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小娟 張辰



摘 要: 自2013年“一帶一路”倡議首次提出至今已過6年,整個影視產業都取得了階段性的進步,也逐步擔起了輸出中國文化的重任,但相關研究卻并未跟上。該研究豐富和發展了“一帶一路”背景下影視出口方面的相關理論,為中國影視產品“走出去”提供了現實借鑒。以霍夫斯泰德的文化維度理論作為分析框架,選取我國2014—2017年24個出口國的影視產品出口數據作為樣本,借助引力模型做回歸分析,研究發現,總文化距離不會影響中國影視產品的出口,但權力距離對中國影視產品出口有負面影響,進口國權力距離越大,越不利于我國影視產品的出口。
關鍵詞: “一帶一路”;文化距離;中國影視產品出口;實證研究
中圖分類號: F 061.5、G 223 ? 文獻標志碼: A
Abstract: Since 2013, the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s have put forward for the 6 years, with the help of the strategy, Chinese film and television products have been exported one after another. The film and television industry have made phased progress now, but the related research has not kept pace.
Therefore, this paper selects the export data of Chinese film and television products to 24 importing countries from 2014 to 2017, uses the gravity model and Hofstede's cultural dimension theory to study the influence of cultural distance on the export of Chinese film and television products under the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s. It can fill the part of the theoretical gap and make suggestions for China's film and television industry.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total cultural distance does not affect the export of Chinese film and television products, but the power distance has a negative impact on the export of Chinese film and television products.
In addition, considering the different characteristics of importing countries may also have an impact on the export of Chinese film and television products, the paper introduces six control variables for regression analysis, including the GDP of importing countries, whether they are APEC or WTO members, whether they belong to the Confucian cultural circle, whether they share a common language with China, and whether they share a common border with China.