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洵洵
一天,窗外傳來很是熱鬧的聲音,幼兒園小班組正在舉辦木偶開放節。在圖書角閱讀的涵涵、聰聰、萌萌早已按捺不住,紛紛踮起腳尖,順延著聲音傳出的方向眺望而去。萌萌說:“瞧!那個叔叔手上拿的玩具真有意思。”聰聰說:“對呀,對呀,兩只雞在做游戲,快看!打起來了。”涵涵在一旁樂得哈哈大笑。安靜的圖書區頓時炸開了鍋,一會工夫,窗臺上已趴滿了小朋友。小家伙們纏著我,“老師,老師,這是什么呀?”“老師,我知道,那是木偶。”“是的,叔叔阿姨手上拿的是木偶。”聽著孩子們你一言我一語的暢所欲言,看著孩子們手舞足蹈的快樂樣,我沉默了,木偶,在哪里呢,從哪里來的?
孩子們開始了尋找之旅。問卷調查、家園溝通、查閱資料,走進木偶團,拜訪如皋木偶藝人。孩子對木偶的形象從模糊到有輪廓到有鼻有眼逐漸具體起來。
(一)從家鄉來
調查中發現,對于木偶,孩子既陌生又有些許熟悉。木偶,是如皋家鄉的非遺之一,是如皋悠久歷史的文化載體。不少孩子在家長的帶領下或多或少地接觸過木偶,隨爸爸媽媽去名水繪園游玩,看過木偶戲的表演,幼兒園木偶工作坊里各種各樣的木偶。在老師的引導下認識了布袋偶、提線木偶、杖頭偶、鐵枝偶,在大人的述說講解中了解木偶戲等。
(二)從玩中來
木偶是還在們的一種玩具,一種時常陪伴左右的玩具,而不是工具,不是被表演賦予標簽的特定工具。順延孩子們的興趣,我們根據主題準備了一系列指偶,一開始,孩子們都會覺得新鮮,喜歡把玩把玩,可漸漸木偶便黯然失色了。
這個過程中,我們嘗試了解木偶結構、學習制作木偶,可是木偶的制作方法對于幼兒來說比較困難,工序復雜。那什么樣的材料適合幼兒制作木偶呢?自主游戲時,孩子們自由拿來自己的超級黏土做手工。我意外發現,他們還會將自己做的手工進行互動游戲。我眼前一亮,可否將黏土用來制作木偶呢。于是,我設計了些集體活動,主要目的就是引導幼兒利用搓、切、揉捏、壓等技能進行創作。在此基礎之上,孩子們對自己喜歡的動畫形象開始嘗試制作,為了拿取游戲方便,于是集體活動《有趣的刷子》生成了。竹簽偶、木偶就誕生了。
(三)從心里來
制作怎樣的木偶,自制的木偶怎么玩?從喜玩、樂玩到創玩,只有真正放手,孩子才會從自己內心桎梏中解放出來,自主、創新、愉悅。游戲中適時介入,將班本主題課程《禮儀·一個好習慣》與之結合。在木偶表演區,孩子們圍繞《我不挑食》進行創玩;在美工區,孩子們圍繞《我不挑食》《你好,小鳥》《家鄉的橋》等進行創作;在建構區,孩子們圍繞《我們居住的地方》與木偶同樂。
皮亞杰的兒童學習理論中提及兒童是天生的主動積極學習者,他們不是被動地接受外在信息,而是根據先前認知結構主動地、有選擇地知覺外在信息,在與環境的相互作用中發展并建構自己的認知結構。追隨幼兒內心,如何一步步幫助幼兒豐富關于木偶的知識,進而提高他們的審美能力呢?
孩子們喜歡木偶,喜歡做木偶,喜歡玩木偶。但是,發現孩子們所謂的表演只是手拿木偶左右晃動。經過一番思考,我感覺問題不是在玩偶身上,而是在孩子身上,在孩子身上缺少一種“靈動”。于是,每天的散步時間是孩子模仿表演的時刻,比如,中二班變成了貓咪王國,一群活潑好動的貓咪跟著我這只貓大王出去曬太陽了。瞧,一群中班孩子正在用自己的身體表現午后陽光里小貓們曬太陽的情景。有的四腳朝天,慵懶地伸一伸;有的安靜地蜷縮成一團,好像睡著了;還有的瞇著眼睛,用手撓著頭;有的伸長舌頭,到處舔著身體……這是另一個用語言所描述的已知的情境,孩子們在這兩者已有經驗基礎上,用自己的身體創生出不同的、更加豐富的“貓兒休息情景”。此時此刻孩子們的身體表達不能等同于原有的生活經驗,其產生的是一種新的感悟。
相遇是一場美麗的邂逅,相知是一次心靈的共鳴。木偶的故事在延續,讓我們載著童心,載著夢想,向著陽光飛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