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海燕,王映伙
(廣東省肇慶市端州區人民醫院,廣東 肇慶 526040)
慢性心力衰竭又被稱作心衰,是各類心臟疾病進展至終末期的臨床癥候群,患者因心排血量不足而出現心功能衰退情況,導致心臟泵血量無法滿足人體組織器官的需求,具有病死率高、易反復發作的特點,嚴重威脅患者的生命安全。螺內酯、呋塞米是臨床治療心衰的常用利尿劑藥物,具有經濟性高、療效確切的明顯優勢,但服用后容易引發血鉀紊亂情況,影響治療效果[1]。為了研究更加合理的用藥方案,本文就心衰患者使用螺內酯、呋塞米的最佳比例及效果以展開了下述探索。
1.1 一般資料。選取醫院2017年4月至2019年4月收治的心衰患者94例。采用紅藍雙色球法將其分成兩組,每組47例。觀察組男24例,女23例;年齡46-82歲,平均(58.31±4.27)歲。對照組男26例,女21例;年齡47-83歲,平均(58.29±4.63)歲。組間基線數據對比均衡性良好。納入標準:①符合心衰的診斷標準[2];②心功能分級Ⅱ-Ⅳ級[3]。排除標準:①嚴重肝、腎、肺功能不全;②合并腫瘤;③藥物過敏;④無法正常進食者;⑤慢性呼吸系統疾病;⑥嚴重房室傳導阻滯、竇性行動過緩;⑦血清鉀>5 mmol/L;⑧甲狀腺功能亢進;⑨糖尿??;⑩先天性心臟病。
1.2 方法。對癥給予患者吸氧、低鹽飲食、硝酸酯類藥物、臥床休息等常規治療。在此基礎上,對照組按照1:1的用藥比例予以螺內酯片(江蘇正大豐海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32020077)20 mg,口服,qd;呋塞米片(上海朝暉藥業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31021074)20 mg,口服,qd。觀察組按照2:1的用藥比例予以螺內酯片40 mg,口服,qd;呋塞米片20 mg,口服,qd。兩組均治療4周。
1.3 觀察指標。①治療后評價患者的臨床療效:①顯效:患者心衰癥狀消失,NYHA改善2級;②有效:患者心衰癥狀好轉,NYHA改善1級,但仍未恢復為Ⅰ級;③無效:患者癥狀無變化,或NYHA增加1級,總有效率=(①+②)/47×100%[4]。②治療前后根據彩超檢測結果,記錄患者的左室射血分數(LVEF)、左室收縮末內徑(LVESD)和左室舒張末內徑(LVEDD)。③治療前后患者采集患者血標本,檢測血清鉀水平,正常參考值3.5-5.5 mmol/L。
1.4 統計學方法。用SPSS 23.0處理數據,以χ2檢驗計數資料%、n),以t檢驗計量資料(±s),P<0.05,提示有差異。
2.1 療效對比。觀察組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療效對比[n(%)]
2.2 心功能對比。治療前,組間LVEF、LVESD、LVEDD對比無明顯差異(P>0.05),治療后,觀察組LVESD、LVEDD低于對照組,LVEF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心功能對比(±s)

表2 心功能對比(±s)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P<0.05。
?
2.3 治療前后血鉀水平對比。治療前,兩組患者血鉀水平差異不顯著(P>0.05);治療后,觀察組患者血鉀水平明顯比對照組高(P<0.05)。觀察組和對照組本組治療前后比較,t=1.115、8.447,P=0.134、0.000。由此可知,觀察組采用的用藥方案對血鉀水平影響更小,見表3。
表3 治療前后血鉀水平對比(±s)

表3 治療前后血鉀水平對比(±s)
?
心衰是各類心臟疾病的終末階段,常伴有心室充盈和射血功能受損,其發生發展與腎素-血管緊張素-醛固酮系統功能紊亂有關,而血管緊張素Ⅱ、醛固酮會造成心肌間質纖維化、心肌細胞肥大、凋亡等,發生心室重構問題。臨床治療中,強調對腎素-血管緊張素-醛固酮系統功能紊亂、交感神經系統活性進行有效抑制。利尿劑是臨床治療心衰病例使用較為頻繁的藥物,而如何最佳匹配螺內酯、呋塞米的用藥比例收獲預期療效成為了值得研究的問題。經本文研究后發現,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χ2=5.044,P=0.024)遠高于對照組,證實觀察組療效更加卓越。觀察組治療后的心功能指標改善效果優于對照組,提示觀察組患者心功能恢復效果更加更加理想。分析后發現,螺內酯作為醛固酮受體拮抗劑,在進入人體后可輔助心肌細胞有效攝取去甲腎上腺素,抑制交感神經過度激動,模擬副交感神經作用,減少心率變異性,同時,螺內酯還能夠對醛固酮進行有效抑制,以免其經心肌逃逸,抑制膠原合成,改善心室重構、心肌纖維化情況,從而促進心功能恢復。螺內酯還能夠競爭性結合腎遠曲小管及集合管細胞胞漿內分布的醛固酮受體,充分發揮保鉀利尿作用。因螺內酯利尿作用弱,為進一步增強臨床療效,其經常與呋塞米聯合應用,使患者的心衰癥狀得到有效緩解。呋塞米作為一種優選利尿劑,可增加心衰患者尿鈉排泄,清除游離水,改善液體潴留體征,緩解心衰患者癥狀,提高心功能,但單獨使用容易引發電解質紊亂,導致室性心律失常,危及患者的生命安全,而與螺內酯聯合使用可在保證療效的基礎上有效調節血鉀平衡,避免影響療效。曾有實驗證實,針對NYHA心功能分級Ⅲ-Ⅳ級心力衰竭患者實施螺內酯輔助治療,臨床療效顯著,心功能改善明顯,并且,患者會在一定程度上依賴劑量,大劑量效果更為顯著,副反應小。
楊體霞等[5]對298例心衰患者研究后發現,按照螺內酯、呋塞米2:1的用藥比例治療患者可在正常飲食狀態下減少利尿劑對人體血鉀含量的影響,有效糾正心衰癥狀。本文中治療前后觀察組患者的血鉀水平波動幅度更小,證實觀察組采用的用藥比例可減少利尿劑對患者血鉀水平的影響。分析后可知,螺內酯可通過與集合管細胞胞漿和腎遠曲小管內的醛固酮受體競爭性結合,積極發揮利尿、保鉀作用,因此適度提高螺內酯用藥比例能夠減少患者血鉀水平波動,避免高血鉀癥、低血鉀癥等風險事件發生。由于螺內酯利尿作用有限,與呋塞米聯合使用可在有效緩解心衰患者不適癥的同時,減輕外周、肺水腫,防控體液潴留,進一步減輕心臟負擔,從而更好地發揮療效。
綜上所述,與螺內酯、呋塞米用藥比例1:1方案比較,給予心衰患者螺內酯和呋塞米用藥比例2:1治療能夠在維持血鉀水平穩定的同時,有效減輕患者心衰癥狀,促進患者心功能恢復,提升治療效果,因此宜按照螺內酯和呋塞米2:1的比例治療心衰病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