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冬香
游戲是幼兒與環境相互作用的基本形式,是幼兒重要的學習方式,更是幼兒解決問題的綜合性真實情境。作為深受幼兒喜愛的建構游戲活動,因操作性強,易發揮創造而被幼兒青睞。教師在建構游戲活動中通過游戲前的充分準備、游戲中的有效引領、游戲后的提升分享,引領建構游戲向更高層次發展。
1.創設環境。《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中指出:“環境是重要的教育資源,應通過環境的創設和利用促進幼兒的發展。”在游戲化課程理念的背景下,游戲化教育環境的創設顯得尤為重要。我園有效利用園內資源、凸顯園本特色,將中大型的建構玩具設置在戶外,寬闊的戶外場地給了孩子們更多發揮的空間;在室內走廊設置建構區,將小型的積木如小型碳化類、插塑類積木放在室內,將走廊布置成樹屋,活動區邊上有建構的規則、建構的作品,軟軟的綠色草墊讓孩子們一下子就愛上了室內的建構區。便于幼兒活動的建構環境激發了幼兒建構的興趣,也為順利開展活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2.提供材料。皮亞杰提出:“兒童的智慧源于材料”。同一個材料,每個孩子都有著不同的創意,玩出不同的效果,所以投放多元化的材料,能夠激發孩子更大的探究興趣和創新能力。如在大班建構活動“我們的社區”中,幼兒用碳化類的積木搭建社區的建筑物、社區的健身器材,他們想要搭建社區里的綠植、路燈等,現有的材料滿足不了孩子們的建構怎么辦?于是我們和孩子一起討論,還可以用哪些生活中的輔助材料建構。在與幼兒的互動、收集中,我們在建構區投放了生活中的材料,如瓶蓋、紙杯、石頭、奶罐等,幼兒用五顏六色的瓶蓋搭建社區的路燈,紙杯壘高變成社區的大樹,奶罐變成社區的休閑區……豐富性、層次性、適宜性的材料,不斷激勵幼兒嘗試、探索的興趣。
1.細微觀察。在建構過程中,教師不僅要用眼睛看,更要對所看到的現象進行思考。如在建構摩天輪的活動中,孩子們在搭建時,固定不了摩天輪,他們想了很多的辦法,最后還是以失敗告終。活動結束后,教師就觀察到的情況進行了思考,大班的孩子對于摩天輪的基本外形特征有了一定的了解,摩天輪搭建得又很合理,怎樣才能將底座固定起來呢?在第二次游戲的時候,教師把大型的紙筒投放到了建構區中,讓孩子們嘗試用大型的紙筒做底座,果然這次的摩天輪搭建成功了。通過觀察,教師要及時發現幼兒搭建時存在的問題,給予幼兒引導和支持,使搭建活動順利開展。
2.有效介入。當孩子建構游戲發生困難停滯不前,或者發生沖突、危險時,教師要及時介入幼兒的游戲。如在建構活動《我心目中的小學》中,孩子們搭建校門的材料比較小,當完成作品的時候,孩子說:“校門搭建得太矮了。”這時候教師及時介入了游戲,要想搭建高高的校門,那么用什么方法來搭建校門的底座呢,能否用平鋪加壘高的方法來搭建呢?在教師的適時引導下,孩子們想到了先用小方塊的積木平鋪,再壘高,在小方塊積木壘高的基礎上用鏤空疊高的方法加上長條形的積木,這樣搭建的校門不僅牢固而且又高又大。
1.分享講評。建構游戲中的講評環節也是幼兒學習的重要環節。在講評活動中,幼兒可以通過經驗分享,分享戶外建構中的合作與分工、技能的掌握、材料的運用,將有效的游戲經驗在游戲結束時相互分享和碰撞。如在“食堂一角”建構活動中,孩子們用塑料積木搭建了食堂里的水龍頭,用各種瓶蓋變成餐桌上的餐具。在搭建食堂門窗時,孩子們用了間隔排序的方法,有規律的排序搭建使得食堂更加的整齊。分享式的講評幫助幼兒提煉出有用的游戲經驗,幼兒改進建構方法,積累建構經驗,拓寬思路,升華了建構游戲的意義。
2.成果展示。游戲成果展示評價是一種最顯性、可視性的評價方式,將游戲過程中將產生的作品以實物或現場再現的方式集中展示。建構活動“大馬路”中,孩子們利用不同的材料搭一條路,在孩子完成以后,教師讓孩子們以欣賞式方式參觀小組搭建的成果,在成果展示中肯定孩子們好的做法,同時也讓孩子們在展評中向其他孩子傳遞游戲中成功經驗,引導其他孩子參與玩的興趣和欲望,也使孩子參與游戲獲得成功感和滿足感。成果展示式的評價可以面向全體幼兒,即使能力弱的幼兒也有了展示作品的舞臺。在展示中,每個孩子都體驗到了成功的快樂,激起了再次游戲的極大熱情。
每一個幼兒心中都有一個多姿多彩的建構世界。在建構活動中,教師為幼兒提供一個能支持他們自主游戲、自由創造的環境,支持引領,不斷調整,促進幼兒建構游戲的深化開展,從而實現幼兒個性化全面發展,讓建構區成為孩子的樂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