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higher the GDP of importing country and the larger the economic scale are, the more beneficial to the export of Chinese film and television products. Besides, the two factors that belong to the Confucian cultural circle and share the same border with China also have a positive impact on the export of Chinese film and television products.
In conclusion, the paper comes to the following conclusions: power distance will inhibit the export of film and television products. Therefore, when selecting exporting countries, it is necessary to select non-authoritarian countries with small power distance as far as possible to reduce export barriers, and give priority to exporting film and television products to China′s neighboring countries with higher economic development level and the same Confucian culture circle.
Key words: “the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s”; cultural distance; the export of Chinese film and television products; empirical research
“一帶一路”倡議建起了一座橋梁,越來越多的影視制作公司通過這座橋梁開始有策略地傳播和輸出有中國民族特色的影視作品,助推中國文化“走出去”。
同時,國內外學者也對“一帶一路”背景下的影視“走出去”問題展開了全面研究。沈悅、孫寶國(2018)對中國紀錄片的國家形象傳播路徑進行了探析。郭曉、張斐然(2015)強調,“一帶一路”構想對中國影視作品具有文化交流、經濟交流和文化輸出三個重要意義。王昀、邵培仁(2018)認為華萊塢電影作為跨國媒介實踐,應該具有世界主義視野的全球傳播敘事。這些學者從作品內容、類別和傳播等角度提出了很多建議,但大多數是以某類作品為例進行論述,較少進行實證研究。
隨著以影視貿易為主的文化貿易逐步發展,文化距離對國家和地區文化貿易影響的研究越來越多,但關于這一問題國內外學者尚未有統一定論,目前主要有三種說法:一派為文化距離對文化貿易有負面影響,另一派認為文化距離對文化貿易有促進作用,還有一派則提出文化距離對文化貿易的影響不能簡單歸為促進或抑制,而是表現為U型的非線性關系。而關于文化距離對影視產品貿易的研究則更為有限。
在針對影視貿易的研究上,我國的理論研究相較他國起步較晚,且研究內容多集中于宏觀角度,提出的建議也不充分。因此,研究結論對影視作品出口的指導意義較弱。本研究致力于探究“一帶一路”背景下,文化距離對中國影視作品出口的影響,故選取影視作品這一典型的文化產品進行實證研究,力圖探究文化距離對中國影視產品出口的影響,并選取“一帶一路”沿線國家作為樣本。這有助于豐富和發展影視作品出口的相關理論,研究結論可以為“一帶一路”倡議的更好推進和實施提供決策參考,為國家相關政策的制定、實施和調整提供依據,同時也為中國影視企業及作品更好“走出去”建言獻策,從而促進中國影視產品的出口,提高中國文化的影響力,加快實現“文化強國”的目標。
1 文獻綜述
