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歡
摘 要:數學一直是我國教育領域當中最重要的教育學科,而七年級的數學是聯系小學數學和初中教學的紐帶,是二者有效銜接的重要環節,所以教師必須要做好這方面的知識承接工作,為學生后期的數學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
關鍵詞:初中七年級;數學基礎;營造手段
引言:
在七年級數學教學當中,培養學生的數學思維以及數學學習習慣,可以進一步鞏固小學所學習到的數學知識。這樣,在后期學習當中,學生才可以更加輕松,才會有明顯的進步。本篇文章首先分析了在七年級數學學習當中所存在的一些問題,隨后探討了提高學生數學基礎的相關措施。
一、在初中七年級數學學習當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初中生剛剛步入初中數學學習時,會比較迷茫,因為相對于小學而言這又是一個新的學習領域,并且初中的數學學習難度會更上一層樓,學生會存在不知道如何學習的情況,而這也引發了許多的學習問題。第一,學生不能夠透徹地理解知識點背后的數學理論,導致無法靈活地運用數學公式。第二,學生沒有掌握實際性的數學解題技巧,在解決數學問題的時候缺乏聯系的思維。第三,學生在解題的時候經常容易發生一些細節性錯誤,解題的準確率比較低。第四,學生缺乏歸納總結的思維,難以構建數學思維導圖。這些都是初中七年級學生,在數學學習當中所存在的主要問題,如果不及時解決不僅會影響到學生當前的數學成績,同時還會影響到學生未來的數學學習,打擊學生的數學學習積極性。
二、在七年級數學教學當中如何幫助學生形成穩固的數學基礎
(一)做好數學公式和數學概念方面的講解
數學當中蘊含著許多數學公式以及相關的知識點概念,這些是數學解題的一個基礎,學生只有深刻了解數學公式以及數學概念,才可以在解題當中靈活地運用。而大部分學生,在這方面只局限于表面,只理解了淺顯的文字,或者是了解大概的規律,而對于一些特殊性的問題或者是深層次領域,卻缺乏探究。同時,在記憶公式的時候,并不是采取理解式記憶的方法,而是采用死記硬背這種手段,導致記錯公式。針對這種情況,教師要講解數學公式和數學概念的時候,必須要引導學生采取正確的方式去記憶和學習。例如在教學《圖形的認識》這一單元的時候,會涉及到許多圖形的概念,而教師在講解的時候,就要將公式和具體的生活實際聯系起來,比如直線,直線的定義是由無數個點構成的,并且兩端無限延長,教師根據直線的特點舉一些生活實例,告訴學生直線在生活當中是非常常見的,公路、鉛筆、書本都是一條直線。通過這個手段,可以讓學生更加容易理解直線的概念,并且分清不同線段的區別,讓理論概念在實際生活當中有一個具體的載體,學生就不會混淆,也不容易忘記。
(二)引導學生做好歸納和總結工作
在數學學習當中,也需要對知識或者是常見的數學題型進行歸納和總結,從而讓數學在腦海當中形成一個完整的結構,相互之間構建起聯系,就是數學學習當中的重要方法,可以幫助學生鞏固基礎。一方面,教師要引導學生做好重要知識點的總結和歸納工作,即使初中教材上將數學學習劃分為不同的單元,但是這些單元都存在著一定的聯系,比如有理數的學習和后期的方程、直角坐標系、統計圖之間都有一定的聯系,所以學生要學會歸納,把握知識和知識之間的關系,這樣在解決問題的時候可以靈活調用。另一方面,教師要引導學生做好題型方面的歸納總結工作。數學問題是非常多的,但是學生要想提高解題的質量和效率,采取題海戰術是很難達到這一目的的,而是要通過總結和歸納典型的問題,并在這個問題當中掌握解決這類問題的關鍵點,并且不斷地積累,這樣才可以牢固數學基礎。同時,在第二次碰到這些數學問題的時候,也不會在同樣的地方再次犯錯,找到自己在數學學習當中的不足,并及時查漏補缺。
(三)讓學生養成不懂就問的數學習慣
在數學學習當中最重要的一個習慣就是碰到自己不懂的問題,就要不斷地去探索,和教師和同學進行交流,積極地向他人請教,從而提高自己的數學素養。但是很多學生在這方面卻比較缺乏,在學習過程當中產生問題的時候,要么是自己埋頭解決,要么放置不管。針對這種情況,教師要采取鼓勵性的教學手段,鼓勵學生勇于向教師提問,對于經常提問的學生,給予精神或者是物質上的獎勵,以此來激勵學生主動提出問題。而這就要求教師要樹立起平易近人的形象,在教學當中拉近和學生之間的距離,不僅關心學生的學習成績,同時還要關心學生的生活,這樣學生不會對教師產生畏懼心理,當發現問題的時候,可以和教師及時進行交流。最終,培養學生勤學好問、多思考、虛心學習的數學習慣。
三、結束語
綜上所述,數學的學習是講究系統性的,每一個學習環節都非常重要,相互之間都存在著緊密的聯系,如果某一個領域沒有學好,也會影響到其他領域的學習,而初中七年級是初中數學學習的開始階段,教師必須要在這個階段打好學生的數學基礎,讓學生養成良好的數學學習習慣。
參考文獻:
[1]徐巧,唐世民. 論農村初中七年級數學教學現狀及對策分析[J]. 電腦樂園·信息化教學,2018(1):307-307.
[2]鮑文林. 淺談如何打好七年級數學基礎[J]. 散文百家·國學教育,2019,000(004):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