華艷


【摘 要】目的:研究在宮頸癌手術麻醉中應用硬膜外兩點注藥法的價值。方法:選擇2017.05~2019.03因宮頸部位患有惡性腫瘤而來我院接受手術治療的患者66例,按奇偶分類法分為常規組(n=33)與兩點組(n=33),常規組行硬膜外一點注藥(單管法),取L2~3椎間隙進行頭側置管;兩點組行硬膜外兩點注藥(雙管法),行T10~11或T11~12椎間隙頭側置管,再L3~4椎間隙尾側置管。觀察兩組患者置入管難度、麻醉后翻身時間、回血情況、鎮痛效果、肌肉松弛情況及牽拉反應發生情況。結果:兩點組患者各項指標均好于常規組,且差異較大,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應用硬膜外兩點注藥應用于宮頸癌手術麻醉中,效果好于硬膜外一點注藥法,方法值得推廣。
【關鍵詞】:硬膜外兩點注藥;硬膜外一點注藥;宮頸癌;手術麻醉
【中圖分類號】R776【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2-3783(2020)06-18--02
硬膜外兩點注藥法相對于硬膜外一點注藥法,具有用藥量少,麻藥起效時間短等特點[1]。本文旨在研究在宮頸癌手術麻醉中應用硬膜外兩點注藥法的價值。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選擇2017.05~2019.03因宮頸部位患有惡性腫瘤而來我院接受手術治療的患者,按標準區分選取研究對象。常規組平均年齡在41.88±6.51歲,年齡在31~55歲之間,其中癌癥分級人數為,I級有13人,II級有20人。兩點組平均年齡在43.65±5.78歲,年齡在33~57歲之間,其中癌癥分級人數為,I級有10人,II級有23人,對兩組患者一般資料做統計學分析,結果均衡性較好(P>0.05)。
1.2 方法:
①手術準備:術前行0.1g魯米那及0.5mg阿托品肌肉注射,兩組患者均行靜脈通道建立,行300ml~500ml乳酸林格氏輸入,引導患者呈左側臥姿勢。術中密切監測患者ECG、SPO2。
②常規組:選擇L2~3椎間隙平鋪無菌布進行硬膜外穿刺進針,成功后進行腦脊液與無血液回抽,后進行4cm置管,引導患者呈平臥姿勢,于導管內行5ml2%利多卡因向頭推注,觀察5min,確認無全脊麻現象后,于導管內行10ml0.75%羅哌卡因向頭推注,探測患者硬膜外阻滯平面,對未達T6患者加用10ml0.75%羅哌卡因,等待10min~30min,手術開始。
③兩點組:選擇T10~11或T11~12椎間隙平鋪無菌布進行硬膜外穿刺進針,成功后進行腦脊液與無血液回抽,后向頭側進行4cm置管,選擇L3~4椎間隙平鋪無菌布進行硬膜外穿刺進針,成功后進行腦脊液與無血液回抽,后向尾側進行4cm置管,引導患者呈平臥姿勢,于T10~11或T11~12導管內行3ml2%利多卡因向頭推注,觀察5min,確認無全脊麻現象后,于L3~4導管內行3ml2%利多卡因向頭推注,觀察5min,確認無全脊麻現象后,分別于導管內行5ml0.75%羅哌卡因向頭推注,探測患者硬膜外阻滯平面,對未達T6患者加用5ml0.75%羅哌卡因,等待10min~30min,手術開始。
1.3 評價指標:
①麻醉效果:以鎮痛效果、肌肉松弛情況及牽拉反應發生情況評價患者麻醉效果:收效甚微:患者疼痛難以忍受,需要依靠藥物輔助、肌肉松弛欠佳;術中牽拉反應嚴重;效果良好:患者疼痛尚能忍受、肌肉松弛良好、術中存在牽拉反應,但不嚴重;成效顯著:患者無痛感、肌肉松弛滿意、無牽拉反應。總有效=成效顯著+效果良好。
②患者不良反應發生情況:記錄患者不良反應人數,不良反應包括胸悶、血壓下降、牽拉痛、切口痛等。
1.4 統計學處理:數據用SPSS20.0統計分析,計量資料()表示,t檢驗,計數資料(%)表示,X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麻醉效果
兩點組患者成效顯著人數占比為39.39%,明顯優于常規組人數占比21.21%,對其結果進行統計學評分,結果差異較大(P<0.05),兩點組患者總有效率為96.97%,明顯優于常規組81.82%,對其結果進行統計學評分,結果差異較大(P<0.05)。
2.2 不良反應發生情況
對兩組患者不良反應發生情況做評價,其中胸悶及血壓下降情況均衡性較好,無統計學意義(P>0.05),而牽拉痛及切口痛發生率常規組大于兩點組,且差異較大,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對兩組患者總體不良反應發生率進行對比,兩點組為30.30%,常規組為60.60%,兩點組明顯低于常規組,且差異較大,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3 討論
現硬膜外給藥局麻主要分為單管法于雙管法,而硬膜外一點注藥法(單管法)由于注藥部位單一,往往需要較多劑量才能使麻醉平面分布達標而達到較好的麻醉效果,且麻藥分布均勻性較差;而采用硬膜外兩點注藥法(雙管法),由于增加注藥部位,不要需要較多劑量便可使麻醉平面分布達標,且麻醉分布均勻性較好,使得其鎮痛效果更好,麻醉起效的等待時間更短。尤其對于年體弱患者更為適用[2],且用藥量少的特點使得其對呼吸系統及血壓影響情況較硬膜外一點注藥更微弱,而于L2~3或L3~4椎間隙尾部置管使得骶神經阻滯更加完善,使宮頸阻滯效果較好,使經陰道手術更加輕松。且在術后可將T10~11或T11~12椎間隙導管留于患者體內,用于患者術后鎮痛。本次研究也表明,硬膜外兩點注藥法麻醉,其鎮痛效果、肌肉松弛的情況、牽拉反應發生的情況及不良反應發生率均要好于硬膜外一點注藥法麻醉。
綜上所述,使用硬膜外兩點注藥應用于宮頸癌手術麻醉中,具有麻醉用藥量少、鎮痛效果好,牽拉反應輕、肌肉松弛效果良好等特點,效果好于硬膜外一點注藥法,增加了患者的術后預后能力及術中舒適度,方法值得推廣。
參考文獻
沈志耘.全麻聯合硬膜外阻滯在宮頸癌根治術中的麻醉效果評價[J].臨床醫藥文獻雜志,2016,54(3):10678-10679.
鐘錦光.宮頸癌動脈灌注化療栓塞術麻醉方法的研究中國[J].實用醫藥,2017,21(12):127-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