有關文化距離對影視產品出口影響的研究比較少。國外學者Hanson和Xiang(2011)研究了美國與46個出口國1995—2006年的電影出口數據,發現語言距離越大,美國電影出口越困難,即語言距離對電影出口有抑制作用。Holloway(2014)對1995—2004年美國電影出口的數據進行研究,發現文化距離對美國和目標之間的雙邊貿易總量有負向作用,但對文化產業雙邊貿易則有正向作用。國內也有學者進行了相關研究。段元萍和王鑫鑫(2015)以中國1992—2012年的電影貿易出口數據為樣本進行研究,發現進口國或地區的經濟規模、兩國間是否同屬一個文化圈及中國本身的文化影響力這些因素會促進電影出口,有助于雙邊貿易,而進口國或地區自身的文化影響力則會抑制中國電影的出口,即他國的文化影響力越強,我國電影出口阻力越大。此外,曾婉珊(2018)選取2005—2015年中國對50個進口國和地區的廣播影視數據進行研究,以Hofstede的文化距離理論為基礎,發現總文化距離與廣播影視出口存在負相關。
從上述研究中不難看出,大多數關于文化距離對影視產品出口的研究均采用實證研究法,但由于樣本選取和測算方法的不同,并未得出統一的研究結果,且有關研究較少,對本文的指導有限,故而將視角擴大到整個文化貿易。
文化產品貿易是指以世界各國和地區的有形文化產品(如音像制品、出版物等文化產品)和無形文化產品(如版權、關稅等文化服務)來傳遞文化內容的進出口行為。聯合國貿易和發展協會將創意文化產品分為藝術工藝品、視聽產品、設計產品、新媒體、表演藝術、出版物、視覺藝術品。
關于文化距離對文化貿易的影響問題,學界主要有三種觀點:(1)文化距離與文化貿易呈負向相關。早期研究一般認為,文化距離與文化貿易間呈線性關系。如國外學者White和Tadesse(2008)基于2000年美國所有州和75個交易國的橫截面數據,用引力模型證實文化距離對文化貿易有負面影響。隨后Min Zhou(2010)、Maridal(2013)、Ager(2013)等學者也從各角度證明文化距離是一種貿易成本,會阻礙文化貿易的發展。國內學者以中國為樣本進行研究后也得出了類似結論,曲如曉、韓麗麗(2011)將1992—2009年中國與41個國家和地區的文化貿易量作為面板數據,利用引力模型做實證研究,發現文化距離會對貿易流量產生負面影響,田暉和顏帥(2015)對中國與43個國家和地區1998—2012年的文化產品出口數據進行研究,也得出了二者負相關的結論。對于這一結果,學者們通常會用“文化折扣”進行解釋,即國際市場中的文化產品對于不熟悉該文化的受眾而言,因興趣、認同感和理解力受限,產品的吸引力會大打折扣,故而文化距離會阻礙文化產品出口,文化異質性會造成兩國或地區間的貿易額遞減。
(2) 文化距離與文化貿易呈正向相關。Cyrus(2012)提出,文化距離越大,相應的文化產品會越具有比較優勢,故而文化距離會促進出口貿易。國內學者中也有不少人持此觀點,隋月紅(2011)認為,文化差異會給不同國家的產品帶來不同的比較優勢,文化差異較大的國家或地區主要基于產業間貿易,文化差異較小的國家主要基于產業內貿易。而劉歡和馮帆(2015)在研究2006—2012年韓國廣播電視節目出口的18個國家或地區的面板數據時,發現雖然整體上文化距離對韓國廣播電視節目有負向作用,但在儒家文化圈內,文化距離會促進廣播電視節目的出口。認為文化距離與文化產品貿易呈正向相關的學者大多傾向于用比較優勢理論來解釋該現象,提出文化距離越小,兩國間的文化產品差異越小,產品間的替代性越強,越不利于貿易雙方的文化產品交易,故而文化距離有利于出口貿易。
(3) 文化距離與文化貿易間呈非線性關系。由于文化距離對文化貿易的影響機制始終不明朗,近年來,有學者提出第三種看法,認為文化距離與文化產品貿易間應為非線性關系。范兆斌和黃淑娟(2017)認為文化距離對文化產品的貿易效率具有倒U型影響,文化距離較小時,文化距離可以促進文化貿易,但當文化距離高于一定值時,文化距離就會阻礙文化貿易的發展。胡燕和章珂熔(2017)從1995—2014年中國對“一帶一路”沿線32個國家的文化產品出口數據中證明了這一觀點,研究發現貿易國與中國之間的文化距離存在最優值,當文化距離位于最優值左邊時,將促進文化產品出口,位于最優值右邊則相反。但也有學者提出不同觀點,郭新茹等(2018)對中國和31個貿易國2004—2015年的出口數據進行實證研究,發現文化距離對文化貿易具有正U型影響,呈現出先負向抑制再正向促進的結果。
