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雪利
【中圖分類號】R722.17【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672-3783(2020)06-18--02
新生兒黃疸是新生兒時期常見的一種疾病,主要是由于血液中膽紅素濃度過高而導致皮膚和黏膜出現黃染的情況。出現新生兒黃疸的原因有很多,主要與紅細胞破壞生成膽紅素過多、肝細胞排泄膽紅素的能力較差、膽汁排泄障礙以及膽紅素腸肝循環等等有關系。新生兒黃疸根據黃疸的程度、出現時間等分為生理性黃疸和病理性黃疸。生理性黃疸皮膚黃疸輕,大多在出生后的兩天到三天出現,四天到六天達到高峰期,一周左右開始消退,兩周內消失。而病理性黃疸大多出現的時間比較早,可能在出生后的二十四小時內出現,持續時間比生理性黃疸要長,程度重,或者在皮膚黃染消退后又出現,并可能合并其他疾病或表現。嚴重的病理性黃疸可導致核黃疸,出現膽紅素腦病,出現驚厥、反應差、角弓反張、發熱等,并可能遺留癲癇、聽力損傷、智力發育障礙等異常。一般情況下,生理性黃疸并不需要治療,病理性黃疸需要根據實際情況進行針對性治療。
新生兒黃疸主要通過體格檢查、肝功能檢查、血常規檢查、溶血篩查、肝膽B超以及磁共振等等檢查進行確診。其中體格檢查能夠發現新生兒皮膚黃染的范圍和程度,肝功能檢查是確診新生兒黃疸的重要指標,能夠了解血清中膽紅素增高的程度以及黃疸的類型。其次,血常規檢查中血紅蛋白計數能夠了解有無新生兒貧血,白細胞、中性粒細胞增高、C反應蛋白和降鈣素原檢查可了解有無感染的情況,溶血篩查可進一步確認患兒是否存在溶血的情況,肝膽超聲和磁共振檢查能夠有效判斷新生兒是否存在膽道系統疾病。新生兒出現生理性黃疸時血清總紅素值在出生后的二十四小時內小于6mg/dl,四十八小時內小于9mg/dl,七十二小時以內以及以后小于12.9mg/dl,如果大于這些數值需要考慮是否存在病理性黃疸。
因新生兒生后紅細胞破壞多,肝酶發育不完善,處理膽紅素能力較低,膽紅素腸道重吸收功能強等,新生兒通常情況下在生后會出現膽紅素升高的現象,屬于生理性黃疸。生理性黃疸一般并不需要治療,而病理性黃疸則需要根據新生兒實際的病情進行針對性治療。針對新生兒黃疸主要有藍光照射治療、藥物治療和輸液治療等等。其中光療指的是光照療法,能夠降低血清未結合膽紅素的簡單而又有效的方法,對新生兒的毒副作用也小。光照療法能夠利用光的異構作用使未結合膽紅素轉變成水溶性膽紅素,然后再經過膽汁或者尿排除體外,從而有效降低血清膽紅素濃度。光療設備在醫院一般使用藍光箱,根據寶寶膽紅素結果選擇連續照射或間斷照射,需要給寶寶戴上眼罩避免光照對眼部的損害。藍光毯設備是一種比較先進的治療儀器,體積小、便于攜帶,不用監測環境中的溫度、濕度以及定期檢查患兒的體溫,大大降低了工作量,在治療的過程中患兒也不用裸露,也不會傷及患兒的眼部。光療是新生兒黃疸安全有效的治療方式,可能會出現暫時發熱、皮疹、腹瀉、尿布皮炎、青銅癥的不良反應,通常停止藍光照射后可逐漸恢復正常。一次藍光照射12-24小時便可以取得良好的治療效果,再根據寶寶黃疸值鞏固治療。
新生兒黃疸治療中除了光照治療之外還有藥物治療。其中苯巴比妥口服可以誘導肝酶活性,增強肝臟處理膽紅素的能力,促進黃疸恢復正常,起效較慢,通常用藥3-5天起效。大劑量靜脈用免疫球蛋白能夠治療新生兒的溶血病,一般用于溶血早期,但是這種治療方式只能緩解患兒的溶血狀況,并不能降低患兒體內已經生成的膽紅素,所以大多數情況下只作為輔助治療的手段。碳酸氫鈉注射液可堿化血液,促進間接膽紅素與白蛋白的聯結。白蛋白一般用于出生后一周內嚴重的黃疸患兒,能夠有效減少游離的未結合膽紅素,但是由于白蛋白是血液制品,所以在治療的過程中應該盡量避免重復使用,有效降低使用血液制品的風險。除此之外,益生菌及蒙脫石散可阻斷肝腸循環,減少膽紅素重吸收。除此之外,小劑量的生理鹽水灌腸等等都能夠有效減少膽紅素的生成,提高疾病治療效果。針對嚴重新生兒黃疸,還可以使用換血治療方法,能夠直接清除患兒血液中的膽紅素以及有害物質,并能夠及時糾正貧血、預防心衰和降低血清膽紅素濃度,所以重癥宮內溶血的患兒應該進行及時的換血,以及糾正貧血和去除激活的紅細胞。在對患兒進行換血治療的過程中,如果Rh血型不合性溶血需要選擇Rh血型與母親同型,ABO血型與新生兒同型或者O型血,并且存在Rh溶血病而沒有Rh陰性血時可以采用無抗D的陽性血。需要注意的是,在ABO血型不合的時候,最好使用AB血漿和O型紅細胞混合后換血,并且血液要選擇新鮮血液,沒有新鮮血液的時候要使用深低溫保存冷凍血。目前為止,換血治療的過程中比較提倡雙管同步換血以及同步小靜脈輸血等等,其中同步小靜脈輸血能夠有效減少及靜脈穿孔、血栓、心臟驟停以及感染等等并發癥和換血的時間。由于換血療法是治療重癥新生兒黃疸的有效方法,能夠在短時間內大幅度降低膽紅素濃度,防止發生膽紅素腦病。需要注意的是,在開展換血療法之前,需要對家屬詳細解釋換血的工作內容并讓家屬簽知情同意書,而且在各項檢查夠完善之后在進行換血治療。其次,在進行換血治療的過程中,要保證無菌操作,防止出現感染,并且在換血治療的過程中給予心電、呼吸以及血壓等等監護,并注意觀察患兒的全身情況和反應。最后,在換血療法結束之后要注意觀察患兒穿刺部位有沒有紅腫的情況,并及時觀察患兒大小便的顏色,一旦發現異常要及時進行處理。
綜上所述,新生兒黃疸是新生兒時期常見的一種疾病,主要是由于血液中膽紅素濃度過高而導致皮膚和黏膜出現黃染的情況。生理性黃疸除了皮膚黃染之外,一般情況較好,大多在出生后的兩天到三天出現,五天到七天達到高峰期,一周左右開始消退,兩周內消退,而病理性黃疸大多出現的時間比較早,可能在出生后的二十四小時內出現,持續時間比生理性黃疸要長,大于四周,或者在皮膚黃染消退后又出現,同時還可能會出現反應差、拒奶、煩躁、尖叫、呼吸困難以及抽搐等表現。通常情況下,生理性黃疸并不需要治療,而病理性黃疸在治療的過程中需要根據實際情況來確定治療時間,比如正常藍光治療時間是二十四小時,可以分為兩次到四次完成,而藥物治療和換血治療則需要根據患兒實際的病情確定治療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