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青
(浙江省臨安區人民醫院 康復科門診,浙江 杭州 311300)
當前治療周圍性面神經麻痹的藥物較多,包括抗炎、激素類、營養神經類等,可以良好的改善并恢復神經功能,但是想達到治愈的效果不容易,同時一些患者存在后遺癥問題(面部肌肉癱瘓、眼瞼閉合不良等),對于患者的生活以及工作造成一定程度的影響[1-2]。近些年來,廣泛的采取針灸治療此疾病,而且普遍得到良好效果。但是不同的治療方法所得成效也不盡相同,本項研究進行分析電針與常規針灸治療周圍性面神經麻痹的效果,所作報告內容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取140例患者納入到此研究中來,在我院治療的時間是在2016年1月至2019年12月期間,全部是周圍性面神經麻痹患者?;颊叨紳M足《實用神經病學》中關于診斷周圍性面神經麻痹的標準,同時患者都進行顱腦CT檢查、RMI檢查,顱腦處于正常的狀態中,無由于外傷、手術以及中樞神經系統病變、腦血管病變等因素導致的中樞性面或周圍性面癱問題。所有的患者都具備良好的治療依從性,對此研究享有知情權,而且均進行針灸或電針治療。按照隨機分組的模式,將140例患者劃分成兩組,一組采取電針針灸治療模式,歸為電針組,70例。其中包括男40例,女30例,平均年齡(45.60±2.15)歲,平均病程(13.27±1.34)天;另一組采取常規針灸治療模式,歸為常規針灸組,70例。其中包括男37例,女33例,平均年齡(46.98±2.25)歲,平均病程(14.55±1.08)天。對比兩組患者的相關資料,存在可比性,P>0.05。
1.2 方法。對于兩組患者先落實常規的治療治療方案,即均展開面部功能恢復鍛煉,幫助患者對面部功能進行初步的良好改善。按照以下的方法進行鍛煉:指導患者用手對面部進行適當力量的揉搓,在大概十分鐘左右時,面部會具有發熱的感覺,然后面對著鏡子做一些面部動作的練習[3-4],包括張口、閉目、揚眉以及蹙額等等。如果患者的患側部位不能跟健側不為做出相同幅度的動作,也可以用手進行輔助練習。每個動作做20-30次,每天練習三次,連續性的做十天。
在進行面部功能恢復鍛煉的基礎上,對于常規針灸組的患者落實常規針灸治療模式,按照以下的方案展開治療:取患側的面部諸穴位,即太陽穴、陽白穴、地倉穴、頰車穴等,配合口禾髎穴、承漿穴、迎香穴、攢竹穴以及雙合谷穴等。在針灸面部穴位時,需要淺刺為宜,平補平瀉法針刺其余的穴位。留針的時間是半小時,行針的時間是每次十分鐘。針對患側面部、耳后的位置,采取紅外線治療儀照射,合理的調節好熱度,讓患者可以耐受,每次照射的時長為40分鐘,每天照射一次為宜。一個療程是十天時間。
在進行面部功能恢復鍛煉的基礎上,對于電針組的患者采取電針針灸治療模式,按照以下的方法展開治療,即:取陽白穴,此穴的左0.5寸部位、右0.5寸部位,向下平刺進針13 mm;取迎香穴斜刺進針,一直到鼻根部位大概20 mm;取下關穴向前下方位置進行淺刺30毫米,同時平刺30毫米;取水溝穴通過口唇在健側向患側平刺進針25 mm;取合谷穴,選取健側穴處直刺進針20 mm,以及患側穴處直刺進針20 mm;取地倉穴,沿著患側口角朝外上方斜刺進針13 mm。電針治療的方案就是,根據以上穴位順序的進針治療,同時于所選穴位進針部位,每針連接一組電極,正極、負極分別在下、在上,采取斷續波治療,每分鐘的頻率是15-20次[5]。在調整好第一組電極之后對于下一組的電極進行連接,必須要科學的設置電針強度、針刺角度、針刺的方向。兩組患者的治療均進行一個月的時間,結束治療以后比較治療效果。