從上述文獻中不難發現,“一帶一路”倡議實施以來,我國影視產品的出口已取得階段性成功,但相關研究還集中在理論層面,對于中國影視產品出口的實證研究尚少,而從文化距離視角來解讀文化貿易,并進行相應實證研究的學者很少。故本研究意圖通過參照前人研究文化距離對文化貿易的影響的思路,通過分析中國2014—2017年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出口數據,來探究文化距離對影視產品出口的影響,為中國影視產品出口“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建言獻策。
2 理論與假設
2.1 文化距離
在進行研究之前,首先要確定文化距離的衡量方法。本文選擇Hofstede的文化距離指數來衡量中國與其他國家的文化距離,因為:第一,在以往的研究中,Hofstede的理論已被多次應用和檢驗,理論可行性高;第二,Hofstede理論中的六個維度已被清晰界定,且各維度得分的測算也清晰明了,有利于后續模型的搭建和計算。表1對Hofstede理論中的六個維度指標進行解釋和說明。
2.3 假設
本研究共建立兩個模型,模型1論證總文化距離是否會影響中國影視產品出口,在圖1中以虛線表示,模型2論證文化距離的六個維度是否會影響中國影視產品出口,在圖1中以實線形式表示。
根據研究模型提出7個假設,具體如下:
假設1:總文化距離會影響影視產品出口額。
假設2:權力距離會影響影視產品出口額。
假設3:不確定性規避會影響影視產品出口額。
假設4:個人主義/集體主義取向會影響影視產品出口額。
假設5:男性化/女性化趨向會影響影視產品出口額。
假設6:長期取向/短期取向會影響影視產品出口額。
假設7:放縱/約束取向會影響影視產品出口額。
3 研究設計
3.1 控制變量的選擇
除了引力模型自身的變量,還有許多其他因素會影響中國影視作品的出口,為更好地研究文化距離對中國影視作品出口的影響,讓回歸結果更貼合實際,本文還增加了其他控制變量。
gdpjt:指j國在t年的GDP。GDP是一個國家或地區在一定時期內經濟活動中所產生的全部最終產品和服務的價值,被認為是衡量一個國家或地區經濟狀況的最佳指標,能夠真實、客觀地反映該地區的經濟狀況。
apec:0-1變量,指是否為亞太經合組織成員。同屬一個貿易區,成員國間會有獨有的優惠條件,能降低貿易成本,促使貿易發生。中國加入的兩個影響力較大的貿易組織即APEC和WTO。
wto:0-1變量,指是否為世界貿易組織成員。若是WTO成員,則wto=1,否則wto=0。
conf:0-1變量,指是否同在儒家文化圈。許陳生和程娟(2013)在研究中發現,文化圈和文化距離對中國文化創意產品的出口存在交互作用。因此,我們將文化圈納入研究范圍,認為若兩國文化相近,有可能降低文化產品的理解難度,削弱文化折扣效應,從而促進貿易的發展。因為中國深受儒家文化的影響,故我們將儒家文化圈定為中國所屬文化圈。
lan:0-1變量,指是否擁有共同語言。擁有共同語言能顯著降低溝通難度,促進交流,同時擁有共同語言也有利于理解對方的文化產品,或促進貿易的發生。
border:0-1變量,指是否擁有共同邊界。這其實是地理距離的體現,擁有共同邊界即說明兩國相鄰,有利于降低貿易成本,促進貿易的發展。
故最終構建如下模型,模型1(即公式 4)反映總文化距離對影視出口額的影響,模型2(即公式 5)反映各文化距離指數對影視出口額的影響。
3.2 樣本及數據的確定
文化距離是指國家間文化特征的差異化程度,反映不同國家或地區間制度、準則、價值觀、宗教信仰等方面的差異 。關于文化距離的測算,因涉及的維度不同而發展出了不同的理論。1980年Hofstede提出了文化距離四維度論,包括權力距離、不確定性規避、個體主義/集體主義和男性化/女性化這四個維度,后人在此基礎上發展了兩個維度:長期取向/短期取向、放縱/抑制。1993年Trompenaars從文化社會的三個基本問題(即人與人、人與時間、人與自然環境的關系問題)出發,提出文化距離的七維度論。此外,還有Schwartz于1994年從價值觀層面提出的二維度論。但總的來說,因樣本規模、操作簡便等優勢, Hofstede的研究成果最具應用廣泛性和影響力,故本文將基于Hofstede的文化距離六維度論展開。
