覃媛
(靈山縣中醫醫院,廣西 欽州 535400)
腦中風具有較高的致死率和致殘率,患者經過手術治療后,由于腦功能損傷,往往會合并言語功能障礙、偏癱等后遺癥,這對患者和家屬都造成了很大的壓力,嚴重影響生活質量[1-2]。近年有文獻提出針灸治療腦中風后遺癥具有良好的效果,本文就此展開研究,詳情入下文敘述。
1.1 一般資料。文中研究對象資料收集于2019年1月至12月,共50例,平均隨機分為兩組,各25例。觀察組:男15例、女10例,患者年齡在46-70歲,平均(58.5±5.4)歲。對照組:男17例、女8例,患者年齡在45-68歲,平均(59.2±5.5)歲。研究患者的納入及排除標準:所有患者均確診為中風,均為首次發病,對本次后遺癥治療方案表示知情同意。本次研究排除了存在認知功能障礙及失語癥的患者,排除合并其他嚴重身體疾病、精神狀態異常、肝腎功能異常、病情反復用導致無法配合康復訓練和針灸治療的患者。兩組研究對象的一般資料經過統計學對比,結果得到P>0.05,無統計學差異。
1.2 治療方法。對照組患者僅接受康復訓練進行后遺癥治療。手術后初期幫助患者進行被動運動,教會患者按摩、抬高下肢,預防患者長期臥床出現壓力性損傷以及形成血栓的問題。待患者逐漸恢復后,協助患者逐漸從臥位過度到坐位再逐漸過渡到下床活動。患者家屬向患者提出活動指令,比如轉頭、抬腿,患者自己完成這些動作。根據患者的身體承受能力確定每天運動的時間長度和強度。康復訓練要做好體位管理,仰臥和側臥時可以在后背放一個枕頭,讓患者伸展上肢,抬高監測下肢。健側臥位時軀干與床面形成直角,患側上肢向前屈并伸展關節。在半臥位狀態時可以在,膝蓋位置墊一個枕頭,保持膝關節去去狀態。康復訓練還需要做好飲食管理,為患者補充身體所需要的營養。鍛煉吞咽功能和語言功能。觀察組患者在上述康復訓練的基礎上接受針灸治療,在患者的氣海穴、手三里穴、足三里穴、合谷穴、三陰交穴、曲池穴、內關穴、大椎穴、命門穴、肩髃穴進針,留針時間為30分鐘。根據患者后遺癥的具體臨床癥狀實施針灸。偏癱癥狀的患者需要在風池穴和百會穴施針;語言功能障礙的患者需要在啞門穴和廉泉穴施針;吞咽功能障礙的患者需要在水溝穴和啞門穴施針;痙攣癥狀的患者需要在照海穴、申脈穴、跗陽穴、巨髎穴施針。針灸治療以三周為一個療程,患者共接受兩個療程的針灸治療。
1.3 臨床觀察指標。評價本次治療的臨床療效,根據患者治療前后的NIHSS神經功能缺損評分進行評價,治療后患者的NIHSS評分減少>95%時表明患者基本痊愈;NIHSS評分減少在70-95%之間,為治療效果顯著進步;NIHSS評分減少在30-70%之間,為治療效果進步;未達到上述治療標準為治療無效。治療有效率=(基本痊愈+顯著進步+進步)/總人數*100%;對比患者治療前后的ADL日常生活能力評分和Fugl-Meyer運動功能評分,其中,ADL總分為0-100分,分數越高表示患者日常生活能力越高。Fugl-Meyer評分總分為0-100分,分數越高表示運動功能障礙越小,運動功能改善程度越好。
1.4 統計學分析。采用統計學數據軟件包SPSS 19.0對各項數據進行處理,計數資料用(n,%)表達,卡方檢驗,計量資料則用(±s)表達,t檢驗,P<0.05代表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治療有效率,見表1。

表1 對比兩組治療效果
2.2 運動功能和生活質量。兩組患者治療前的ADL評分和Fugl-Meyer評分結果無差異(P>0.05),療程結束后,觀察組患者的評分結果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具體數據可見下表2。
表2 對比療程結束后兩組患者的ADL評分和Fugl-Meyer評分(±s)

表2 對比療程結束后兩組患者的ADL評分和Fugl-Meyer評分(±s)
?
在臨床神經內科,腦中風的多發人群為中老年人,在人們不斷改變生活習慣、飲食結構和增加生活壓力的影響作用下,該病存在較高的發病率,且具有較快的病情進展速度,對患者的生命健康威脅較大,同時容易導致偏癱后遺癥出現,使患者及其家屬的經濟負擔和精神壓力不斷加大。腦中風具有較高的發病率,雖然隨著人們救治意識的提升和醫療水平的提高,腦中風的死亡率有所下降[3-4]。但是中風后致殘率仍然較高,現代醫學手段是治療腦中風和后遺癥的主要方式,但是后遺癥改善效果因人而異,部分患者的康復效果并不理想,所以治療腦中風后遺癥的方法也越來越多[5]。
康復訓練是治療腦中風后遺癥的主要方式,腦中風后患者的后遺癥類型較多,如語言障礙、運動功能障礙、吞咽障礙等,醫護人員根據患者的表現采取針對性的康復鍛煉,但是由于情況復雜,康復鍛煉方案并不對所有患者適用,所以有些患者在康復鍛煉之后效果并不理想。文獻指出中醫針灸方法治療腦中風后遺癥具有良好的效果,本文也就此展開討論[6]。
中醫將腦中風后遺癥劃分為“偏枯”和“痱風”的范圍,認為形成這一癥狀的原因是基于患者自身陰陽不跳、氣血失養,受到外邪侵犯,導致氣虛血瘀、經絡不通,從而發病。科學研究顯示[7],針灸能夠增強患者的腦動脈彈性,緩解患者的情緒,擴張血管,改善腦部供血情況,促進腦部正常供血、供氧,促進腦中風后遺癥康復。同時,針灸治療主要對人體的相關穴位進行刺激,促進機體的脈絡保持通暢狀態,促進血液循環,有益于恢復患者的肢體運動功能,從而實現對疾病的有效治療。此外,運用針灸對腦中風偏癱患者進行有效治療,能夠促進患者的血液高凝狀態得到明顯改善,促進機體的高密度脂蛋白增高,使體內膽固醇積蓄量有效減少,使得患者的腦供血狀況得到明顯改善,能夠在很大程度上恢復患者受到損傷的腦組織功能。在本次治療過程中,觀察組患者在康復治療的基礎上聯合針灸治療,結果顯示,觀察組患者經過治療后運動功能明顯改善,治療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患者療程結束后生活治療也有了更加明顯的提升。在相關文獻中,也指出采用針灸聯合康復鍛煉治療的方式能夠獲得較單純采取康復鍛煉或針灸治療更加理想的治療效果[8],與本次研究所得到的結果一致。
綜上所述,采用針灸聯合康復訓練方法為腦中風后遺癥患者實施治療能夠更好的改善患者的運動功能,促進神經功能恢復與改善,提高患者生活質量,具有更高的臨床應用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