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日報當代融媒體記者 / 謝巍娥 劉蘇頡 楊柳
壩上育苗,山上栽種,園內加工,盤活每一塊山林土地,赤水市以壩區帶動、山區驅動、園區聯動,不斷推動農村產業高質量發展。
料峭春寒冷,山中始放晴。
赤水市石堡鄉的丹霞崖壁上,金釵石斛爬滿石塊,預示著新一輪豐收與增值。壩上育苗,山上栽種,園內加工,盤活每一塊山林土地,赤水市以壩區帶動、山區驅動、園區聯動,不斷推動農村產業高質量發展。
近年來,赤水市在率先在全省實現脫貧出列的基礎上,深入推進農村產業革命,持續鞏固脫貧攻堅成效,生態經濟占比超過75%,走出了一條生態產業化、產業生態化的綠色發展之路,成為全國首批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創新基地,全面小康實現程度達99%,列全省第一位。
春回大地,萬物復蘇。
赤水市寶源鄉觀田壩上,130畝花卉基地內鮮花爭艷,這里已成為黔北輻射川南、遵義等地的鮮切花供應基地。壩區非洲菊盛銷赤水周邊地區,日均銷量達3000余枝,年銷售額達200余萬元。
觀田壩是一塊300多畝的小壩區,是赤水市4塊壩子之一。
長期以來,赤水市依托山區和水域先天優勢,圍繞竹子、烏骨雞、金釵石斛、生態漁業,大力推進“十百千萬”農業主導產業工程,但在壩區建設上起步晚。
“我們以前走的是山地產業發展路子,現在要加個軌道把壩區納入進來,帶動山區共同發展。”赤水市農業農村局黨組書記、局長萬恩毅說。
小壩區帶山區,如何帶出大產業?遵義市人大常委會副主任、赤水市委書記況順航提出,要在牢牢把握“八要素”基礎上,跳出壩區看壩區,立足全域抓壩區,突出壩區帶動、山區驅動、園區聯動。
為推進壩區建設,赤水對全市4個壩區全部實行一壩一長,明確黨政“一把手”及市委、政府分管領導領銜壩區工作,引領全市壩區產業結構調整和集中建設。赤水市農業農村局牽頭實施壩區“12345”工程,通過抓目標建設、組織保障、科技服務、載體創新、示范帶動、考核掛鉤等方式探索壩區服務新途徑,全面保障壩區穩產增收助農致富。
在旺隆鎮新橋子壩區,金釵石斛馴化苗替代玉米和部分水稻,在137畝的大棚內郁郁生長,成為赤水各地金釵石斛的種苗供應地。
“我們把壩區培育成山區農業的總部經濟,著力打造精而特、特而優的高效農業壩區,通過壩區培育苗、做配套,為山區農業提供種苗、技術等,輸出壩區發展模式,推動農業產業集約化發展。”況順航表示。
立足經濟效益高、生產周期短、立竿見影的好產業,赤水市采取一田多用、一物多用、一季度多收和立體種養、生態循環養殖等模式,提高壩區復種指數、土地產出率和綜合經濟效益,在啟動壩區建設之初就打響了壩區發展先聲。
2019年,全市4個壩區農業總產值達2440.4萬元,畝均產值達2.22萬元,預計到2020年底畝均產值達3.6萬元。
赤水市是全國最大竹鄉,擁有214萬畝森林,森林覆蓋率達82.75%。
挖掘生態優勢,踐行“兩山”理論,赤水著力建成金釵石斛種植基地10萬畝、培育豐產竹林100萬畝、年出欄赤水烏骨雞1000萬羽、發展山地生態水產3萬畝的農業主導產業“十百千萬”工程,形成了山上栽竹、林下養雞、石上種藥、水中養魚的赤水特色生態農業產業體系,綠色經濟邁入高質量發展進程。

赤水竹海國家森林公園。(貴州日報當代融媒體記者/ 尚宇杰 攝)