本文所用樣本為2014—2017年中國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影視作品出口的面板數據。“一帶一路”沿線共142個國家和地區,基于數據的可得性,剔除文化距離數據缺失的國家,選取數據完整的24個國家,分別為孟加拉國、保加利亞、捷克共和國、愛沙尼亞、希臘、克羅地亞、匈牙利、印度尼西亞、印度、伊朗伊斯蘭共和國、立陶宛、馬來西亞、巴基斯坦、菲律賓、波蘭、羅馬尼亞、俄羅斯聯邦、新加坡、塞爾維亞、斯洛伐克共和國、斯洛文尼亞、泰國、土耳其、越南。
這些國家在文化距離各維度上的得分均可在Hofstede網站上查到,再經計算即可得到各維度的具體數值。
計算結果如表2所示。
各國的GDP數據可在世界銀行數據庫獲得,本研究選取的是2014—2017年以2010年不變價美元衡量的GDP數據。影視作品出口數據可以在聯合國商品貿易統計數據庫下載。
另外,樣本中屬于亞太經合組織的國家有7個,分別是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菲律賓、俄羅斯聯邦、新加坡、泰國和越南,非世界貿易組織成員國的國家為伊朗伊斯蘭共和國和塞爾維亞。
參考葉德珠等學者關于儒家文化圈的界定,樣本中屬于儒家文化圈的國家有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菲律賓、新加坡、泰國。法國CEPII數據庫顯示,樣本中和中國擁有共同語言的國家為馬來西亞和新加坡。樣本中和中國擁有共同邊界的國家共有4個,分別是印度、巴基斯坦、俄羅斯聯邦和越南。
4 數據分析與假設驗證
4.1 描述性統計
首先對變量進行描述性統計,24個國家2014—2017年四年間數據,共96組觀察值。表3給出了各變量的基本情況,包括樣本數、均值、標準差、最小值和最大值。從輸出結果來看:首先,我國向各貿易國的出口并不均衡,貿易國間的貿易流量差異大;其次,各貿易國的經濟水平也存在較大差異,貿易國多為發展中國家,但也有像希臘這樣的發達國家;最后,關注本文的總文化距離這一核心變量,其對數值從-0.2225到1.4417,標準差為0.4783,差異較為顯著。
4.2 共線性檢驗
在對樣本進行描述性統計后,對數據進行相關性分析。由于本文的數據均為數值數據,故可用Pearson相關系數來衡量變量間的相關程度,如果被解釋變量與解釋變量之間相關性較高,則模型是是有研究意義的。若解釋變量之間有高相關性,則說明變量間可能有嚴重的多重共線性,會影響模型結果。為研究變量兩兩間的相關關系,對變量兩兩之間進行相關性分析并檢驗相關性的顯著性。
從表4的相關性分析中可以看到,解釋變量與被解釋變量之間的相關系數大部分在0.01的顯著性水平下顯著,解釋變量之間均不存在強相關現象,因此,可能模型的多重共線性較低,不會對模型結果產生較大影響,可以繼續之后的建模與回歸分析。
4.3 假設檢驗
面板數據的基本處理模型包括:混合回歸模型、固定效應模型和隨機效應模型。其中,混合回歸模型是建立在沒有個體效應的前提下,會忽略個體異質性,而固定效應模型和隨機效應模型都能捕捉異質性,兩者的區別主要體現在擾動項是否隨時間變化,固定效應模型的擾動項不隨時間變化,而隨機效應模型的擾動項隨時間變化。
接下來對模型進行檢驗,固定效應模型與混合模型一般通過F檢驗進行檢驗,隨機效應模型與混合模型通過BP檢驗進行檢驗,固定效應模型和隨機效應模型通過Hausman檢驗進行檢驗,通過兩兩比較,得到適合本文的模型選擇。由于本文存在距離變量,若使用固定效應模型會被軟件直接刪除,故用BP檢驗來檢驗混合模型和隨機效應模型哪種更適合本文的研究。
模型1檢驗結果:BP檢驗中,p值為0.0000,小于0.05。因此,拒絕不存在個體隨機效應的原假設,隨機效應模型優于混合模型。
模型2檢驗結果:BP檢驗中,p值為0.0184,小于0.05。因此,拒絕不存在個體隨機效應的原假設,隨機效應模型優于混合模型。
接下來對兩個模型進行回歸分析,并分別進行六個文化距離維度的回歸,回歸結果詳見表6。
模型1回歸結果:經過檢驗選擇的是隨機效應模型,R2為0.7995,模型的擬合優度為79.95%,卡方值為64.76,在0.01的顯著性水平下拒絕整個模型不顯著的原假設,即整個模型是顯著的,解釋變量lncdis在0.1的顯著性水平下無顯著影響,且lngdp、conf、border存在顯著正向影響,其余控制變量無顯著影響。
