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本東

【摘 要】目的:就手法復位治療良性陣發性位置性眩暈的應用與效果進行評價分析。方法:納入我院2018年12月至2019年12月期間收治的良性陣發性位置性眩暈患者60例為研究對象,采用雙盲隨機法分為研究組(30例)及對照組(30例),兩組患者均開展良性陣發性位置性眩暈常規治療,研究組患者在此基礎上聯合開展手法復位治療,對兩組患者臨床療效進行評估比較。結果:治療1個月后,研究組患者臨床療效顯著優于對照組(P<0.05)。結論:手法復位治療良性陣發性位置性眩暈的臨床效果確切。
【關鍵詞】良性陣發性位置性眩暈;手法復位;藥物治療;療效
【中圖分類號】R764.34【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2-3783(2020)06-18--01
眩暈是診療中常見病癥,發病因素復雜,良性陣發性位置性眩暈(begi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BPPV)是較為常見外周性眩暈類型,各年齡段均有發生,診療中以50~60歲患者多見[1],本病的主要特點為反復性一過性頭暈、眩暈不適,發作時間一般在一分鐘以內[2-3],部分患者會出現自主神經、眼震等表現,若未及時給予干預,BPPV呈慢性發展,引發耳聾、焦慮、抑郁、恐懼,病程超6個月,即為慢性BPPV[4],除眩暈癥狀外,還易出現頭、頸、耳鳴、聽力下降等部位的疼痛不適、視力障礙、肌肉骨骼酸痛等癥狀。手法復位是目前治療BPPV的常用手段,本文主要結合部分實際病例進行具體分析。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納入我院2018年12月至2019年12月期間收治的良性陣發性位置性眩暈患者60例為研究對象,男36例,女24例,年齡23~81歲,平均(54.27±1.02)歲,所有患者均符合BPPV相關診斷標準[5]并確診,且診療配合度均較高。采用雙盲隨機法分為研究組(30例)及對照組(30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對比無統計學差異(P>0.05)。
1.2 方法
兩組患者均開展良性陣發性位置性眩暈常規治療,結合患者具體情況給予前列地爾或川芎嗪改善內耳局部微循環,單次給藥劑量為前列地爾10ug或川芎嗪240mg靜脈滴注,每日給藥一次;同時給予維生素B12及維生素B1營養神經,肌注給藥,單次給藥劑量維生素B12 0.5mg及維生素B1 100mg,每日給藥2次,兩種藥物均連續給藥7-15天,同時給予苯海拉明、鹽酸異丙腎肌肉注射或倍他司汀口服抗眩暈,合并突聾患者給予聯合高壓氧治療。研究組患者在此基礎上聯合開展手法復位治療,施治者清潔并消毒雙手,通過翻滾試驗、Dix — Hallpik試驗確定耳石位于水平半規管、后半規管、前半規管,并根據部位選擇相應的方案的手法復位,結合患者癥狀改善情況,必要時每天進行1~2次手法復位治療,并訓練前庭功能,連續治療7-15天。
1.3 觀察指標
療效評估:以中華醫學會耳鼻咽喉分會制定的相關療效評估標準[6]為參考進行治療效果的評價:治愈:BPPV相關癥狀如眩暈、眼震、頭暈、頭痛、視物旋轉等均完全消失;有效:BPPV相關癥狀有所緩解,但未完全消失;無效:BPPV相關癥狀與治療前相較,無改善甚至加重。
1.4 統計學方法
本次研究數據采用SPSS 20.0統計軟件進行分析處理,計數資料采用X2檢驗,計量資料采用()表示,不同時間段比較采用t檢驗,以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治療7-15天后,研究組患者臨床治療總有效率為96.67%,對照組為76.67%,研究組顯著優于對照組(P<0.05),詳見表1。
3 討論
BPPV具有發病率高、危險性高的特點,患者直接影響患者平衡功能及位置覺,未給予有效干預的情況下,預后效果較差。本病存在一定的誤診風險,診療中須完善BPPV與頸椎病、椎基底動脈供血不足等病變的鑒別。手法復位是BPPV診療中常用的治療手段,通過規律性的運動,實現頭部快速轉動與活動,促進脫落耳石回到橢圓囊,研究組患者均開展手法復位,該手法操作簡便,不受環境限制,且安全性高,經由連續7-15天的治療后,研究組患者治愈率達66.67%,眩暈、眼震等癥狀均消失,效果較為滿意。本次研究結果顯示,治療7-15天后,兩組患者均獲得了療效,其中研究組患者臨床療效顯著優于對照組(P<0.05)。
綜上所述,對BPPV患者在常規藥物干預的基礎上,給予手法復位治療能夠有效提升臨床療效,促進患者康復。
參考文獻
De Stefano A,Dispenza F,Suarez H,et al.A multicenter observational study on the role of comorbiditiesin the recurrent episodes of 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J].Auris Nasus Larynx,2014,41(1):31-36.
趙曉宇,劉建功.繼發于突發性耳聾的難治性良性陣發性位置性眩暈臨床分析[J].基層醫學論壇,2019,23(29):4216-4218.
胡進,傅偉達,尤克,等.繼發性和原發性良性發作性位置性眩暈殘余頭暈癥狀的比較[J].中華全科醫學,2017,15:1694-1696.
王崇,王建明,楊威,等.慢性良性陣發性位置性眩暈臨床特征及治療效果分析[J].北京醫學,2019,41(9):842-843,846.
中華耳鼻咽喉頭頸外科雜志編輯委員會,中華醫學會耳鼻咽喉頭頸外科學分會. 良性陣發性位置性眩暈診斷和治療指南(2017)[J].中華耳鼻咽喉頭頸外科雜志,2017,52(3):173-177.
中華耳鼻咽喉頭頸外科雜志編輯委員會,中華醫學會耳鼻咽喉頭頸外科學分會.良性陣發性位置性眩暈的診斷依據和療效評估(2006年,貴陽)[J].中華耳鼻咽喉頭頸外科雜志,2007,42(2):163-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