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楠
【摘 要】:目的:探討腸造口術后患者周圍皮膚炎癥的護理。方法:選取2019年3月至2019年11月在我院接受治療的60例腸造口術后造口周圍皮炎患者為研究對象,隨機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各30例,對照組患者給予常規護理,觀察組患者在此基礎上給予健康教育與心理疏導。結果:在進行干預后,兩組患者心理狀態均有所好轉,但是觀察組患者抑郁、焦慮的心理狀況評分明顯優于對照組,(p<0.05);且觀察組護理滿意度(96.67%)顯著高于對照組(83.34%),(p<0.05)。結論:健康教育與心理護理可以緩解腸造口術后周圍皮膚炎患者的負面情緒,并提高其護理滿意度,值得臨床推廣。
【關鍵詞】:腸造口術;周圍皮膚炎癥;護理
【中圖分類號】R70【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2-3783(2020)06-18--02
腸造口是指由于治療需要,通過外科手術手段,將一段腸管由腹腔拉出,將開口翻轉縫于腹壁以替代排便功能,俗稱人工肛門。據文獻報道,國內腸造口的并發癥發生率為16.3%~53.8%。然而造口術后早期并發癥中最常見的是造口周圍皮膚炎,發生率為3.8%~26.9%,受傳統觀念的影響,患者會感到自卑或羞恥,我們要耐心傾聽鼓勵患者陳述,理解患者身心痛苦,引導患者和家人一起積極應對目前存在的問題,必要時邀請心理咨詢師幫助。基于此,本文對腸造口術后周圍皮膚炎癥的護理展開了研究探討。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本實驗采用便利抽樣的實驗方法選取2019年3月至2019年11月在我院接受治療的60例腸造口術后造口周圍皮炎患者為研究對象,其中男36例,女24例。將60例腸造口術后造口周圍皮炎患者隨機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各30例。所選患者無嚴重肝腎功能疾病,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對比差距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對照組行常規護理服務,內容包括入院指導、病房環境、密切觀察病情。具體流程為:指導患者做好生活自理工作,通過各行為時間的把控,切實生活護理的意義。
觀察組在對照組的基礎上使用健康教育與心理疏導。具體的護理措施如下:
注重健康宣教:患者的護理團隊負責人要對患者對于疾病的認知有一個基本了解,并用通俗易懂的話語告知患者疾病的相關知識,與患者建立良好的溝通。在患者進入住院部接受護理治療時,必須向患者說明對疾病其病情狀況,加強患者對自身病情的正確認知,并在治療前對患者進行各類監測,同時告知患者監測的重要性,并允許患者主動進行自我監測。在治理過程中護理人員應該幫助消除病人產生的各種消極心理。
(2)加強心理疏導:醫護人員在操作之前訪問和讀取患者的相關醫療記錄,了解掌握每個病人的心理狀態,獲得患者的信任與合作,通過心理干預引導患者建立自身的康復信心,在日常護理工作中藥注重患者的情緒變化,按照患者的受教育程度、疾病發展狀況等等,針對性的制定適合患者康復的個人護理方案,耐心引導患者的情緒,聆聽患者的煩惱,提高患者對護理的依從性。護理人員擴大與患者及家屬的溝通,了解各類患者的病情,如病情、家庭、身心狀況等。
1.3 觀察指標
采用焦慮自評量表(SAS)和抑郁自評量表(SDS)對兩組患者的心理狀況進行評估,得分越低表示心理狀態越好。
采用自制的調查問卷表對患者的護理滿意度進行調查,評價等級分為滿意、比較滿意、不滿意三級。
1.4 統計學方法
數據采用SPSS20.0統計軟件包進行統計學處理。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x2檢驗,P<0.05為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患者護理前后SAS、SDS評分比較
護理前,兩組患者的焦慮與抑郁評分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護理后,兩組患者的焦慮與抑郁評分均較本組護理前有所改善,護理后觀察組焦慮與抑郁評分分別為(28.63±3.85),(38.79±4.26),對照組焦慮與抑郁評分分別為(35.69±3.78),(46.73±3.72),觀察組焦慮與抑郁評分顯著低于對照組的評分,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2.2 兩組患者總體滿意率比較
觀察組總體滿意率為96.67%,而對照組總體滿意率為86.67%,觀察組總體滿意率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3 討論
由于創傷、胃腸道腫瘤、感染、先天性畸形等原因,全世界每年有數十萬患者需要進行腸造口手術。無論是在國內還是在國外的腸造口病人中,造口并發癥發生極為普遍。腸造口手術是治療腸道疾病最有效的手術方法之一,其能夠改變患者最初正常的生理排便。但長期使用造口袋會導致術后并發癥增多,不利于患者的康復和生活質量的提高。健康教育可以讓病人了解如何識別造口周圍皮炎的早期表現,如造口周邊皮膚出現發紅、疼痛、發癢等表現。健康教育有利于患者掌握造口相關知識,可以讓患者出院前就掌握更換造口袋能力和技巧[2]。
在過去,人們只注重對疾病本身的治療和護理,而忽視心理護理和治療的傾向已經逐漸被糾正并受到重視。護理人員在工作過程中,應密切關注患者的心理變化情況,及時進行心理干預,增加患者對治療的信心。本研究顯示,通過實施心理護理干預的觀察組患者SAS、SDS明顯優于對照組,觀察組患者心理抑郁與焦慮改善更明顯,而且觀察組護理滿意度(96.67%)也顯著高于對照組(83.34%)。
綜上,給予腸造口術后周圍皮膚炎患者健康教育與心理護理可以緩解患者的負面情緒,并提高其護理滿意度,值得臨床推廣。
參考文獻
葉秋玉,金麗紅,尚旭麗,麻睿駿,吳鶯燕,吳婧.腸造口術后患者周圍皮膚炎癥的預防護理[J].世界最新醫學信息文摘,2019,19(65):299-300.
白洋,陳建英.腸造口并發癥護理研究進展[J].中西醫結合護理(中英文),2019,5(05):225-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