模型2回歸結果:經過檢驗選擇的是隨機效應模型,R2為0.8593,模型的擬合優度為85.93%,卡方值為68.19,在0.01的顯著性水平下拒絕整個模型不顯著的原假設,即整個模型是顯著的,解釋變量lnpdi在0.1的顯著性水平下有顯著影響,且存在顯著的負向影響,且lngdp存在顯著正向影響,其余控制變量無顯著影響。
5 結果討論與管理啟示
兩個模型的擬合效果較好。模型1的回歸結果說明,總文化距離對中國影視產品的出口無顯著影響,即假設1不成立,而進口國GDP、是否同屬儒家文化圈、是否擁有共同邊界則會對中國影視產品出口樣本國產生正向影響。
首先關注本次研究的核心變量。總文化距離對中國影視產品的出口并未有顯著影響,這一結果推翻了很多前人的觀點,認為在“一帶一路”背景下,文化差異并非是影視產品出口問題中的首要研究因素。推測原因有二:第一,“一帶一路”的建交國家與我國關系良好,這能一定程度上彌補文化差異造成的影視產品出口難問題。換言之,經濟與政治的作用強于文化,削弱了文化距離對于影視產品出口的影響。第二,前人文獻多基于世界視角,認為文化差距對影視產品出口有影響,但“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多為亞洲國家,中國與亞洲國家的文化差距不如與歐美國家明顯,故總文化距離尚不足以對中國影視產品的出口造成影響。
控制變量進口國GDP的回歸系數是0.761,說明在顯著性水平為0.01的情況下,進口國的GDP每增加1%,中國影視產品的出口額會增加0.761%。進口國GDP會對中國影視產品的出口產生積極影響,即進口國的GDP越高,經濟發展水平越高,中國影視產品的出口額越大。推測是因為進口國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購買力也相對提高,對各類產品的需求產生不同程度的增長,而生活水平的提高也促使該國人民將注意力更多轉向精神世界,對影視作品產生更為強烈的好奇心和消費渴望,所以影視產品的消費支出增長會更為顯著。此外,市場規模大的國家,市場相對來說會更為完善和自由,在貿易上的開放程度更高,樂于引進不同國家的影視產品以豐富本國的市場,故而進口國人民對影視產品的強烈需求和進口國開放的市場環境推動了我國影視產品的出口。
控制變量是否同屬儒家文化圈的回歸系數是2.854,說明在顯著性水平為0.05的情況下,進口國若屬于儒家文化圈,則中國影視產品的出口額會增加2.854%,故而同屬儒家文化圈會促進中國影視產品的出口。推測是因為我國出口影視作品的思想內核多反映傳統的儒家觀念,進口國與我國同屬儒家文化圈,就意味著進口國人民與我國人民均長期受儒家文化的熏陶,這有助于進口國人民理解我國的影視產品,提高其對我國影視產品的接受度,降低文化折扣,促進出口。
控制變量是否擁有共同邊界的回歸系數是1.813,說明在顯著性水平為0.05的情況下,進口國若與我國擁有共同邊界,則中國影視產品的出口額會增加1.813%,故而擁有共同邊界能促進中國影視產品的出口。推測是因為進口國為中國鄰國,會降低貿易成本,故而促進貿易的發生,促進中國影視產品出口額的增加。
綜上,中國在選擇影視產品出口國時,無需過多關注文化差異,可優先考慮GDP高、受儒家文化影響的鄰國。
模型2的回歸結果說明,文化距離各維度并不都對中國影視產品出口樣本國產生影響,權力距離對影視產品出口存在顯著負面影響,即假設2成立,假設3至假設7不成立。
解釋變量權力距離(PDI)的回歸系數是-2.259,說明在顯著性水平為0.1的情況下,中國與對方貿易國之間的文化距離每增加1%,中國影視產品的出口就會減少2.259%,即權力距離越大、出口越困難。推測原因是權力距離越大的國家越專制,對于國內影視市場的管理越嚴苛,會出臺更多的法律法規限制國外影視產品的進口,故影視產品出口權力距離越大的國家越困難。
解釋變量不確定性規避(UAI)對影視產品的出口不產生影響,即出口國對于不確定事件和非常規環境威脅回避程度的高低并不影響中國影視產品的出口。
解釋變量個人主義/集體主義(IDV)對影視產品的出口不產生影響,即出口國社會成員對個人利益或集體利益重視程度的差異并不影響中國影視產品的出口。
解釋變量男性化/女性化(MAS)對影視產品的出口不產生影響,即無論出口國社會品質更崇尚男性化或女性化均不影響中國影視產品的出口。
