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茜予
幼兒作為身心尚未發展完善的個體,自我調控能力較弱,思維能力發展不完善,極易對不確定的事件產生應激反應。在這種情況下,我們應該對處在不良情緒中的幼兒給予關愛與心理輔導,從家庭、學校、社會等不同方面提供策略,減少幼兒的心理壓力,讓他們感受到愛與呵護。
2020年年初,一起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新冠肺炎疫情影響了全國上下。通過國家層面的有效組織與管控,各地區的應對工作都有序地進行。然而,突如其來的封閉防控措施打破了人們的生活常態,幼兒的生活方式也發生了巨大變化。許多幼兒在應對這種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時,常常會出現應激反應,例如情緒異常、睡眠障礙、食欲下降等。
疫情期間往往比平時睡得更遲,起得更晚,原本規律的生物鐘被打亂。各種不同形式的教育活動無法正常開展,幼兒的居家活動缺乏計劃,常常以看電視、玩電子產品為主要方式消磨時間。生活作息被打亂會同時引起幼兒生理和心理上的不適。在生理上,有的幼兒會出現厭食、睡眠障礙、尿床等情況。在心理上,當幼兒察覺到周圍環境的特殊變化時,他們會出現煩躁、郁悶、焦慮等情緒,甚至會無緣無故地哭鬧,嚴重者還會帶有攻擊性行為。這都是幼兒在面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時產生的應激反應。
(一)居家活動種類單一,接觸外界的途徑被阻斷
在幼兒園時,幼兒的一日活動安排得很緊湊,他們會在老師的帶領下,每天有序地按照制訂好的計劃進行活動。晨間活動、有趣的教學活動以及放松身心的戶外活動讓兒童的一天格外充實。居家隔離期間,幼兒的活動范圍變小,他們不能經常外出,只能待在家里;活動種類單一,由于居家條件的限制,幼兒園可以提供給幼兒的建構材料或是娃娃家的環境布置等,在家不能完全得到滿足;活動內容無趣,幼兒每天在家都是重復進行簡單的幾項活動,例如繪畫、看書、看動畫片等。枯燥乏味的活動內容很快就會讓幼兒產生厭煩情緒,渴望到外界去接觸新的事物。幼兒在思維尚未發展完善時,主要通過感知來了解周圍的世界,通過身心與外界環境的相互作用,經歷找尋經驗、獲得經驗、再改造經驗的過程不斷成長。玩是孩子的天性,他們渴望自由,渴望無拘無束地游戲,而當下實施的居家隔離措施,切斷了幼兒與外部接觸的途徑,他們不能走出家門,走向自然。
(二)家長陪伴幼兒時間較少,同伴交往嚴重缺失
疫情期間雖然父母每天都在家中,與孩子朝夕相見,但實際上專門用來陪伴幼兒的時間少之又少,許多家長即使在家也只是閉門辦公,很少與孩子交流。愛是幼兒心理健康發展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幼兒渴望從父母身上獲得安全感、幸福感和滿足感,只有在充滿愛的環境中,幼兒才能夠健康成長。幼兒面對父母一反常態地一直在家,一定會感到好奇,同時也會渴望獲得更多的陪伴。父母經常性地忽略幼兒、不關心幼兒、不與幼兒交流的狀態,長久下去,幼兒與父母之間將會缺乏必要的情感聯結,幼兒很容易產生孤獨、失落的情緒。
每個人都有社會交往的需要,幼兒也是如此。他們不僅需要與父母交往,還需要與社會環境中的其他人互動。在幼兒園,幼兒可以與老師互動,和同伴玩耍。相比于家庭,他們每天是在幼兒園度過了大部分的時間。如今封閉在家,他們面對的只有家人,不能接受老師的教育,也不能和同伴交流。師幼互動和同伴交往在幼兒的社會性發展中占據了極為重要的地位,他們渴望見到其他的伙伴,跟他們一起游戲與學習。人們通過人際交往建立與社會的聯系,幼兒也是如此,他們在這一過程中不斷地提高自己的社會適應能力,保持身心健康發展。反之,長期的獨處會使幼兒產生回避、孤獨的情緒。
(三)幼兒知識儲備不足,產生錯誤認識
