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娟 楊怡
【摘 要】目的:總結1例Castleman病術后合并糖尿病患者的護理經驗。方法:通過本科室聯合我院糖尿病??谱o士及腫瘤專科護士對1例Castleman病術后合并糖尿病患者的護理過程,總結Castleman病術后合并糖尿病的護理經驗。結果:該患者短時間內掌握了如何控制血糖及自我護理后順利出院。結論:Castleman病雖罕見,專科護士多科聯合護理提高了患者對疾病的認知及自我護理的掌握,該護理模式可在院內推廣應用。
【關鍵詞】:Castleman病術后;糖尿病;??谱o士;護理;
【中圖分類號】R78【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2-3783(2020)06-18--01
Castleman病(Castlemandisease,CD)又稱巨大淋巴結病或血管濾泡性淋巴結增生癥,它是一種少見的慢性淋巴組織增生性疾病[1]。Castleman病起病隱匿,常表現為局灶或多發淋巴結腫大,任何存在淋巴組織的位置均可發生,也可累及淋巴結外器官,以胸腔多見,其次在腹部和盆腔,頸部比較少見,也可見于胃、肺、肌肉和胰腺等,部分病例可伴全身癥狀和/或多系統損害[4]。我科于2020-02-28收治一名Castleman淋巴結?。úA友苄停┬g后患者,由甲乳外科進行手術后轉入我科,患者血糖控制不佳,聯合我院糖尿病??谱o士及腫瘤專科護士對患者進行整體護理、個體化健康教育后順利出院?,F報告如下:
1 臨床資料
患者,男,58歲,農民,因“發現左側頸部腫塊2月余”于2020-02-24日入院?;颊哂?020-02-24至02-28在我院甲乳外科住院,于02-25行左側頸部腫塊切除術+冰凍,左頸部腫塊組織活檢病理(病理號:2020-000714)提示(左頸部)結合HE形態及免疫組化,考慮Castleman淋巴結?。úA友苄停Pg后第三天轉入我科繼續治療,患者既往有血糖升高,入院后測餐前餐后血糖均偏高,糖化血紅蛋白升高,診斷:糖尿病。予監測三餐前后+睡前血糖,予速秀霖針早4u中4u晚4u+長秀霖6u睡前皮下注射控制血糖,完善各項檢查、拔除頸部引流管及調節血糖后予以出院。
2 護理
2.1 引流管護理
患者術后第三天轉入我科,入科時帶入頸部引流管一根接負壓球,固定妥,球內少許淡紅色引流液,敷料干燥無滲血滲液。請我院腫瘤??谱o士共同進行術后護理,術后第4天引流量為4ml,予以拔除引流管,手術切口無紅腫及滲出情況。
2.2 心理護理
該患者成年后第一次住院對疾病知識了解尚淺,Castleman病診斷過程較漫長,且首次經歷手術焦慮不安。通過我院腫瘤專科護士對其進行圍手術期護理,并鼓勵患者樂觀向上,減輕患者焦慮心理。
2.3 糖尿病護理
我院糖尿病??谱o士根據Castleman病的飲食要求結合糖尿病飲食聯系營養科共同為患者制定了一周的飲食食譜。并結合Castleman病術后護理要求為患者制定好運動計劃,督促患者出院后也應堅持適當的鍛煉。同時教會患者低血糖的預防與處理、胰島素筆的使用、自我監測血糖及胰島素注射部位輪換方法;出院前一天對患者進行考核并再次指導。
2.3 出院指導
糖尿病專科護士及腫瘤專科護士共同對患者進行健康教育。出院后通過浙里醫生平臺對患者進行線上咨詢答復,實時掌握患者的血糖控制情況、手術切口愈合情況及患者的心理活動。
3 體會
本科室在護理過程中聯合我院糖尿病專科護士及腫瘤專科護士進行整體、綜合、個體化的護理,讓患者對疾病有系統性地認知;患者順利地在短期內掌握了自我監測血糖、胰島素注射、胰島素注射部位的更換方法、糖尿病飲食、運動療法等一系列技能并康復出院。??谱o士通過浙里醫生平臺對患者進行追蹤隨訪協助患者居家控制血糖、減少并發癥的發生。通過對該例患者的護理,我們認識到了Castleman病術后合并糖尿病患者的護理要點,也體會到了多名專科護士聯合護理的作用,更加深刻地認識到浙里醫生平臺的重要性和通用性,在日后的臨床護理中可推廣使用。
參考文獻
袁美佳,俞松.頸部Castleman病一例并文獻復習[J].海南醫學,2019,30(23):3117-3119.
張峰煜,黃東海.頸部Castleman病5例臨床分析[J].中國耳鼻咽喉顱底外科雜志,2019,25(2):188-192.
武加標,任敏.Castleman病一例并文獻復習[J].白血病·淋巴瘤,2019,28(1):54-56.
劉晶,張穎,楊超娜,楊雨蒙,邢國蘭.Castleman病繼發腎損害四例報告及文獻分析[J].中華腎臟病雜志,2019,35(8):621-624.
劉海玲,范磊.Castleman病研究進展[J].白血病·淋巴瘤,2019,28(1):21-24.
魏諧瑤.副腫瘤性天皰瘡1例觀察與護理[J].上海護理,2018,18(3):72-74.
馮超,劉雪芹.表現為頸部腫塊的Castleman病患者1例圍手術期護理[J].安徽衛生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4,(3):108-108,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