沃娜
(哈爾濱市愛爾眼科醫院,黑龍江 哈爾濱 150010)
弱視是一項在兒童群體中較為常見的眼部疾病,基于這項疾病發病率的逐年上升,給我國人口素質發展也帶來了嚴重的負面影響。在社會全面發展背景下,政府對兒童視力和視功能的重視程度也在不斷提升,視力普查工作越發普遍,但是弱視本身就是一個長期的治療過程,需要花費較長的訓練時間,因此很多處于弱視鞏固期的患兒很難堅持訓練或治療,影響了視力恢復和發展。基于此,怎樣對弱視進行療效鞏固和預防復發也是當前最需要研究和探索的重點問題,因為兒童在視覺系統沒有發育健全階段,仍然存在較大的復發風險,只有加強對相關治療手段的研究和探索,才能幫助患兒實現視力水平的有效恢復。本文將對雙眼視功能訓練在弱視治療中的鞏固作用展開詳細研究。
1.1 一般資料。選取我院在2018年1月至2019年4月收治的70例弱視患兒作為研究基礎,排除標準:①眼部發生器質性病變的患兒;②既往曾有手術治療史的患兒;③理解能力、認知能力、臨床配合能力較差的患兒;④合并有嚴重軀體性疾病的患兒;根據就診先后順序將其分為實驗組和常規組,兩組患兒均為35例。常規組患兒男16例,女19例,年齡4-12歲,弱視程度:輕度18例、中度14例、重度3例;實驗組患兒男17例,女18例,年齡4-13歲,弱視程度:輕度20例、中度13例、重度2例。兩組患兒的年齡、性別等一般資料差異具備對比性,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方法。常規組患兒采用常規訓練手段進行治療。治療工作開始前,患兒需要接受常規眼底和視力檢查,并進行紅光閃爍訓練、等級視力和激光訓練等治療[1]。實驗組患兒予以雙眼視功能訓練治療,具體內容為:其一,視功能訓練。借助YZ23型同視機對患兒進行視功能實質訓練指導,利用一級畫片比如獅子籠子的交替閃爍,指導患兒對畫片中出現的獅子和籠子進行交替注視,每天進行15分鐘左右的訓練,當患兒可以同時看到獅子和籠子后進行捕捉訓練[2]。其二,融合功能訓練。借助二級畫片比如貓蝶畫片采用分開和輻輳訓練,當患兒觀察到貓頭上蝴蝶并出現尾巴后,就需要對鏡筒進行固定,確保重合點位置的穩定,這一過程中需要將機器進行轉動,保證訓練融合范圍的合理性,一般情況下,融合范圍需要分開到-4°至-6°,輻輳范圍要在+25°至+35°之間。其三,立體功能訓練、借助增視能立體視電腦軟件,對患兒進行屈光矯正,且聯合紅綠眼鏡對其進行立體視功能訓練。在這項訓練中,還應該對患兒進行視力和眼部功能的全面檢查。比如遠視力檢查,在訓練前后都需要用專業的國際標準視力表對患兒進行檢查,之后還需要對患兒進行三級視功能檢查。最終根據結果對患兒進行定量立體視銳度表的檢查,及時進行檢查數據的記錄[3]。
1.3 觀察指標。對兩組患兒的治療情況和視力回退情況進行對比分析。視力水平在0.9或以上為基本痊愈,視力提升兩行或以上為進步,視力保持不變或是下降為無效。立體視銳度≤60屬于正常水平,>60屬于異常情況。按照全國弱視斜視學組制定的標準要求,患兒視力提升到0.9或以上,雙眼功能全面恢復為基本治愈;視力提升兩行以上為進步,視力未發生變化為無效。
1.4 統計學分析。本文以SPSS 23.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對比分析,以n/%進行計數資料的表達,以χ2進行檢驗,結果顯示數據對比有統計學意義(P<0.05)。
2.1 對比兩組患兒的臨床效果。實驗組患兒僅有4例無效,治療總有效率為88.57%(31),常規組患兒共有20例無效,治療總有效率僅為42.86%(15),可知實驗組患兒治療總有效率明顯高于常規組患兒治療總有效率,如表1所示。