好奇是幼兒的天性,在面對一個未知事物的時候,他們總是不斷地提問。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發生后,許多與公共衛生相關的信息大量輸入,不僅是人們主動地在了解,不斷變化的情況也在迫使人們接受最新的信息。家庭成員每天茶余飯后在討論病毒如何傳播,怎樣才能做好有效的防護;電視上的新聞每天播報最新的公共衛生情況。幼兒在這樣的環境中不可避免地會聽到一些零零散散的信息,但是由于他們的理解能力較弱,對病毒缺乏科學的認識,他們開始擔憂這樣的病毒是不是就存在于他們每天生活的環境中,爸爸媽媽包括自己會不會也很容易被傳染,如果傳染上了病毒是不是對身體有很大危害甚至會導致死亡。這種錯誤的認識會讓幼兒產生焦慮、恐懼的情緒,甚至會通過無理由的哭鬧來試圖抗拒與父母交流。此時如果父母不對幼兒進行科學的解釋,放任兒童胡思亂想,或是責備幼兒道聽途說,則會進一步激化幼兒的負面情緒。
幼兒的主要生活環境即家庭、幼兒園與社區,心理健康輔導與每個環境都密不可分,只有多方密切合作,才能將效率最大化。針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可能對幼兒造成的心理上的傷害,我們可以具體從家長、教師以及社會的方面,采用不同的方式進行科學的心理輔導,幫助幼兒走出負面情緒,減輕心理壓力,正確對待這一特殊時期。
(一)家長方面
1.保持自身情緒穩定,時刻關注幼兒情緒。作為家長,首先需要保持自身的情緒穩定,盡可能不將受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影響的負面情緒表現在幼兒面前。幼兒善于觀察,他們很容易受到成人情緒的影響,當他們發現爸爸媽媽也很害怕病毒時,會加深原本就存在的恐懼和焦慮,讓他們確信現在的情況不容樂觀。其次,家長要更多地關注幼兒的情緒。幼兒在面對這樣的突發事件時,由于他們對情況的不確定與不理解,很容易產生恐懼、焦慮、厭煩的情緒。當幼兒表現出這種情緒時,家長要理解并接納。由于幼兒的表達能力尚未發展完善,他們并不能夠很好地表達自己的情緒,常常通過哭鬧、發脾氣的方式來表現內心的情緒波動。家長在面對這種情況時,要耐心地詢問幼兒,先穩定他們的情緒,再鼓勵他們說出內心的感受,而不是自己承擔。傾聽是一門藝術,很多家長對于幼兒還不能夠表意清楚的語言表示不耐煩,認為沒有必要聽幼兒的話語,其實這不僅是幼兒表達自己的過程,也是幼兒與他人建立信任的契機。當理解了幼兒的心情時,家長可以試著用他們喜歡的方式,比如一些輕松的游戲,來緩解他們的不安,釋放他們內心的壓力。不能夠使用冷暴力的方式,一味地回避幼兒宣泄情緒,感到不耐煩,認為這是無理取鬧的行為。家長忽視幼兒的情緒,久而久之,幼兒就會缺失安全感,認為即使自己情緒低落,父母也不會關心自己,并且逐漸放棄向家長表達,不利于和諧親子關系的建立。
2.科學解釋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引導幼兒學習防護。幼兒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產生恐懼,實際上是由于他們不理解相關情況的科學本質,高深的醫學專用名詞和雜亂的數據只會讓幼兒混淆。針對不同年齡段的幼兒,家長可以選取適量的信息透露給幼兒,且最好是積極的、正向的信息,可以采用適合的動畫視頻或者繪本等幼兒易于理解的方式來幫助幼兒了解事實,克服恐懼。在這過程中,家長應該時刻保持客觀、科學的態度,不應為了盡快讓幼兒接受信息而生搬硬造,消除未知給幼兒帶來的慌亂。家長可以一方面傳遞科學知識,例如病毒是什么,它是在怎么傳播的,什么樣的行為容易被傳染;另一方面讓孩子進行防護的實踐,教會他們如何正確洗手,如何佩戴口罩。對于理解能力強的幼兒,家長還可以跟幼兒一起觀看新聞,學習時事,讓幼兒抱著一種好奇的心態,像聽故事一樣去了解與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相關的事例,借這一途徑幫助幼兒樹立積極向上的價值觀。
3.多用時間陪伴幼兒,組織多樣親子互動。對幼兒最好的心理輔導方式就是陪伴,在父母的陪伴中,幼兒的不安情緒會被撫平。按照常規,幼兒在周一至周五大多是在幼兒園和老師、同伴一起度過,有的父母由于工作繁忙,即使是晚上也不能夠陪伴自己的孩子入睡。通過這次的機會,家長可以有更多的時間陪伴兒童。簡單地讀一本書,做一個游戲,都會讓幼兒在心理上得到滿足。親密的肢體接觸,比如一個擁抱、一個親吻都能讓他們獲得來自父母的愛。這些會減輕幼兒心中的不安與焦慮,讓他們明白父母在陪他們一起度過這個特別的時期。
