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明軒
生活中很多人在關節勞損、受到創傷或是骨折后都不注意進行功能恢復訓練,認為只要經過長時間休息,這些疾病就會慢慢自愈,結果一段時間后反復出現關節腫脹、疼痛的現象,就醫檢查后發現患上了創傷性關節炎。這種疾病對人體的損傷非常大,早期患者會出現關節疼痛、腫脹、僵硬,病情逐漸發展,患者活動受限,出現關節積液、變形等。那么臨床中如何治療該疾病呢?
創傷性關節炎是一種常見的骨科疾病。所有年齡段的人群都有發生的可能性,臨床發現該疾病多發于中青年人群。這是一種由創傷、關節勞損等因素引起的人體關節軟骨退化變性,其病理變化最為明顯的癥狀就是關節部位的軟骨增生和骨化。患病后患者關節疼痛、關節活動障礙,并無傳染性,雖然患病初期對生活和工作的影響并不大,但患者一定要及時采取干預措施,避免出現嚴重后果。
生活中的哪些行為會誘發創傷性關節炎?其病因可以概括為以下方面。
1.誘發創傷性關節炎常見原因就是暴力外傷。如撞擊、墜壓、摔傷等外傷導致人體的關節部位形成骨關節骨折、軟骨組織損傷等創傷,造成患處的關節面不平整。如果患病后恢復不好,使關節處異常磨損,就容易引發創傷性關節炎,這就是為什么有的患者骨折幾個月,甚至是幾年后才檢查出該疾病的原因,因此,人們遇到關節受傷時一定要及時治療。
2.人體承重失衡也是導致患者容易出現創傷性關節炎的重要原因之一。人體關節處的先天、后天畸形,骨折后恢復較差形成的畸形,都會造成人體關節負重失衡。同時,身體過于肥胖也會造成關節無法承受過重體重。在這種情況下,患者的一側關節處長期受到過度的磨損和破壞,難免會出現炎癥,造成關節腫脹和疼痛。
3.由于職業或不良生活習慣導致人體的部分關節使用頻率過高,容易誘發創傷性關節炎。比如,經常使用特定姿勢工作的人群患病的可能性更大。截肢后依賴單側肢體承重或是過度使用某個關節也會導致積累性損傷,使得部分關節的勞損大于其他部位,誘發該疾病。
人們一旦出現某個關節反復腫脹、疼痛、活動受限,應引起高度重視,及時就醫診治,避免造成嚴重后果。創傷性關節炎就診為骨科,對于該疾病的檢查和診斷有以下步驟。首先,醫生詢問患者之前是否出現過慢性關節損傷或是外傷史,關節是否有酸痛、僵硬感。其次,通過實驗室檢查、X線檢查、CT檢查、核磁共振檢查判斷患者的軟組織以及軟骨病變的范圍、內部結構。尤其是X線檢查,能夠觀察患者的關節間隙變化和關節面是否平整,對于該疾病的檢查和診斷有著重要作用。
臨床治療創傷性關節炎的方法主要有保守治療和手術治療兩種方式。選擇治療方案要根據患者的患病時間、身體素質、病因等個體差異確定,以減輕患者疼痛、改善癥狀為主要目的,主要有以下方法。
1.矯正畸形治療。這樣做的目的是改善患處關節變形以及軟骨退化,減少關節處的磨損和刺激。這種治療方法適用于骨折移位或是關節軟骨骨折晚期患者,如果患者在骨折復位后依然感覺到關節活動受限、疼痛,應該進行核磁共振檢查,觀察患處的恢復情況,如果出現畸形愈合,一定要盡早進行矯正治療,能夠避免病情加重。
2.藥物治療。主要用阿司匹林、扶他林、雙氯芬酸鈉等消炎鎮痛類藥物,同時也可以根據患者的實際情況服用保護關節軟組織的藥物。但所有的藥物必須在醫生的指導下服用,藥量、用法、服藥時間不可自行更改,有特殊情況及時與醫生溝通。
3.中醫治療。針灸、推拿、整復、中藥熏蒸也能緩解該疾病造成的疼痛。醫生可以結合紅外線療法、超聲療法等理療方式,能夠調節人體機能,通過局部組織的生理效應治療可預防疾病。
4.手術治療。主要針對的是病情較為嚴重、影響患者正常生活和工作以及保守治療無法緩解癥狀的患者。臨床中常見的手術方式有關節清理術、截骨術、關節融合術等多種方式。術后護理需要關注患者的恢復情況,可以結合中醫療法以及理療,有助于病情的恢復。
綜上所述,患上創傷性關節炎并不可怕,可以通過中醫針灸、推拿、理療、藥物治療以及手術治療等多種方式控制病情。患者要引起重視,積極配合治療,糾正不良的生活習慣,控制病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