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小忠



【摘 要】:目的 比較分析CT與磁共振在診斷甲狀腺結節中的效果。方法 以我院2018年3月至2019年8月收治的80例甲狀腺結節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均行CT與磁共振檢查,比較分析兩組檢查方法的診斷準確度、特異度和敏感度。結果 經CT與磁共振檢查,核磁共振診斷的正確性為81.3%,CT診斷的準確度為72.5%,經組間比較發現,兩種檢查方法的準確度具有統計學差異(P<0.05)。,CT檢查方法的特異度、敏感度分別為73.1%、69.2%,明顯低于磁共振的84.6%、80.6%。經比較,兩組檢查方法的特異度、敏感度具有統計學差異(P<0.05)。結論 CT與磁共振均是檢查甲狀腺結節的常用方法,但磁共振的準確度、特異度和敏感度高于CT檢查,對病灶的分辨能力更好,臨床診斷價值優于CT檢查。
【關鍵詞】:磁共振;CT;甲狀腺結節;診斷效果
【中圖分類號】R338【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2-3783(2020)06-18--01
前言
甲狀腺結節是常見的甲狀腺疾病,以良性患者居多。但是,從臨床來看,若診斷治理不及時,則會導致淋巴轉移,對治療形成較大影響,并且可能導致癌變。當前,甲狀腺結節檢查以CT與磁共振為主,但兩者檢查診斷的效果不同,對診斷的準確度等影響了較大影響。本文以80例甲狀腺結節患者為例,現將CT與磁共振診斷的結果作如下具體報告。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本文研究治療來自我院2018年3月至2019年8月收治的80例甲狀腺結節患者。現基于病理分析結果得出,良性甲狀腺結節患者67例,惡性甲狀腺結節患者13例。其中,惡性甲狀腺結節患者年齡36-69歲,平均年齡(53.7±4.2)歲。良性甲狀腺結節患者年齡34-67歲,平均年齡(51.2±3.7)歲。良惡性甲狀腺結節患者在年齡、性別等方面,無統計學差異,即P>0.05。
1.2 納入與排除標準
納入標準:1)經病理診斷,確診為良惡性甲狀腺結節;2)年齡≥19歲,并無精神病等病史;3)就診前的相關治療(如化療、手術等)對此次研究無影響;4)患者及其家屬同意參與本次研究,并簽署同意書。
排除標準:1)年齡≤18歲,且有精神病等病史;2)合并有肝腎等異常;3)處于特殊期,如妊娠期等;4)患者及其家屬不同意參與本次研究。
1.3 方法
所以患者均行CT、核磁共振檢查。具體檢查方法如下:
1)CT檢查。患者于仰臥位,行CT掃描檢查。掃描從主動脈弓至患者下頜角,相關參數設定為:層距2.5mm、層厚2.5mm。2)核磁共振檢查。患者于仰臥位,采用1.5TMRI成象系統掃描。掃描于患者甲狀腺橫截面、冠狀位,相關參數設定為:層厚4mm、線圈層距1mm。
1.4 觀察評價指標
比較分析CT與核磁共振在甲狀腺結節診斷中的準確度、特異度和敏感度。其中,準確度=(真良性惡性)患者數/總患者數*100%; 敏感度=真惡性患者數/惡性患者數*100%;特異度=真良性患者數/良性患者數*100%。
1.5 統計學處理方法
本文數據處理采用SPSS21.0進行處理,采用t檢驗,計量資料以()表示,但P<0.05表示具有統計學差異。
2 結果
2.1 CT與磁共振掃描表現
在甲狀腺結節影像檢查中,若出現彌散性增加、結節邊緣有厚薄不均強化環、周圍組織分界清晰,則可考慮為良性甲狀腺結節。若出現不規則壞死區、密度不均低密度結節、分解不清晰等,則可考慮為惡性甲狀腺結節。如圖1所示,是CT、磁共振掃描的典型表現。
注:患者,女54歲,經病理診斷為惡性甲狀腺結節。其中,圖(a)、(b)為CT平掃和增強,顯示低密度,且伴隨有小鈣化灶;圖(c)、(d)為磁共振T1W1、T2W1,顯示形態不規則、邊緣不清晰。
2.2 CT與磁共振檢查甲狀腺結節的準確度情況
經CT與磁共振檢查,核磁共振診斷的正確性為81.3%,CT診斷的準確度為72.5%,經組間比較發現,兩種檢查方法的準確度具有統計學差異(P<0.05)。具體見表2-1所示。
2.3 CT與磁共振檢查對甲狀腺結節的敏感度和特異度情況
經診斷情況計算可得出,CT檢查方法的特異度、敏感度分別為73.1%、69.2%,明顯低于磁共振的84.6%、80.6%。經比較,兩組檢查方法的特異度、敏感度具有統計學差異(P<0.05)。具體見表2-2所示。
3 討論
我國是甲狀腺結節病的高發國家,發病率達到10%,高于歐美發達國家。從臨床來看,甲狀腺結節以良性為主,但診治不及時,易出現預后不良等風險。為此,及時準確地臨床診斷,是甲狀腺結節治療的重要基礎。CT與磁共振均是甲狀腺結節檢查的常用方法,在臨床診斷中具有重要的應用價值。
本文數據顯示,CT與磁共振在甲狀腺結節的診斷中,磁共振的準確度、敏感度、特異度分別為81.3%、80.6%、84.6%,明顯高于CT檢查的72.5%、69.2%和73.1%(P<0.05)。這說明,在甲狀腺結節檢查診斷中,磁共振的臨床診斷效果優于CT,能夠為臨床診治提供更加準確地依據。CT與磁共振均可以較好地顯示甲狀腺結節鈣化等征象,但是CT對小病灶、軟組織的分辨能力弱于磁共振,這就導致誤診和漏診率大于磁共振,影響臨床診治的時效性。
綜上所述,CT與磁共振均是檢查甲狀腺結節的常用方法,但磁共振的準確度、特異度和敏感度高于CT檢查,對病灶的分辨能力更好,臨床診斷價值優于CT檢查。
參考文獻
陶全,周永明,何文輝.甲狀腺影像報告和數據系統(TIRADS)研究進展[J].中華耳鼻咽喉頭頸外科雜志,2016,51(5):393-396.
夏俊,羅澤斌,陳金鳳,等.甲狀腺良惡性結節 CT 常規掃描及灌注分析[J].中國CT和MRI雜志,2017,15(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