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靜 李亞楠 殷倩倩

【摘 要】:目的:在對新生兒黃疸進行護理的過程中,分析整體護理早期干預的效果。方法:隨機選擇我院2019年1月至2019年12月接診的新生兒黃疸患者82例為臨床觀察對象,將患者平均分成兩組,對照組患者采用常規方式進行護理,觀察組患者在常規護理方式的基礎上,加入整體護理早期干預方式進行護理,對比兩組換而接受護理前后的血清膽紅素指標以及新生兒胎便轉黃時間。結果:接受護理前,兩組患兒的血清膽紅素指標整體無明顯差異,接受護理后,觀察組患兒的血清膽紅素指標整體地域對照組患兒。從兩組新生兒胎便轉黃的時間情況來看,觀察組患兒的胎便轉黃時間整體低于對照組患兒。結論:在對新生兒黃疸患者進行護理的過程中,在常規護理方式的基礎上加入整體護理早期干預措施能夠更好的促進新生兒恢復,具有較高的臨床推廣價值。
【關鍵詞】:整體護理早期干預;新生兒;黃疸;影響
【中圖分類號】R543【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672-3783(2020)06-18--01
新生兒出生后,黃疸是十分常見的一個問題,其主要致病因在于新生兒體內血清膽紅素指標異常增加,肝臟代謝壓力增大,致使患兒的鞏膜、皮膚出現發黃的現象。新生兒黃疸主要包括病理性黃疸和生理性黃疸兩種,生理性黃疸通常情況下無需特別治療,一段時間后可自行消退,而病理性黃疸則需要采取有效措施給予治療,避免血清膽紅素指標過高影響新生兒正常發育。文章就針對新生兒黃疸患者的護理方式進行了研究,現將研究結果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擇我院2019年1月至2019年12月接診的新生兒黃疸患者82例為臨床觀察對象,觀察組41例患兒,男性20例,女性21例,患兒胎齡1~50周,平均胎齡(32.7±2.2)周,對照組41例患兒,男性22例,女性19例,患兒胎齡1~52周,平均胎齡(33.6±3.5)周。對比兩組患兒的一般資料,整體情況無明顯差異。本次研究中,所有患兒家屬均已同意參與研究,同時,實際研究過程中,我院針對收集到的患兒信息只做本次研究之用,對患兒的個人信息進行嚴格保密。
1.2 方法
在對對照組患兒進行護理的過程中,主要采用常規護理方式,即配合醫生的治療活動滿足患兒的基礎護理需要,同時,向患兒家屬宣導護理過程中需注意的一些問題,及時與患兒家屬溝通情況,針對護理過程中出現的異常問題及時聯系醫生,避免患兒病情加重[1]。
在常規護理方式的基礎上,觀察組加入整體護理早期干預方式,具體護理方式如下:首先,要做好與患兒家屬的溝通工作,向患兒家屬宣導黃疸疾病的臨床表現、發病原因等,向家屬了解患兒的實際情況,根據患兒的實際情況確定護理方案,提高家屬對于護理人員的信任度,針對患兒家屬在護理患兒過程中出現的緊張焦躁情緒要做好心理疏導工作,避免發生護理事故[2]。其次,要做好針對患兒的撫觸護理工作,每天對患兒進行兩次撫觸護理,每次護理時間持續15分鐘,撫觸過程中要保證手法標準,從患兒的頭部開始逐漸向背部、腹部以及四肢部位延伸。此外,要采用藍光照射的方式對患兒進行護理,藍光照射過程中要避開生殖部位以及眼睛部位,合理控制光照溫度,在藍光照射護理工作開展過程中,若患兒出現焦躁情緒需要及時做好安撫工作,避免患兒在接受護理的過程中產生恐懼感。最后,需做好針對患兒的排便護理工作,尿不濕要定期更換,同時護理人員需注意觀察患兒的糞便情況,發現異常及時聯系醫生進行處理。
1.3 臨床觀察指標
