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秦
玩是幼兒的天性,游戲是幼兒最喜歡的活動內容。幼兒在游戲中能充分發揮自己想象力和創造力,在輕松愉悅的氛圍中,幼兒的認知能力、語言能力、創造能力、社會交往能力都能得到發展。自主游戲能更好地讓幼兒理解自然和感受自然,對提高幼兒學習興趣有著非常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創設科學合理的游戲
小班幼兒創造性游戲的開展,要以小班幼兒興趣為主。教師在組織游戲前,可以進行課程審議。通過投票、討論的形式,從幼兒出發,了解小班幼兒希望開展的游戲內容。根據討論的結果,創設相應的游戲區域,讓小班幼兒自主選擇,自主游戲。
小班幼兒經驗比較匱乏,對于游戲內容、角色缺乏認知,可能會導致游戲內容單一,游戲興趣不足。因此,確定好游戲主題后,可以通過視頻、圖片、家園合作等多種形式幫助幼兒獲取知識,積累豐富的生活經驗。經驗越豐富,游戲內容就會越多元,越新穎。
(二)提供豐富可操作材料
自主游戲的有效開展,需要豐富的游戲材料的支持。游戲初期提供的游戲材料可以是仿真、形象的,當幼兒對游戲規則以及內容熟悉之后,可以提供一些低結構的半成品材料,充分給予幼兒探索、操作的機會。使用低結構、半成品材料,幼兒可以隨意組合,根據自己的想象和理解,制作出自己所需要的材料,促進幼兒想象力的發展,也能調動他們的積極性。
開展游戲活動時,教師要注意小班幼兒在游戲中的反映和表現,以及整體的游戲情況,發現幼兒興趣不是很高的游戲區域或者游戲材料,及時改進或者替換。
(一)選擇適當的介入方式,保證幼兒自主游戲的連續性
很多教師害怕幼兒游戲時受傷,擔心幼兒嬉戲打鬧,場面混亂,往往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緒對正在進行游戲的幼兒指手畫腳。這樣適得其反,幼兒會失去興趣和激情。在出現沖突時,教師要先觀察是否是幼兒之間的合作行為,如果他們沒有表現出明顯的情緒反應,可以繼續旁觀。此時若是幼兒的情緒受到影響,出現憤怒、難過等負面情緒,教師要適當介入。
(二)以游戲者的身份,在交流中豐富幼兒的經驗
在幼兒的自主游戲中,教師的介入身份、介入指導策略以及介入內容對幼兒的游戲影響是綜合性的。當教師以教育者的身份介入游戲,關注的內容以幼兒游戲規則,玩具的擺放要求,過多強調常規準則,采取的方式是指令性的語言和組織性的動作,幼兒的回應多半都很消極,也很容易中斷游戲的進展。當教師以游戲者身份介入游戲,注重的內容是游戲本身以及幼兒的興趣,采用游戲化的語言配合塑造角色,豐富游戲情境,更能促進游戲的開展。例如,幼兒在進行美甲店的游戲時,教師可以問一問:老板你在做什么呢,美甲是怎么做的,可以給我做一個嗎,這個工具有什么作用呢?通過對話和互動,幼兒能熟悉游戲內容以及材料用途,對于不熟悉的地方,教師也能及時發現其中的問題,以便采取相應的策略促進游戲內容的多元化發展。在觀察小班幼兒自主游戲的過程中,教師需要采取合適的介入方式,耐心觀察幼兒的游戲,給予幼兒游戲的自主權,讓他們成為游戲的主人。
教師在幼兒游戲中首先關注的是常規方面的問題,其次才關注到游戲本身。當這方面出現問題時,很容易忽略當時的游戲情形以及幼兒的游戲體驗,導致游戲中斷。在游戲中,教師可以加入幼兒的游戲,以情景性的語言與幼兒互動。
(一)根據幼兒的活動情況進行客觀評價
在游戲評價時,教師的角色是一位傾聽者,讓幼兒大膽講述自己的游戲過程,引導幼兒展開討論,將問題拋給幼兒,并幫助他們整理。在討論交流的過程中也能尋找他人以及自己的閃光點。
在游戲活動中,作為教師也可以將幼兒活動的畫面拍照或者攝影記錄下來,游戲結束后播放給幼兒看,讓他們觀察自己在游戲中的行為,發現存在的問題,尋找解決的辦法。從孩子中來,到孩子中去。
(二)游戲結束后教師的反思
每次自主游戲結束之后,教師要及時對自己的行為進行反思,結合教育理念,本班幼兒的年齡特點、認知發展水平,以及近階段所獲取的新經驗,熟知本班幼兒自主游戲的現狀,并思考下一階段的游戲重點,及時預設目標。
游戲是幼兒最喜歡的活動形式,以游戲為基本活動也是現階段的教育原則。游戲的環境氛圍輕松自在,幼兒在游戲中放松愉悅。在自主游戲中,小班幼兒的語言能力、思維能力、認知能力、社會交往能力都在不斷地發展。從游戲創設,到游戲過程中的介入以及游戲結束后的評價與反思,教師始終要把幼兒放在主體位置。幼兒才是游戲的主人,應給予幼兒自主探索、自我體驗、自主創造的權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