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江山
(廣西醫科大學附屬武鳴醫院 消化內科,廣西 南寧 530199)
隨著醫療水平的提高,對現代醫學教育的要求絕不僅限于過去的傳統教學模式。相較于傳統教學模式,基于問題的學習(Problem-Based Learning,PBL)是通過圍繞問題開展的教學模式[1],把各種需要解決的問題融入學習當中,使學生由被動學習轉換為主動學習。隨著教學模式的改革,醫學課程整合理念逐漸被廣泛應用于教學當中,且課程整合的形式與內容在各大醫學院校也呈現不同[2-4]。本研究將基于臨床課程及基礎課程整合的基礎上結合PBL教學,綜合兩者優越性對教學模式進行改革,應用于公共衛生專業診斷學的教學,具有不錯的效果,現將結果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取我校公共衛生專業的2018級某班共65名學生作為研究對象,計為實驗組。男16名,女49名,其中診斷學教學中給予課程整合結合PBL教學模式教學。選擇2017級某班44名學生作為對照組,男10例,女34例,診斷學教學中予傳統的教學模式教學。給予教學的教師均可掌握PBL及課程整合教學法,均具有講師及以上職稱。實驗組和對照組的基線資料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對照組:給予傳統的教學模式教學。
1.2.2 實驗組:給予課程整合結合PBL教學模式教學。具體操作如下:教學內容根據公共衛生專業本科教學的培養目標和考試大綱的要求,選取《診斷學》課程,對其授課知識進行梳理。根據課程的學時要求,整合并制定相應的教學計劃,安排6次病例討論課,4學時/次,以小組形式展開討論,8人/組。以臨床常見疾病為主,由基礎教師、相應教師共同備課擬定討論內容,討論題目不僅要建立在理論基礎上更應該緊密聯系臨床實際,同時注重培養學生臨床診療思維的能力。討論的病例內容及問題應提前一周下發給學生預習,進小組分工合作查閱文獻,從病因、體征、臨床表現、診斷依據、鑒別診斷、治療原則及相關疾病最新進展等方面著手準備。在PBL討論課上,每小組派一代表就病例的相關問題進行匯報、提問解答,再互相討論。各小組討論結束后,由授課教師進行點評,糾正并解答討論過程中出現的錯誤,對討論出現的矛盾進行梳理、指導。課后要求學生對本次病例討論內容、感想作一小結,以書面形式上交。
1.3 觀察指標。對比實驗組和對照組兩組的內科學考試成績及診斷學的考試成績、及格率(成績≥60分人數/參考人數)等相關指標。予兩組學生發放調查問卷,采用無記名方式,于課程結束后當場發放并回收,保證回收率100%;調查內容包含是否支持該類模式教學,并對其支持及不支持原因進行分析。
1.4 統計學分析。應用SPSS 23.0軟件進行統計學分析,分類資料用率(%)表示,采用卡方(χ2)檢驗;定量資料用(±s)表示,用t檢驗。以P<0.05表示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診斷學考試成績對比。實驗組診斷學成績(79.46±14.82)分高于對照組的(68.02±11.37)分,差異有統計學意義(t=4.328,P<0.05)。
2.2 兩組診斷學及格率對比。實驗組診斷學的及格率為100%(65/65)與對照組的93.18%(41/44),差異無統計學意義(χ2=2.366,P>0.05)。
2.3 調查結果。本次調查結果顯示,實驗組有61名學生支持課程整合聯合PBL教學的模式,占93.85%,其他4名學生不支持這種教學模式,占6.15%;對照組則有32名學生支持傳統的教學模式,占72.73%,其他12名學生表示不支持傳統的學習模式,占27.27%。兩組學生支持率相比,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χ2=7.734,P=0.005)。
分析兩組學生選擇理由,分別為:實驗組學生支持的原因認為:①課程整合聯合PBL教學的模式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個人對疾病的認知度;②通過課前的查閱文獻及相關資料等方法將疾病的發展進程、臨床體征、診斷方法和鑒別診斷以及治療目的的內容進行了初步認識,加之課堂討論可加深疾病印象;③有助于基礎知識與臨床實際情況相貫通,提高了學習興趣。不支持的學生認為,①課程整合缺乏相應的配套教材和練習冊,不便于課前預習及課后鞏固;②PBL模式需要投入較多課前時間進行準備,增加了學習負擔,降低了學習依從性。
對照組學生的支持理由認為:①傳統的教學模式有利于的系統學習;②保持穩定的師生感情;③在教學過程中有利于激發個人靈感、思想的相互交融與碰撞。不支持的學生認為:①傳統教學模式不利于擴大知識面,對了解有關外界醫療水平進步的有所缺乏;②不能培養自主學習能力,教學過于程序化、單一化;③不利于提高個人學習效率及學習興趣。
3.1 課程整合結合PBL教學的優勢。本研究結果顯示,實驗組診斷學成績均顯著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說明運用課程整合結合PBL教學有助于提高學生課堂學習興趣及綜合成績。PBL教學通過圍繞問題開展教學,以學生為中心探討臨床常見問題,相較于傳統的“老師講,學生聽”的教學模式,有助于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但另一方面受學生的知識體系薄弱影響,對基礎醫學與臨床醫學的聯系不夠緊密[5-6]。而課程整合彌補了這一項缺陷,通過結合PBL教學模式圍繞人體器官系統,從臨床實際出發聯系各學科內容,形成的這一新型教學模式可避免各學科間重復、不適用知識,有助于基礎醫學與臨床醫學之間的緊密聯系[7]。
3.2 課程整合結合PBL教學的不足。現階段的課程整合結合PBL教學模式仍未在醫學教學中得以推廣,缺乏相應的配套教材及規范的教學大綱,與此同時對各學科的授課教師的聯系要求較高,間接影響學生的學習興趣,在一定程度上會影響理論的考試成績。因此需要在課程整合結合PBL教學模式下,仍不能忽略理論教學。需要在這種教學模式下,要求學生熟練掌握理論知識,并將理論知識靈活應用于PBL教學模式的討論、學習中。
3.3 期望及建議。基礎教研室與臨床教研室的配合聯系是實施課程整合結合PBL教學模式的重要環節之一。本研究就診斷學這門課程的教學為例,課程內容涉及生理學、生物化學、藥理學等各學科教研室以及臨床中消化科室協調配合共同達成教學任務。故在該教學模式實施前應建立模塊負責人,對教學秩序、內容進行協調、合理安排,以獲得更佳的教學效果[8-9]。隨著社會公共衛生人才的愈加重視,加之內科學和診斷學的迅猛發展,這要求響應的授課教師具有扎實的理論基礎,還要求授課教師對臨床信息的亟待更新與時偕行,以獲得更高質量的教學模式[10-12]。
綜上所述,雖然目前的課程整合結合PBL教學模式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學生診斷學課程的考試成績,但仍需要在理論知識教學上多下功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