首先,分析兩組患兒接受護理前后血清膽紅素指標的變化情況,患兒入院接受護理初期,需對患兒的血清膽紅素指標進行記錄,記錄數值要保證真實準確,結束護理后,再次檢測患兒的血清膽紅素指標,對比兩組指標的變化情況[3]。
其次,分析兩組患兒胎便狀況的時間,患兒入院接受護理初期,觀察患兒的胎便情況,并對觀測到的情況進行記錄,患兒在接受護理的過程中,護理人員需密切關注患兒的胎便變化情況,準確記錄患兒胎便轉黃的時間。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5.0軟件分析數據,計量資料采用均數±標準差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X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患兒血清膽紅素指標變化情況
從統計數據來看,接受護理前,兩組患兒的血清膽紅素指標無明顯差異,整體差異不具有統計學意義,接受護理后,兩組患兒的血清膽紅素指標均有所下降,觀察組患兒的下降幅度整體大于對照組患兒,具體統計結果如表1所示。
2.2 兩組患兒胎便轉黃時間
通過對兩組患兒的胎便轉黃時間進行分析,觀察組患兒的胎便轉黃時間整體低于對照組患兒,具體統計數據結果如表2所示。
3 討論
黃疸是新生兒常見的一種疾病,其主要發病原因是患兒血清膽紅素分泌量超過普通患兒,致使肝臟的代謝壓力增大,無法代謝分泌量超標的血清膽紅素,致使過量的血清膽紅素預計在患兒體內,導致患兒的糞便顏色、皮膚顏色發生變化[4]。導致新生兒發生黃疸問題的原因有很多,窒息缺氧、感染、低血糖都是導致新生兒出現黃疸問題的主要誘因[5]。通常情況下,護理人員在為患兒制定護理方案之前,需提前判斷患兒屬于生理性黃疸還是病理性黃疸,針對生理性黃疸患兒進行護理的過程中,無需特別采取護理措施,隨著患兒機體免疫力的增強,新生兒皮膚表面的黃疸可自行消退。而針對病理性黃疸患兒進行護理的過程中,需重點關注護理方式的選擇,在常規護理方式的基礎上,需要對患兒采取整體護理早期干預的護理方式,一方面能夠有效避免患兒的黃疸問題持續發展,一方面能夠有效解決患兒因黃疸問題而帶來的不適感。
從本次研究結果來看,接受護理前,兩組患兒的血清膽紅素指標無明顯差異,接受護理后,觀察組患兒的血清膽紅素指標明顯低于對照組,胎便轉黃時間低于對照組患兒。說明在對新生兒黃疸患兒進行護理里的過程中,相比于單純采用常規護理方式,在常規護理方式的基礎上加入整體護理早期干預護理方式具有更好的效果,對于新生兒黃疸的消退有著十分積極的現實意義。
綜上所述,新生兒群體中,黃疸問題發病率相對較高,要想全面解決新生兒的黃疸問題,一方面要求醫生采取有效的治療方式,一方面護理人員要以高度的責任感投入到工作中,盡可能的滿足患兒合理的護理需要,實現護理質量的提升,促進患兒康復。
參考文獻
曾麗娟,魯昌輝,姚友東.藍光照射結合逐瘀怯黃湯對新生兒黃疸血清轉鐵蛋白與C反應蛋白的影響[J].中華中醫藥學刊,2019,37(10):2511-2514.
溫秀蘭,林艷,孫黎,賀芳,王曉杰,郭曉萍,周艷,陳梅,劉美儀.新生兒護理門診的建立與實施[J].中華護理雜志,2019,54(07):1056-1059.
宋雪,徐永萍,劉村.延遲斷臍、斷臍前新生兒放低位置對新生兒黃疸的影響[J].現代婦產科進展,2019,28(05):367-369.
嵇升云,張惠,孫婷婷.黃疸比色卡在新生兒黃疸健康宣教中的應用效果[J].解放軍護理雜志,2018,35(10):71-73.
盧洪萍,羅菁,王麗珍.祛黃湯對新生兒黃疸血清白蛋白與非結合膽紅素的影響[J].中華中醫藥學刊,2018,36(04):989-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