解釋變量長期取向/短期取向(LTOWVS)對影視產品的出口不產生影響,即出口國的成員對延遲物質、情感、社會需求的滿足的接受程度并不影響中國影視產品的出口。
解釋變量放縱/約束(IVR)對影視產品的出口不產生影響,即出口國鼓勵社會成員追求享樂與否并不影響中國影視產品的出口。
綜上,中國在輸出影視作品時應優先考慮權力距離小的民主國家,這些國家對他國影視產品的接納度更高,更有可能引進和觀看中國的影視產品。
6 研究結論與展望
本文主要研究了總文化距離對中國影視產品出口“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影響,同時控制了進口國的經濟規模、是否同屬儒家文化圈、是否同屬同一經濟組織、是否擁有共同語言、是否擁有共同邊界等變量。研究結果發現,總文化距離不會影響中國影視產品的出口,但權力距離對中國影視產品出口有負面影響,進口國權力距離越大,越不利于我國影視產品的出口。本研究豐富和發展了影視作品出口的相關理論,為國家“一帶一路”倡議的更好推進和實施提供了決策參考,為國家相關政策的制定、實施和調整提供了依據,同時也為中國影視企業及作品更好地“走出去”提供了實踐借鑒,從而促進了中國影視產品的出口,提高了中國文化的世界影響力,對增強中華民族的文化自信、用世界聽得懂的語言講好中國故事、加快實現“文化強國”的目標意義重大。
由于文化和貿易間的關系復雜且多樣,本研究還存在如下不足:
1.樣本的選擇不夠完整全面。由于霍夫斯泰德網站上各國文化距離的數據缺失較多,基于數據的可獲得性和完整性原則,最終只從142個“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中選取了24個樣本,數據遺失較多,故而解釋力稍弱。
2.控制變量的選取不夠全面。在本文的研究中,將儒家文化圈等因素納入控制變量的討論范圍,但實際上還有很多其他原因會對影視產品的出口產生影響,基于回歸的可行性,未能全面考慮所有因素。
本文僅通過實證研究,粗淺地分析了文化距離及各維度對我國影視產品出口的影響,未來的研究可以進一步深化:擴大樣本范圍,將更多可能影響影視出口的因素列入考慮范圍,從而更加全面地研究進口國和地區的特征與文化距離是否會對中國影視產品出口“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產生交互影響。
參考文獻:
[1] 付麗. “一帶一路”:中國影視發展新機遇.人民網[DBOL].2017.
[2] 劉歡,馮帆.文化距離對韓國廣播電視節目出口的影響[J].國際貿易問題,2015(7):77-86.
[3] 郭曉,張斐然.“影”花“路”放——“一帶一路”背景下的電影藝術教育[J].藝術教育,2015(7):6-14.
[4] 郭新茹,彭秋玲,劉子琰.文化距離、文化貿易壁壘對中國文化產品出口的影響效應分析[J].江蘇社會科學,2018(6):106-115,274.
[5] 胡燕,章珂熔.中國與“一帶一路”國家核心文化產品貿易持續改進路徑選擇[J].江蘇社會科學,2017(5):41-51.
[6] 劉歡,馮帆.文化距離對韓國廣播電視節目出口的影響[J].國際貿易問題,2015(7):77-86.
[7] 沈悅,孫寶國.“一帶一路”視域下的中國紀錄片國家形象傳播路徑探析[J].中國編輯,2018(6):86-90.
[8] 王昀,邵培仁.華萊塢作為跨國媒介實踐——兼論“一帶一路”的全球傳播敘事[J].江西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8,51(5):66-72.
[9] 楊祎. “一帶一路”電影節聯盟成立 助力沿線電影事業共發展.中央人民廣播電臺[DBOL].2018.
[10] AGER P, MARKUSBRCHNER. Cultural diversity and economic growth: evidence from the US during the age of mass migration[J]. European Economic Review, 2013(64): 76-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