親子互動有很多種方式,運動也是其中的一種。由于居家情況的限制,從前進行的戶外活動都不能夠正常開展,這時就需要選擇一些適合在室內進行的運動。居家的運動應該盡可能同時考慮到幼兒的大肌肉和小肌肉群的綜合發展,家長要和幼兒一起參與,在運動過程中鼓勵、幫助幼兒,同時培養其合作意識,就像幼兒平時在幼兒園和別的同伴進行集體活動一樣。親子運動不僅可以同時加強家長和幼兒身體素質,也可以增進家長與幼兒之間的感情。
(二)教師方面
1.面對家長。首先,教師相對于家長擁有更專業的知識,能夠更好地把握兒童的心理。在面對特殊情況下幼兒的應激反應時,教師可以給予家長科學的指導。各班教師可以通過QQ、微信等平臺建立家長群,讓家長在出現疑慮時可以提問,及時溝通。此外,幼兒園可以開展一些科普類的線上講座或是集體家長會,面對普遍存在的問題為家長提供科學有效的解決辦法,引導家長走出誤區,更好地維持幼兒健康的心理狀態。這些講座的內容以促進兒童身心健康發展為目的,可以是如何開展居家教學活動,也可以是構建和諧家庭關系的建議。
其次,幼兒在家無法同在幼兒園時一樣,進行一日活動,那么可以通過家長的幫助,在家進行類似的一日生活安排。教師應該利用線上平臺,為家長和兒童提供一些學習資源,方便各個家庭選擇和使用。針對不同年齡階段的幼兒,各班老師可以設計具有針對性的居家適用一日活動流程,與家長合作,保證幼兒在家也可以受到同樣的教育。生活規律是幼兒能夠更好適應特殊環境的重要條件,教師可以為家長提供一套合理的作息時間表,再讓家長和幼兒根據自身的情況做個性化調整,并在日常生活中落實。用簽到打卡等方式,督促家長帶著幼兒一起堅持。
家園合作是特殊時期對幼兒實施心理健康教育的最有效途徑,家庭與幼兒園要密切配合,教師給予正確的指導和建議,家長配合教師展開居家教學并及時反饋幼兒在家的各種狀況,方便教師了解幼兒的心理需要,及時共同解決出現的心理問題。
2.面對幼兒。教師雖然不能夠直接接觸到幼兒,但可以通過家長實時掌握各班幼兒的具體情況。教師應該有目的、有計劃地組織定時的線上家訪,和自己負責班級的孩子們進行語音或者視頻溝通。幼兒園教師對于幼兒的成長與發展也是十分重要的存在,幼兒一直在家中,無法與外界交流,此時能夠看到熟悉的老師的面孔,聽到熟悉的聲音,可以安撫幼兒的不良情緒。通過線上溝通,教師能夠幫助家長一起進行實時的幼兒心理輔導,家長、老師與幼兒三方溝通,讓兒童感受到自己被關愛,被重視。
(三)社會方面
1.針對學校。創設良好的環境對幼兒實施心理健康教育有重要的意義,幼兒生活的主要環境即學校與家庭,疫情期間,學校對于幼兒的幫助主要通過互聯網進行線上輔導。許多社會機構應該積極參與幼兒特殊時期的心理輔導,一些心理健康機構可以為幼兒園提供具有針對性的心理輔導課程或者計劃,例如加強幼兒的應激能力,如何讓幼兒走出不良情緒等。機構提供的相關資源可以先由幼兒園接收,再根據不同園所的特點進行修改、細化,最終通過網上平臺投放資源,以家園合作的方式,讓家長和幼兒通過平臺自行取用,并向學校進行反饋。這種資源一定程度上可以為許多不知道如何解決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中幼兒心理問題的家庭起到指引的作用,讓他們更快地發現幼兒的心理問題,并及時處理。
2.針對家庭。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發生期間,最能夠影響到幼兒的就是家庭環境。上述的心理健康教育機構,除了為學校制定相關課程外,還可以為家長準備一些簡單易懂的指南或是手冊,其內容可以包括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時期幼兒的心理健康特點,如何緩解特殊時期幼兒的心理焦慮,以及家庭如何更好地開展親子互動等內容。并不是所有家長都具備高學歷,所以必要的知識普及有利于家長更科學地了解自己的孩子,并理解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對于幼兒心理的影響,進而展開有效的關愛與輔導。比如,家長在家可以根據指南通過采用游戲的方式對幼兒實施心理健康教育,幼兒在游戲活動中,可以學習如何與游戲伙伴友好相處、如何遵守規則等,同時,合作能力、群體意識、注意力等都可以在游戲過程中得到鍛煉。只有幼兒的個人情感、個性化和社會化協調發展,才能讓身心需要獲得滿足和愉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