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于剛
(北京甘家口社區衛生服務中心 康復科,北京 100037)
偏癱屬于急性腦血管疾病患者的常見嚴重性并發癥,并且容易誘發患者抑郁等一系列精神癥狀,也對患者的生活質量及生理健康產生較大影響,除此以外也將對其心理健康產生嚴重危害,特別是隨著近年來我國人口老齡化趨勢的不斷加深,也使得臨床中腦血管類疾病的患病人數逐年增多,中老年人發生腦卒中疾病的危險性較高,并且也是偏癱的高危群體[1]。有研究指出[2]通過對偏癱患者采取早期康復功能訓練有利于緩解其偏癱癥狀。
1.1 一般資料。隨機抽取2015年2月至2019年7月我院84例偏癱患者,以其治療方案為標準分組,觀察組(綜合性神經康復組,42例):男22例,女20例;年齡46-83歲,平均(62.5±1.1)歲;致偏癱疾病:腦梗死患者21例,腦外傷患者5例,腦出血患者16例。對照組(常規治療組,42例):性別比,男23例,女19例;年齡44-85歲,平均(61.8±1.4)歲;致偏癱疾病:腦梗死患者20例,腦外傷患者5例,腦出血患者17例。2組線性資料在比較中P>0.05。
1.2 方法。對照組采取常規的神經內科治療,措施包括調脂、降糖、降壓及應用阿司匹林等藥物治療,并配合針灸療法,措施如下:穴取肩俞、太沖、曲池、陽陵泉、外關、足三里、合谷、委中及還跳等穴,上述穴位皮膚清潔并消毒后,取毫針進行針刺,保持垂直刺入,以得氣維度,留針時間為30分鐘,間隔十分鐘進行行針一次,患者每日針刺治療一次,沒走針刺5-6次,連續治療2個月;觀察組在此基礎上開展綜合性神經康復治療,措施如下:①肢體訓練:為了避免患者發生關節畸形情況,需要引導其適時的進行肢體訓練,在訓練過程中首先保持仰臥位,患者上肢放置在軟墊上,同時上肘部保持微微彎曲,確保腕部手指能夠盡量的伸展和外旋,在患者足底部放置足板來避免足下垂情況的發生;②翻身練習:叮囑患者在患病期間需要經常性的進行仰臥和半俯臥,并且需要對以上兩種體位進行交替轉換,從而提高身體協調能力和翻身運動能力;③被動運動:在被動運動過程中,引導患者首先從健康一側過渡到病變一側,并從大關節逐步過渡到小關節,在運動過程中需要盡可能維持良好的關節活動度,并堅持循序漸進的原則,避免粗暴的運動而損傷關節;④主動運動訓練:逐步引導并鼓勵患者從被動的肢體訓練過渡到主動運動訓練,醫護人員需給予患者充分的協助,逐步進行坐位、站位以及平衡和步行訓練等,每日需至少訓練1次,持續時間為30-45分鐘;⑤按摩:偏癱患者通過進行正確的肢體按摩,有利于促進局部血液循環,并幫助緩解肌體疼痛情況,也是預防腫脹和壓瘡的有效途徑,在肢體按摩過程中應該結合患者的耐受情況適當的控制按摩節奏,并保持按摩動作的輕柔,通過持續性的按摩來幫助促進肌肉放松[3]。
1.3 評估指標。①以卒中量表(NIHSS)對患者神經功能缺損恢復情況加以評價,分值與神經功能缺損成正比;②以日常生活活動能力指數(Barthel)對患者自理能力進行評價,包括其日常的進餐、清潔、穿衣、如廁、行走以及上下樓梯等,90-100分無依賴,60-89分輕度依賴,41-59分中度依賴,21-40分重度依賴,≤20分殘疾。③以漢密爾頓焦慮(HAMA)、抑郁(HAMD)心理焦慮評估表對患者治療后的心理焦慮和抑郁狀態測評,量表評分與焦慮/抑郁程度間成正比。
1.4 統計學分析。本文數據以SPSS 17.0分析,標準差以(±s)描述,行t、χ2檢驗,P<0.05為2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NIHSS量表評分比較。兩組入組時NIHSS量表評分均較高P>0.05,治療4周、8周后觀察組的NIHSS量表評分降幅高于對照組,且組間比較中P<0.05,見表1。
表1 兩組NIHSS量表評分比較(±s)

表1 兩組NIHSS量表評分比較(±s)
?
2.2 Barthel指數評分比較。兩組入組時Barthel指數評分均較低P>0.05,治療4周、8周后觀察組的Barthel指數評分均高于對照組,且組間比較中P<0.05,見表2。
表2 兩組Barthel指數評分比較(±s)

表2 兩組Barthel指數評分比較(±s)
?
2.3 HAMA、HAMD評分比較。兩組入組時HAMA、HAMD評分均較高P>0.05;治療后觀察組的HAMA、HAMD評分均低于對照組,且P<0.05,見表3。
表3 兩組HAMA、HAMD評分比較(±s)

表3 兩組HAMA、HAMD評分比較(±s)
?
近年來,隨著我國人口老齡化趨勢的不斷上升,也使得腦出血和腦梗死等腦血管疾病的發病率提升,同時此類疾病也是誘發患者偏癱的重要原因[4]。近年來,臨床中由于腦梗死、腦外傷以及腦出血等疾病導致的偏癱患者數量在持續增多,此類患者的殘疾率和死亡率相對較高,同時患病后由于喪失了日常生活活動能力以及自理能力,再加上治療期間的經濟負擔較高,且病程時間長,患者的生理及心理也受到較大影響。與此同時隨著偏癱患者病程時間的延長,各項身體機能也呈現出下降趨勢,特別是患者的日常行為活動受到了嚴重限制,非常容易產生自卑、絕望、擔憂和焦慮等負性情緒,而患者的負性心理狀態也將進一步對其康復治療依從性以及康復效果等產生較大影響,除此以外也給患者的家庭帶來了較大的負面影響,因而在對偏癱患者進行治療期間還需要積極地開展康復治療,來促進其肢體功能和日?;顒幽芰Φ幕謴?,同時還需注重加強患者的心理治療來幫助其改善負性心理狀態,從而進一步提高患者的治療依從性[5]。
偏癱疾病也屬于腦卒中疾病患者的常見并發癥,其主要表現為活動受限和功能不全等,對于患者的身心健康產生著嚴重危害,研究結果發現偏癱患者在康復治療期間其依從性能夠逐步得到改善,同時肢體功能以及日常生活活動能力均可得到顯著的提升。
綜上所述,通過對偏癱患者采取綜合性神經康復治療方案可有效提升治療效果,有利于改善患者神經功能缺損和日常生活活動能力,并幫助緩解患者的負性情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