1.3 觀察指標。對比兩組患者的治療效果,從三個方面進行評價。其中,顯效的標準就是,經過治療以后,患者的各項癥狀全部消失,或者呈現出顯著程度的改善,面部所有區域功能正常(趨于正常),生活和工作不受到影響;有效的標準就是,經過治療以后,病患的臨床癥狀具有良好的改善,經細致觀察可發現面部有輕微功能減弱;無效的標準就是,治療前后無差異,各項癥狀跟治療前相比較未見任何的改變,靜止狀態下患者面部亦不對稱,甚至出現惡化的情況。另外,對比兩組的生活質量評分,采取生活質量評分自評量表評估,總分值是100分,分數越高則表明具有越好的生活質量水平。
1.4 統計學分析。選取的統計學軟件是SPSS 21.0統計學軟件,對此研究中涉及到的數據內容進行相應處理。其中,以(±s)形式表達計量資料,以[n(%)]方式表達計數資料,檢驗值分別是t和χ2。在P<0.05的情況,組間比較存在差異性和統計學意義。
2.1 治療效果比較。對比治療效果,明顯的觀察到,電針組的治療效果更加明顯,P<0.05,具備統計學意義,見表1。

表1 兩組總有效率比較情況[n(%)]
2.2 生活質量水平比較。觀察結果顯示,電針組的患者生活質量水平更高,P<0.05,具備統計學意義,見表2。
表2 兩組生活質量指標比較情況(±s)

表2 兩組生活質量指標比較情況(±s)
?
周圍性面神經麻痹屬于臨床上一種常見的疾病,疾病的特征就是發病較突然,病前沒有明顯癥狀,大部分患者是單側發生,個別雙側,病情進展速度極快,可在數小時或一日內達到高峰。研究顯示[6-7],周圍性面神經麻痹主要就是由于風寒刺激、自主神經功能紊亂以及病毒感染等因素讓神經血管出現刺激,導致水腫、痙攣和缺血,同時又出現了神經受壓的問題,進而使得面部肌肉運動障礙,所以也為一種面神經非化膿性炎癥疾病。在中醫學上講,周圍性面神經麻痹是“口眼喁斜”的范疇,認為少陽脈絡、脈絡空虛等是導致此疾病的病因,導致了經筋失 養、經氣阻滯、筋肌弛緩,進而引發疾病。采取針刺治療周圍性面神經麻痹,已經普遍取得良好效果,但是當前對于針刺時機、進針數目,依然存在一些爭議。
臨床治療顯示,相較于恢復期階段的患者而言,對于急性期的患者采取針刺治療效果更顯著,所以急性期的周圍性面神經麻痹患者處于最優的治療時機階段。而跟傳統針灸治療模式相比,采取電針治療的方案,可以對于微循環進行積極的改善,推動恢復局部組織的代謝功能,以及將肌肉組織的興奮性增強,同時提升肌纖維的收縮功能,避免肌肉萎縮問題,防止神經錯生現象,達到良好恢復受損神經功能的目標。電針可以有效的激發失去神經支配的肌纖維主動收縮,其具備的直流電能讓正負離子運動,對于感覺神經末梢產生刺激,進而產生反射等活動,最終達到恢復各項功能的目的。
在此次研究中,將140例周圍性面神經麻痹患者作為研究對象,為了觀察不同治療方法的成效,劃分成電針針灸組、常規針灸組,觀察結果顯示,比較兩組患者的總體治療有效率,應用電針針灸治療的患者明顯的高于應用常規針灸治療的患者,P<0.05,統計學意義存在;同時在進行電針針灸治療方案以后,相較于采取常規針灸的患者而言,其總體生活質量水平更高,P<0.05,具備統計學意義。充分的顯示出,運用電針針灸治療周圍性面神經麻痹患者,可以獲得良好的成效,幫助患者積極的改善身體狀態,促進生活水平有效的提升,獲得更高的舒適度,應用價值巨大。另外,應用這種方法治療周圍性面神經麻痹疾病,具備良好的安全可靠性,能夠被大部分的患者所接受,因此可以作為首選治療模式。
綜上所述,針對周圍性面神經麻痹患者采取電針針灸的治療方案所得成效更理想,要優于傳統的常規針灸治療模式。電針治療能夠積極改善癥狀,也能減少后遺癥發病問題,具備推廣應用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