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勤紅
幼兒教育,特別是語言教育不僅關系幼兒語言能力的提高,而且對幼兒的成長和全面發展具有重要作用。認知心理學是20世紀50年代中期西方興起的一種心理學思潮。20世紀80年代末,認知心理學被引入教學中用以研究受教育者在學習過程中的心理變化,根據具體的心理變化采取相應的措施提高教學質量。本文以幼兒語言教育為對象,從認知心理學教學觀的角度,對加強幼兒園語言教育提出一些建議。
1.教師是幼兒發展的帶動者。幼兒的認知發展受到遺傳、教育、環境以及成長等先天和后天因素的影響。因此,幼兒的認知發展不僅依賴于生物性成熟因素,而且也依賴于主體的經驗和外部的環境。對幼兒自身發展與幼兒園的教育進行分析可知,主動學習是幼兒的認知核心,而教師則是幼兒發展的帶動和引導者。具體說來,教師在幼兒認知發展過程中的任務是指引幼兒學習的方向,促進幼兒主動學習。
2.幼兒是積極的信息加工者。 隨著認知心理學教學觀的不斷完善以及幼兒后天認知的不斷發展,幼兒在幼兒教學中的作用與地位也在不斷發生變化。幼兒在教學中主體地位的不斷突顯,使其成為積極的信息加工者。如,對一篇“我的爸爸”的習作文章,教師通過引導學生對“爸爸”的概念和形象進行思考,在發揮自身的支持和帶動作用后,幼兒則會將“爸爸”這個詞匯植入腦中并由此聯想日常生活中爸爸的形象,即對“爸爸”在腦海中所組成的各種信息進行加工,從而將加工后的信息表現在語言中。
3.培養幼兒的發現學習能力。發現學習在幼兒園教學中具有兩層含義。一是發現學習強調的是知識的習得過程,是一種主動認知的過程;二是發現學習并不局限于學習者(幼兒)尚未知曉的事物,同時還包括了幼兒通過自身的獨立動手操作,以及獨立思考而獲得新信息和新知識的過程。對于幼兒特別是學前幼兒來說,發現學習是掌握新概念的最有效方式,教師應注重培養幼兒良好的發現學習能力。
1.基于幼兒認知特點的語言教學目標設定。幼兒教育工作者在幼兒園語言教學目標的制定時,需要對幼兒所處的認知發展階段及特征予以充分考慮。首先,語言教學要符合幼兒當前的發展水平。在幼兒認知發展的基礎上,通過教師的引導,實現語言教學目標。此外,幼兒園教師還要對幼兒一定時期內新舊語言進行全面了解,準確把握幼兒對語言認知的發展情況。
2.體現幼兒在語言教育中的主體地位。任何教學方法均需要考慮教與學之間的關系,而對于“教”的方法要以幼兒學習的活動目標與活動性質為基礎進行探討。在幼兒園語言教學過程中要充分體現幼兒在語言教育中的主體作用,在對幼兒的認知特征進行系統分析的基礎上,選用多種方法促進幼兒的認知發展,啟發幼兒思考。在幼兒階段,幼兒語言教育的最佳方式為上文所提及的發現學習法。教學的本質特征并不是對幼兒已有的內部心理機能進行強化和訓練,而是激發幼兒的心理機能。因此,幼兒園教師要對自身和幼兒在教育中的地位進行系統剖析,為幼兒提供相應的語言情境,激發幼兒對語言學習的積極性,讓他們主動地進行聽、說、讀、寫方面的語言能力鍛煉,全面提高語言能力。
3.重視幼兒內在認知動機在語言教育中的作用。內在認知動機,即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受自身學習活動的影響而引起的學習動機。研究表明,當學生無法利用現有的知識進行新內容同化時,即發現已有認知與新知識的認知要求產生較大矛盾時,便會產生一種不平衡感,而正是由于這種不平衡感為其造成了一種壓力,進而引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幼兒先天具有好奇性強的特點,對新鮮事物的求知欲較高,但由于自身的認知水平有限,使已有的經驗無法同化新的信息和知識,由此產生了認知動機。因此,教師在語言教育的過程中,要合理運用幼兒的認知動機,為幼兒解答他們渴望獲取的新知識。幼兒在認知新知識的同時,產生愉悅、輕松的感覺,快樂學習與成長。
本文引入認知心理學教學觀,并從幼兒園語言教育中教師與幼兒定位的角度,設定幼兒園語言教學目標,幼兒主體地位以及重視幼兒在語言教育中的作用等方面,對認知心理學教學觀下幼兒園語言教育的方法提出了建議。總之,加強認知心理學教學觀下幼兒園語言教育的探究,對于提高幼兒的語言能力,促進幼兒健康發展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