2.2 對比兩組患兒治療后視銳度變化。治療后,實驗組患兒立體視銳度正常率明顯提升,高于常規組患兒立體視銳度,數據對比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1 對比兩組患兒的臨床效果[n(%)]

表2 對比兩組患兒治療后的立體視銳度[n(%)]
在視覺發育階段,在單眼斜視、高度屈光不正或是異常視覺經驗引發的眼部矯正視力不佳,眼部沒有器質性病變的問題被稱之為弱視[4]。弱勢屬于視覺系統發育的重要階段中、特別是出生后的24個月內,因受到某些方面因素的干擾、阻礙和抑制,未能實現通過適宜室性刺激而造成的發育障礙和退化,包括在形覺、色覺、光覺和空間立體覺方面的障礙和退化。其組織學改變總結為:視網膜和城鄉模糊、接受到的視覺信息量減少,從而使得外側膝狀體神經元和視皮層以及與雙眼視覺有關的神經元數量減少,神經元間突觸聯系發生異常。這種組織學改變可以在視覺發育的可塑期,通過予以強化刺激,使得異常的組織學結構、功能恢復才正常。
因異常視覺體驗而引起患兒單眼或是雙眼視力的降低,長時間伴隨視覺疲勞、畏光,所以弱視無論是對于患兒的正常學習還是身心健康都有非常大的不良影響。隨著神經行為生物學的發展,臨床對于人類視覺系統的治療研究也已經達到了一定高的水平,對弱視的治療也有大量研究。在對弱視問題進行治療的過程中,主要治療原則就是消除視覺剝奪的影響,在無干擾因素的情況下實現對視覺的刺激影響,從而對患兒進行視覺功能的訓練,幫助患兒已經停止、退化視覺功能實現正常發育。旨在通過有效條件的創造,將干擾弱視形成的因素加以排除,在弱視患兒的綜合治療下,視覺可逐漸恢復正常,如果這一過程中不及時對患兒進行雙眼視功能訓練,很可能出現病情復發情況,所以對患兒進行雙眼視功能訓練對其弱視問題的康復尤為重要。弱視患兒大多存在雙眼視功能異常情況,因此在治療中更應該加強對視覺訓練系統的構建,并將其作為弱視矯正治療的重點環節[5]。
雙眼視功能訓練主要包含了一級、二級和三級功能訓練,其中第一級視功能訓練要將雙眼視覺需求作為基礎,通過對兩張不同畫片的結合,將其結合為一張完整畫片,確保雙眼同時視。通過對患兒開展的視覺訓練,確保患兒能均衡實現對視覺信息的接受,進一步實現對這視功能的有效訓練,只有這樣才能為立體視功能構建奠定良好基礎。融合視主要指的就是在電腦作用下實現雙眼同時接受物體成像,只有在統一知覺水平上構建起健全的影像。當患兒弱視水平恢復正常后就需要對其進行融合性訓練,在此種方式下對患兒單眼抑制問題進行控制,切實提升雙眼運動能力和協調能力。立體視主要指的就是對物體空間辨別能力的判斷,比如距離、前后位置等等,此種能力是在雙眼單視覺基礎上形成的一種視功能,在科學的訓練方法引導下,幫助患兒形成正常的視覺功能,恢復和提升視覺功能的系統發育,所以在兒童弱視疾病的治療過程中,也應該加強對雙眼視功能水平的分析。
雙眼視功能訓練主要就是外界物體影響在雙眼視網膜的成像,在興奮神經的作用下經由知覺系統傳導進入大腦,通過雙眼接受的視覺信號在腦部進行有效分析,最終形成完整、立體的視覺影像[6]。在本研究中,實驗組患兒的治療總有效率明顯高于常規組患兒,且治療后實驗組患兒的立體視銳度也顯著高于常規組,因此,雙眼視功能訓練在弱視治療中的優勢效果更為顯著。本文研究結果表明,實驗組患兒的治療有效率為88.57%,明顯高于常規組的42.86%,因此兩組對比結果表明,雙眼視功能訓練的優勢性更強,說明經過雙視眼功能訓練能顯著提高患兒立體視銳度正常率。
綜上所述,在對患兒的弱視鞏固治療過程中,雙眼視功能的臨床治療效果更為顯著,不僅能有效提升患兒治療有效率,同時還能幫助患兒實現立體視銳度的提升,因此在今后弱視鞏固治療過程中,更應該加強對這項治療技術的研究和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