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婷婷,張麗花
(浙江省龍泉市人民醫院 外科,浙江 龍泉 323700)
膽結石臨床表現為急性膽囊炎、腹痛、膽絞痛;治療不及時可引起膽囊積膿、穿孔等。隨著臨床治療技術的提升,腹腔鏡膽囊切除與開腹手術應用廣泛[1]。開腹手術顧名思義是通過開腹治療,手術效果明顯[2]。但是,開腹手術創傷大、恢復慢,而腹腔鏡膽囊切除創傷小,有利于切口恢復,療效確切,只需在腹部做1cm切口即可,將腹腔鏡與器械放入機體內,對患者身體損傷小。手術視野更加寬闊,能夠清楚反映細節避免手術遺漏[3]。此外,術后患者排氣時間短、下床活動時間早,住院時間短,有助于促進康復,值得在臨床治療中推廣運用。
1.1 一般資料。納入本院(2018年8月至2019年10月)收治的膽結石患者56例為研究對象,根據就診次序分為兩組(研究組與對照組)各28例。對照組:男13例,女15例,年齡37-78歲,平均(50.9±6.8)歲。研究組:男21例,女7例,年齡38-79歲,平均(51.3±6.4)歲。2組患者病歷資料對比無差異(P>0.05)可比。列入標準:①經臨床檢查確診為膽結石,年齡在30-80歲之間。②患者自愿入組并簽署同意書。排除標準:①嚴重臟器疾病。②中途退出,依從性不高者。③精神性疾病,語言交流障礙者。
1.2 方法。兩組患者均接受抗感染處理,采取電解質、酸堿度平衡、營養支持治療。對照組:開腹手術治療:氣管插管,麻醉。于患者右端肋緣下選擇長10cm切口,逐一隔開腹壁各層,于膽囊三角區將膽囊管和動脈離斷結扎,切除膽囊。根據患者實際情況確定是否膽囊床縫合與引流管放置。研究組:氣管插管,麻醉。氣腹針穿刺建立氣腹,氣腹壓力為11 mmHg。三孔法,經腹腔鏡觀察三角區,分析膽總管解剖結構、膽囊炎的發生和粘粘情況。控制膽囊管和動脈近端,選擇一枚鈦夾控制,取出膽囊組織以上腹部穿刺引流袋。根據患者情況選擇膽囊床縫合與引流管放置。
1.3 評價指標。①比較不同治療方法臨床效果:手術時間、出血量、排氣時間、下床時間。②對比治療后1 d、3 d患者機體免疫IgG、IgA變化情況。采用FACSCalibur BD流細胞儀,采取免疫速率散射比濁法檢驗。③對比兩組患者不良反應發生率:切口、呼吸道、腹腔。④對比兩種治療方法臨床效果:顯效(膽結石癥狀全部消失,結石完全清除,指標正常)、有效(臨床表現改善,結石去除率達到50%以上,指標較治療前改善顯著)、無效(臨床表現無改善,結石去除率低于50%,指標無改善)。
1.4 數據處理。本次統計軟件版本為SPSS 22.0,用(±s)表示計量資料行t檢驗,以P<0.05認為本次研究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對比兩組患兒手術效果。研究組手術時間(49.62±10.54)、出血量(40.82±11.64)、排氣時間(10.25±5.55)、下床時間(12.04±4.68)優于對照組(77.93±13.05、71.34±15.02、20.41±6.52、29.41±8.44)(P<0.05),詳見表1。
表1 對比兩組患兒手術效果(±s)

表1 對比兩組患兒手術效果(±s)
下床時間(h)研究組28 49.62±10.54 40.82±11.64 10.25±5.55 12.04±4.68對照組28 77.93±13.05 71.34±15.02 20.41±6.52 29.41±8.44 χ2 - 8.93 8.50 17.01 9.52 P - 0.00 0.00 0.0 0.00分組 例數 手術時間(min)出血量(mL)排氣時間(h)
2.2 治療后患者免疫指標變化情況。術后1 d兩組患者IgG、IgA指標無差異(P>0.05)。術后3 d,研究組IgG(15.47±6.21)、IgA指標(3.87±0.34)高于對照組(12.08±2.11、2.95±0.98)(P<0.05),詳見表2。
表2 治療后患者免疫指標變化情況(±s)

表2 治療后患者免疫指標變化情況(±s)
?
2.3 兩組患者不良反應對比。研究組不良反應總發生率(7.14%)低于對照組(32.14%)(P<0.05),詳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不良反應對比
2.4 兩種治療方法臨床效果比較。研究組顯效15例、有效12例、無效1例,對照組分別為8例、10例、10例。總有效率(96.43%)高于對照組(64.29%)(P<0.05),詳見表4。

表4 兩種治療方法臨床效果比較
膽結石作為常見膽道疾病給患者生活帶來嚴重影響,如不治療將危及生命健康[4]。該病具有病程久、病情發展快、風險高的特點,術后并發癥發生率高。所以,臨床治療需要給予高度重視。雖然傳統開腹手術治療能夠達到理想效果,但創傷大、感染發生率高、出血量大,不利于患者機體恢復[5]。因此,近幾年應用越來越少。隨著醫療水平的提高,無創技術的應用獲得了良好反響,具有手術時間短、出血量少、住院時間短的特點。為此,我院鼓勵實施腹腔鏡膽囊切除術獲得了良好反響,手術時間短、創傷小有助于機體痊愈。
腹腔鏡手術切口小,可以達到開腹手術相同效果,而且有助于患者康復。在手術過程中可以清楚的反映細節,減少手術遺漏、損傷,減少了患者術后不適,縮短了患者恢復所需時間。以為手術只需在腹部打三孔或四孔操作即可切除膽囊,檢查各臟器,定位檢查范圍,防止遺漏。本研究中,研究組手術效果優于對照組(P<0.05)。研究組臨床指標改變好于對照組(P<0.05)。研究組并發癥發生率低于對照組(P<0.05)。有研究提出:肝中靜脈與膽囊床相近,距離在1 mm以內病例,特別是對膽囊床致密病例給予高度注重。相關治療技術對機體功能、肝功能、胃腸動力學的影響與腹腔殘石的轉歸研究也獲得了理想效果。膽結石指的是受不同因素引起在膽管與膽囊的結石,屬于膽道系統疾病,女性發生率高于男性。雖然傳統治療技術操作簡單、充分暴露,但存在一定不足如:住院時間久、傷口愈合慢。隨著微創技術水平的提高,腹腔鏡膽囊切除術逐漸取締了傳統手術方式,成為膽道外常見手術形式,機體恢復快、切口小、住院時間短,彌補了傳統手術不足。這一點在本研究結果中也得到了證實,建議推廣使用。不過,腹腔鏡手術操作精細,對醫生操作要求較高。
綜合分析,腹腔鏡膽囊切除術治療膽結石的臨床效果顯著,臨床指標穩定,不良反應小,預后效果良好,適用范圍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