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叢
【中圖分類號】R541.4【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2-3783(2020)06-18--01
冠狀動脈性心臟病,簡稱冠心病,是指冠狀動脈粥樣硬化使血管腔狹窄或阻塞,或(和)因冠狀動脈功能性改變(痙攣)導致心肌缺血缺氧或壞死而引起的心臟病,是嚴重危害人類健康的常見病。本病臨床多見于40以上的中、老年人,我國患有心血管疾病人數高達約2.9億人,其中每年約有350萬人死于心血管疾病,冠心病死亡率居首位,這在較大程度上會對患者生活質量造成影響。該病的預防主要在預防動脈粥樣硬化的發生和治療已存在的動脈粥樣硬化,避免心絞痛、心肌梗塞的發生,提高人們生活質量。
1 冠心病危險因素
冠心病病因未完全確定,是多種因素作用于不同環節所致,這些因素稱為危險因素。在治療之前對不同危險因素進行全面了解,能夠為冠心病的治療與預防奠定良好的基礎。主要的危險因素有血脂異常、高血壓疾病、吸煙、糖尿病以及肥胖等,可采取有效措施對危險因素進行有效的控制。此外,不合理飲食也是引發冠心病的重要因素,并且缺乏體力活動以及長期飲酒等也是誘發冠心病的危險因素。其次,不可改變因素主要有年齡、性別以及家族史等,是誘發冠心病不可改變的危險因素。
2 冠心病癥狀
冠心病的主要癥狀是胸部疼痛,一些冠心病患者在日常生活中由于情緒波動或者過度體力勞動等,極易導致心前區出現疼痛癥狀,一般情況下表現為壓迫、發悶性以及發作性絞痛,甚至有瀕死感,疼痛從胸骨后或者心前區開始擴散至左肩、指關節等,患者含服硝酸甘油或者休息能夠使癥狀得到有效緩解。此外,胸痛癥狀還會放射到頸部、腹部以及下頜等部位,該癥狀主要是在夜間或者安靜狀態下發作,主要由冠脈痙攣引起,也叫做變異型心絞痛。隨著疾病的不斷發展,胸痛癥狀逐漸加劇,并且持續時間不斷延長,含服硝酸甘油很難對其癥狀進行有效的緩解,在此過程中會出現不穩定性心絞痛。
心絞痛主要分為以下幾個級別:一級,在日常生活中步行或者爬梯不會出現心絞痛。二級,在日常活動中,會因心絞痛導致行動出現輕微受限。三級,在日常生活中由于心絞痛一些行動明顯受限。四級,患者在日常活動中各種活動均會出現心絞痛。一些患者在日常生活中癥狀不明顯,只表現為心悸、心前區不適以及胃腸道癥狀等,一些老年人患者沒有出現較為明顯的癥狀。
3 冠心病預防
3.1 冠心病一級預防
國外從1971年關注不同危險因素對冠心病的預防,在研究的過程中發現了一些危險因素是冠心病的重要因素,比如高血壓、肥胖、心理壓力過大以及血脂異常等,在此過程中若不同因素同時出現,會使冠心病發病率成倍增加,這在較大程度上會對患者生活質量產生較大影響。所以,在對冠心病進行預防的過程中,需要對心血管疾病的不同重危因素采取有效措施進行預防,比如在生活中可以對飲食方式以及生活方式進行有效的改善,并且控制血糖以及調脂等,這在較大程度上能夠對冠心病進行有效的預防。
3.2 冠心病二級預防和康復策略
3.2.1 慢性穩定性冠心病的防治策略
在《穩定性缺血性心臟病診治指南》中對未定型冠心病患者的范圍進行了擴大,不但有慢性穩定性勞累型心絞痛患者,而且還有冠心病患者、需隨訪的穩定患者等,其中需隨訪的穩定性患者主要有變異型心絞痛、低危不穩定性心絞痛以及微血管性心絞痛。在對其進行治療的過程中,需要通過健康教育、生活方式干預以及控制危險因素等,并且在此基礎上使用汀類藥物進行治療,這在較大程度上能夠有效降低該疾病的死亡率,具有較好的預防效果。此外,抗血小板藥物可預防血栓形成,可能有助于防止血管阻塞性病變病情發展,用于預防冠狀動脈和腦動脈血栓栓塞。最常用者為阿司匹林。
3.2.2 急性冠脈綜合征的防治
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對于需要在早期進行血管的開通,并且在此基礎上將發病到入院時間進行有效的縮短,這在較大程度上能夠有效降低其死亡率。患者在入院以后,需要在一定時間內完成球囊擴張,對發病在3h以內的患者,需要進行溶栓治療,這與經皮冠狀動脈介入治療極為相似。由于一些醫院沒有進行急診條件,這就需要把溶栓治療出血風險高以及適用于轉運的高危患者,在最短時間內轉運至有急診條件的醫院,并且在此基礎上及時采取靜脈溶栓治療。由于我國醫療行業在發展的過程中,一些地區經濟條件受到限制,一些醫院缺乏急診PCI條件,這就需要強調早期治療以及在治療中規范用藥對降低病死率的重大意義。
通過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出現心絞痛時的癥狀、心電圖變化以及體征等,對患者實施危險分層,并在此基礎上根據此種危險分層進行針對性藥物的選擇,同時采用有效的冠狀動脈血運重建方法,不但能夠使心肌缺血癥狀得到有效緩解,而且對降低死亡率具有較大的促進作用,以此為提高患者生活質量奠定良好的基礎。使用ACEI、他汀類藥物以及阿司匹林聯合氯吡格雷、普拉格雷等藥物進行治療,能夠對提高ACS預后有較好的效果,為患者疾病較快康復奠定良好的基礎。
3.3 冠心病猝死的預防
冠心病可能導致猝死,這在較大程度上也是冠心病患者的主要死亡原因。針對未出現心搏驟停的冠心病患者實施危險分層,可對有猝死風險的患者進行全面篩選。如果患者出現過心搏驟停且實施有效搶救,需要采取有效措施預防再次出現心搏驟停或者猝死。在此過程中冠心病猝死或者心搏驟停主要是由于惡性室性心律失常引起,如果有必要,需要對患者植入自動復律除顫器,這對冠心病患者的有效預防具有較大促進作用。
若患者有猝死高危風險,需要對其進行血運重建,這在較大程度上可有效降低冠心病猝死情況的發生。但是一些心肌梗死患者的瘢痕組織可成為室性心動過塑的病理基礎,就算采用了血運重建以及采用藥物治療,依然很難使猝死風險有效降低。這就需要對患者植入ICD,以此為降低患者死亡率奠定良好的基礎。
一般情況下,較多心源性猝死主要是由于惡性室性心律失常所致。在對惡性室性心律失常進行預防的過程中,需要對患者心室纖顫或者室性心動過速采取有效措施進行預防。為此,應當對患者以及家屬全面普及心肺復蘇急救知識,并且讓患者明白了解冠心病基礎知識,鼓勵有計劃、適當的運動鍛煉,控制飲食,治療糖尿病,戒煙,控制血脂水平,控制血壓等,了解預防對冠心病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