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秀華,鄭小玲,張瑜芬,文略,黃成堅
(豐順縣人民醫院,廣東 梅州 514300)
瘢痕妊娠通常是指再次妊娠時,有剖宮產史的女性在子宮瘢痕部位孕囊著床,其屬于臨床常見的異位妊娠類型之一,并且極易導致病患陰道發生大量出血和子宮破裂情況,對孕婦生命安全造成不利影響,同時也給臨床治療帶來較大挑戰,并增加了再次分娩風險[1]。產后出血是指產后24h內失血量達到500 mL,在臨床具有較高的發病率,當產婦出現宮縮乏力時,會失去對血管的有效壓迫作用,若不及時采取干預措施,極易引發彌散性血管內凝血,危害產婦與胎兒生命安全[2]。本研究采用卡前列素氨丁三醇注射液聯合縮宮素治療,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本研究經過本院倫理委員會批準,所納入的研究對象均為我院2018年2月至2019年2月所收治,均經過患者知情同意,采取隨機數字表法將研究對象分為治療A組與治療B組各40例,研究對象基線資料對比均無顯著差異(P>0.05),存在可比性,見表1。納入標準:①納入研究前未實施其他相關治療者。②無其他重要臟器功能受損。③全部病患經臨床診斷均符合剖宮產手術后子宮瘢痕妊娠診斷標準。排除標準:①伴有心腦血管疾病者。②存在血液系統疾病產婦者。③中途退出/轉院者。

表1 一般資料對比
1.2 方法。在胎兒娩出后,治療B組給予上海第一生化藥業有限公司提供的縮宮素(規格:1 mL:10單位;批號:國藥準字H31020862)10U宮體注射,術后縮宮素10U靜脈滴注。治療A組在B組基礎上給予常州四藥制藥有限公司提供的卡前列素氨丁三醇(規格:1 mL/支;批號:國藥準字H20094183)治療。對于陰道分娩產婦,選擇250 ug卡前列素氨丁三醇注射液,以肌肉注射方式進行治療,隨后將20U縮宮素注射液與500 mL5%葡萄糖注射液充分融合后予以產婦靜脈滴注治療;對于剖宮產產婦,選擇250 ug卡前列素氨丁三醇注射液,在產婦宮體部位進行注射治療,隨后將20U縮宮素注射液與500 mL5%葡萄糖注射液充分融合后予以產婦靜脈滴注治療。
1.3 觀察指標。觀察研究對象產后2小時、24小時出血量、產后出血率。產后出血發生率:分別于分娩后兩小時以及24小時計算每組產婦陰道出血量,可采用稱重法計算每組產婦陰道出血量。
1.4 統計學處理。統計學處理全文數據使用SPSS 19.0統計軟件進行計算,將數據資料分為兩大類,即計數資料與計量資料,計數資料用百分比表示,檢驗方式為卡方值(χ2);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檢驗方式為t值,最終以P值是否小于0.05判定其有無統計學意義。
2.1 產后出血量對比。研究對象在術后2 h、術后24h出血量上進行對比,治療A組顯著比治療B組低(P<0.05),參考表2。
2.2 產后出血發生率對比。與治療B組產后出血發生率(15.00%)相比,治療A組(2.50%)顯著較低(P<0.05),參考表3。
表2 產后出血量對比(±s)

表2 產后出血量對比(±s)
?

表3 產后出血發生率對比[n(%)]
子宮瘢痕妊娠在女性疾病中較為常見,隨著臨床剖宮產率不斷升高,導致子宮瘢痕妊娠率也逐漸提升,對女性健康造成嚴重威脅[3]。研究表示[4],改善子宮收縮乏力情況對預防產后出血尤為重要。
子宮瘢痕妊娠早期病患通常無明顯臨床表現,部分病患可出現下腹部輕微疼痛以及陰道少量流血等。隨著孕囊不斷增加,極易使病患發生子宮破裂,此時病患可出現劇烈腹痛,嚴重者可因大量失血而造成休克[5-6]。目前,臨床常用縮宮素提升子宮收縮能力,縮宮素是一種常見治療產后出血藥物,可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宮縮能力,以達到減少子宮出血目的。但是,縮宮素在產婦進入第三產程后就失去藥效,其作用時間極短,半衰期僅3-4 min。因此,臨床將尋找安全、有效的促宮縮藥物作為研究重點。有研究表明[7],可在縮宮素的基礎上給予卡前列素氨丁三醇注射液治療,本次研究結果表明,研究對象在術后2 h、術后24 h出血量上進行對比,治療A組顯著比治療B組低(P<0.05),與治療B組產后出血發生率相比,治療A組顯著較低(P<0.05),分析原因:卡前列素氨丁三醇屬于甲基衍生物,可刺激妊娠子宮肌層收縮,增加細胞內鈣離子濃度而達到收縮子宮的作用,直接對產婦子宮平滑肌產生刺激,通過抑制腺苷酸環化酶,進而促進平滑肌收縮,引起子宮收縮以及血小板凝聚,降低肌質網膜蛋白磷酸化作用,從而間接增強縮宮素作用效果,通過增加子宮收縮張力使子宮內壓增加,調節細胞內游離鈣離子濃度,使止血效果增強[8-13]。
綜上所述,使用卡前列素氨丁三醇預防產后出血,可預防產后出血的發生,降低產后出血量,此方法可廣泛應用于臨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