百萬畝竹林置換金山銀山。赤水市全年產成竹170萬噸、年產各類鮮筍5萬噸。赤水市寶源鄉是竹種植知名鄉鎮,竹林面積66343畝,2019年全鄉通過銷售楠竹、雜竹竹原料、箐竹筍、楠竹冬筍、春筍等,實現竹類產值5760萬元,人均收入達6800元。隨著脫貧攻堅深入推進,農村交通基礎設施持續改善,赤水豐富的竹資源被源源不斷運出大山,成為農村群眾脫貧增收的“綠色銀行”。
千萬羽烏骨雞產值破6億元。赤水市大力發展林下烏骨雞養殖,廣泛推廣應用獲得國家專利的平養+林下生態放養技術,引入龍頭企業發展產業化經營。2019年出欄以赤水烏骨雞為主的家禽1040萬羽,綜合產值達6.5億元,產業覆蓋16個鄉鎮(街道)98個村貧困戶4560戶1.4萬人,年人均增收1200余元。
10萬畝金釵石斛點石成金。赤水被譽為“中國綠色金釵石斛之鄉”,目前建成金釵石斛種植基地9萬余畝,種植面積全國第一,年產石斛鮮條8000噸以上。3月底,赤水市迎來金釵石斛收購旺季,成群結隊的村民趕往各鎮集中收購點,拿到今年第一筆石斛收入。少則數百斤,多則近萬斤,大戶一季收成就進賬10多萬元。目前全市13個鄉鎮12700戶農戶4萬人參與金釵石斛產業發展,年人均增收5000元以上。
3萬畝生態漁業水下吐銀。得益于赤水天賜資源稟賦,赤水市生態漁業得到快速發展。水產養殖總面積達到2.02萬畝,產量4080噸,總產值約1億元,帶動699戶2276名貧困群眾人均年增收2170元以上。
村鎮山山隔,紅利戶戶分。在山區產業的驅動下,赤水的農業經濟活水愈流愈長。
做好產業這篇大文章,僅盯種植養殖是不夠的,如何立足山區壩區,發揮農業優勢,促進農業產業增值?必須打通產業鏈,將生產、加工、銷售一體抓,推動農業“接二連三”,實現三產融合發展。
赤水市堅持用工業化、現代化的理念抓農業,大力推進農產品工業化,堅持生產出的農特產品變為工業原料,集聚園區做強精深加工業,引進農產品加工企業87家,建成GMP加工生產廠房2萬多平方米,培育出紙制品、特色食藥品、家具制造、竹集成材四大產業。
目前,全市農產品加工企業總產值達49.1億元,擁有竹木加工企業400家,年竹加工業產值達100億元。僅赤天化紙業公司,一年就要消耗140噸以上竹原料。
“我們主要生產竹漿板和原紙,年產量分別為36萬噸和20萬噸。”赤天化紙業公司相關負責人說,該公司是竹加工業的龍頭企業,對接有近10家以分切、包裝為主的再加工企業,是赤水竹產業鏈上重要一環。
除了紙業,竹建材也是竹產業集群的加工產品之一。貴州新錦竹木制品有限公司一方面生產竹地板和馬桶蓋,遠銷美國、日本、歐洲,一方面生產碳化楠竹大棚等竹構筑材料,用于發展壩區設施農業,實現農產品就地加工轉化。
在金釵石斛領域,信天藥業領跑加工產品制造,實現了從石斛培育、種植、加工、產品銷售、品牌打造全產業鏈的一體化發展。目前,已研發有金釵石斛飲片、石斛楓斗、石斛茶片、石斛粉、石斛浸膏、石斛膠囊等16個系列40多個產品,成為金釵石斛農特產品主要供給商。
隨著壩區、山區、園區的產業聯結且不斷壯大,赤水市將利益聯結和黨建引領放在了產業發展的突出位置,將龍頭企業、合作社、農民三者構建為產業發展共同體,探索形成“五統兩分一帶”運作模式、“127”利益聯結機制,讓農戶與壩區產業發展掛鉤,參與集體經濟和合作社的經營發展,通過土地流轉收租金、反租倒包賺薪金、入股享股金、投資分紅金。目前,4個壩區帶動932戶3084名農戶人均增收41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