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日報當代融媒體記者 / 鄭潔

為什么要做一位鄉村教師,我在工作中找到了答案:那是一種責任感,被學生需要、被家長需要,還有一群志同道合的人一起為鄉村教育奮斗,這是最體現人生價值的。對教師而言,幸福就是播撒希望。

張炳梅(左三)和參加文藝匯演的學生合影。(受訪者供圖)
“在這里,與孩子相處教學是快樂的,同時也收獲了師生之間特殊的友誼。看到學生們健康長大,家長們對我的信賴不斷加深,我覺得這樣的生活也是一種幸福。”丹寨縣排調鎮第二小學“90后”鄉村教師張炳梅說。
2015年,張炳梅來到丹寨縣排調鎮第二小學,成為一名鄉村小學教師。除執教語文科目外,她還擔任了學校少年宮美術室、舞蹈室的指導老師。
在張炳梅的美術課上,她教授一種特殊的畫法——手指畫,孩子們用手指蘸取顏料在白紙上涂畫,盡情地發揮想象力,把生活中、大自然中看到的搬到紙上。
“學校少年宮開設文化和美育課程,讓孩子們在文化情境中認識美術、了解藝術。課堂上的大部分學生都是留守兒童,他們的童年不能因為留守而失去了色彩,希望我的陪伴讓他們感到不孤單。”張炳梅說。
大山里的生活并不容易,交通不便、生活不便,孩子們認識外界生活的主要方式就是電視。“夢想是什么,是做夢嗎?”在一次班會上,和孩子們聊天時,她發現很多孩子根本不知道什么是夢想,也是從那時起,她決定要給孩子們“種植”夢想。
每年,張炳梅會選一期班會,讓孩子們用小紙條書寫夢想。孩子們是單純可愛的,在和他們的交流中,張炳梅發現班上的學生每年的夢想都不一樣,夢想會根據周圍發生的事而發生變化。比如疫情期間,許多孩子的夢想就是做醫生或者護士,長大后能為祖國出一份力。
在張炳梅從事教育工作的第二年,班上轉來一位女生,從來不寫作業上課也不專心,各科成績只有三四十分。而且很不合群,和同學關系也不好。
張炳梅留意到了她的“與眾不同”。通過進一步了解發現,不寫作業主要是因為家里沒有人督促,她的爸媽常年在外打工,很少回家,爺爺奶奶沒什么文化而且腿腳不便,照顧她的生活起居都成問題,更不用說管教了。
在一節體育課上,這個女孩不小心被石頭絆倒,磕破了膝蓋,流出了鮮血。張炳梅馬上背起她去止血。
這件事之后,張炳梅能明顯發現這位女孩的變化。女孩告訴她,上課的內容她都能聽懂,回家后也愿意做作業了,上課也開始做筆記。在張炳梅的關心和幫助下,一學期的時間,女孩的各科目考試全及格了,語文還考到了80多分。
“其實每個孩子都有顆向上的心,只要平時多關心他們一點,就能激發出學習積極性。對于這些缺乏父母陪伴的鄉村孩子來說,給予他們充足的溫暖比要求他們提高學習成績更加重要,我們希望通過教育,讓學生在教育互動中感受溫情,培養他們陽光積極的心態,期待有一天他們可以走出大山,反哺大山。”張炳梅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