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朝江
腰椎管狹窄癥是生活中較為常見的一種疾病,通常表現出腰腿痛、下肢麻木等各種不適癥狀。很多患者經過長期反復治療,病情仍舊沒有明顯的好轉,這可能是患者在出現治療指征時忽視了椎管疏通治療,導致被壓迫的神經受到損傷所致。
人體脊柱是保證人體能夠直立行走的重要組成部分,椎管是存在于人體脊柱之間的縱行相連的管道間隙,其中包含脊髓、神經等重要組織。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當椎管內的容積變小時,對椎管內神經根造成了壓迫,誘發腰腿痛、下肢麻木等不適,這就是椎管狹窄。腰椎椎管的容積相對比較大,處于人體上位腰段的椎管多數呈卵圓形,向下逐漸呈三角形,直到人體的下位腰椎部位則呈三葉形。椎管狹窄很容易出現在三葉形的椎管部位,一些生理因素、管內壓力增加都可能導致椎管內的有效容積變小,例如腰椎小關節增生肥大內聚、骨刺、腰椎間盤突出等。椎管狹窄加重后,直接對神經根造成刺激和壓迫,導致人體發生腰腿部脹痛、麻木等不適癥狀,也就形成了腰椎管狹窄癥。
根據誘發病因的不同,腰椎管狹窄癥可分為原發性腰椎管狹窄和繼發性腰椎管狹窄兩種;根據患者癥狀和狹窄的區域不同,腰椎管狹窄癥可分為中央型椎管狹窄、椎間孔型椎管狹窄和側隱窩型椎管狹窄三種;根據神經根管部位的不同,腰椎管狹窄癥可分為神經出口狹窄、中間區狹窄和神經入口狹窄三種。腰椎管狹窄癥常常在40歲以上的中年人群中發病,尤其是經常彎腰干活、長期久坐的人更易患腰椎管狹窄癥。通常,腰椎管狹窄癥患者在靜止和休息時沒有不適癥狀或癥狀輕微,當行走了一段距離后會出現疼痛、麻木、下肢無力等癥狀表現,需要坐下休息或蹲下一段時間后才能有所緩解。隨著腰椎管狹窄癥的病情發展,患者每次能夠行走的距離逐漸縮短,中間需要休息的時間越來越長。
腰椎管狹窄癥作為脊柱外科的常見疾病之一,誘發其發病的因素非常復雜,通常有先天性的腰椎管狹窄,也有由腰椎的退變性疾病誘發的腰椎管狹窄,在所有的腰椎管狹窄癥中,退變性腰椎管狹窄癥最為多見。具體來講,退變性腰椎管狹窄癥可分為以下三類,分別是椎管先天發育異常、后天性腰椎管狹窄和綜合性椎管狹窄。其中后天性腰椎管狹窄患者較多,常發于長期處于勞損狀態的中老年人身上,或是隨著年齡的增長,患者身體組織老化導致出現腰椎間盤突出、韌帶增厚、韌帶骨化、骨質增生、腰椎滑脫等疾病誘發了腰椎管狹窄癥;而綜合性的椎管狹窄主要是由于患者身體存在先天性的發育異常,在后天性的勞損和退變共同作用下,導致了腰椎管狹窄癥疾病的發生。
很多腰腿疼痛患者經過醫生診斷后,被確診為腰椎管狹窄癥,在保守治療方案下經過了長時間反復治療后,腰腿痛、腰腿麻木等癥狀卻并沒有得到有效緩解。這是由于椎管狹窄壓迫了神經導致的,并且壓迫神經的時間越久,給神經造成的缺血損傷就越大。患者若是想恢復神經損傷需要一定的時間,也有可能會一直殘留這種損傷的癥狀。因此,當發生神經壓迫時,患者需要在發生壓迫的早期及時治療,以便盡快恢復神經功能,消除腰腿疼痛和麻木等癥狀。若是壓迫神經的時間較長,對神經造成了缺血損傷,那么患者需要較長的時間才能恢復神經功能,甚至有可能無法恢復正常的神經功能,始終殘留疼痛或麻木癥狀。對于經過長時間保守治療,癥狀卻沒有緩解的腰椎管狹窄癥患者來說,若是出現了手術指征,應及時接受椎管減壓治療,避免疾病的惡化。
通常來講,腰椎管狹窄癥和腰椎間盤突出癥經常是合并存在的,兩種都是發生于腰部的常見疾病,會引發患者出現腰腿痛或腰痛癥狀。腰椎間盤突出會導致患者出現腰椎管狹窄癥,但是腰椎管狹窄癥并不全是腰椎間盤突出導致的,椎體后緣骨刺、黃韌帶增厚鈣化、腰椎小關節增生肥大等均可能導致人體的腰椎管容積變小,誘發腰椎管狹窄癥。
綜上所述,日常生活中腰腿痛的現象是很常見的,人們若是在行走后出現了一側或雙側腰酸、腰痛、下肢疼痛、酸脹、麻木、無力等癥狀,需要坐下休息或蹲下,不適癥狀可有所緩解或消失,而一旦繼續行走就又會重復出現以上癥狀;向后彎腰的時候腰腿痛加重,并且長期、反復發作,人們就需要警惕是否為腰椎管狹窄癥,及時就醫,以免延誤診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