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雁平,王慶華,李紅
(1.宜昌市第五人民醫院 醫學影像科,湖北 宜昌 443007;2.宜昌市第五人民醫院 康復科,湖北 宜昌 443007;3.三峽大學附屬仁和醫院 醫學影像科,湖北 宜昌 443001)
人體內最重要的承重、復合關節,即為膝關節,該關節也是損傷發生率最高的一種關節。對于患者而言,膝關節一旦發生損傷,則其后遺癥較多,危害較大,且對其生活和運動功能存在嚴重影響[1]。在膝關節中,前交叉人低啊是十分重要的組織,其一旦發生損傷,則50%左右需實施手術處理,而在治療之前,準確診斷尤為重要。針對膝關節前交叉韌帶損傷,目前臨床主要采取的診斷方法為核磁共振成像技術(MRI)[2]。因此本文選取宜昌市第五人民醫院收治及部分轉診至三峽大學附屬仁和醫院的患者膝關節前交叉韌帶斷裂患者100例,通過對其相關資料做回顧性分析,即研究了膝關節前交叉韌帶斷裂臨床診斷中應用MRI診斷的臨床意義,現闡述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取2019年6月至2020年6月宜昌市第五人民醫院收治及部分轉診至三峽大學附屬仁和醫院的患者膝關節前交叉韌帶斷裂患者100例,通過對其相關資料做回顧性分析,患者男64例,女36例,年齡24-68歲,平均(41.3±2.6)歲。入選及排除條件[3]:均有明顯致傷史;均為單膝損傷;均經膝關節鏡確診;MRI檢查資料完整;臨床資料完整;均知情同意。排除有膝關節手術史、存在如風濕性關節炎、通風等原發膝關節疾病史。本研究經醫院倫理委員會同意批準。
1.2 方法。所有患者首先接受超聲、體征、體格等檢查,對存在陽性體征者,包括軸移試驗、Lachman試驗、前抽屜實驗等陽性,且符合MRI檢查適應癥,并懷疑為膝關節前交叉韌帶損傷,則實施MRI診斷,具體為:采用西門子1.5T磁共振掃描儀進行診斷,取仰臥位,采用膝關節專用線圈,保持足先入,采用3D-PDWI-SPAIR序列行矢狀位掃描、T2WI序列掃描橫斷位、T2WI-SPAIR序列掃描矢狀位、FFE序列掃描冠狀位。以FFE序列為例設置相關參數:掃描輻射角10°,呈放射狀,層厚3 mm,矩陣384×248,像素0.60×0.74,FOV 230×184mm,翻轉角20°,TE18 ms,TR438 ms。在傷后3 h-3 d內進行掃描,平均為(5.4±1.3)h。結束掃描后,向工作站上傳原始圖像,并進行圖像后處理,最后分析診斷結果,包括損傷信號、形態、邊緣、連續性、走形等特點,對有無損傷進行判斷,并進行損傷分級。
1.3 觀察指標。觀察分析MRI診斷情況,金標準為膝關節鏡診斷結果,分析MRI診斷不同分級(主要分為0、Ⅰ、Ⅱ、Ⅲ級[4],其中Ⅰ-Ⅲ級為均存在損傷,Ⅲ級斷裂不全,通常為起止點團塊狀吸收溶解,韌帶連續性中斷,信號增強,彌漫性增粗,邊界不清等。)的檢出率以及診斷效能。同時測量有無前交叉韌帶損傷者的MRI量化指標相關參數,包括股骨外側、內側髁寬度(L、M)、L:M、髁間窩寬度指數(NWI)、股骨髁寬度(BCW)、髁間窩寬度(NWI)等。
1.4 統計學處理。本文數據處理中,使用工具為SPSS 19.0,結果以P<0.05進行差異評定,卡方可分析處理計數資料,而T值可處理分析計量資料。
2.1 MRI診斷結果。如表1所示,本組100例患者均經膝關節鏡確診,而經MRI檢出88例,符合率88.0%,其中0-Ⅲ級診斷符合率分別為76.0%、76.0%、75.0%、92.0%,總符合率79.0%;診斷特異度76.0%,靈敏度94.0%,陰性和陽性預測值為86.0%和89.0%。

表1 MRI診斷分級結果[n(%)]
2.2 MRI量化指標。如表2所示,有無韌帶損傷者的NWI、BCW、NW、L:M、L、M等MRI量化指標對比發現P<0.05,說明存在統計學差異(P<0.05)。
表2 有無損傷者MRI量化指標對比(±s)

表2 有無損傷者MRI量化指標對比(±s)
注:與無前交叉韌帶損傷相比,?P<0.05。
?
目前在損傷性疾病中,膝關節前交叉韌帶斷裂的發生率相對較高,其嚴重危害著患者的生活質量和生命健康。對于該疾病,臨床以往采取的診斷方式為超聲檢查、體格檢查、體征檢查、膝關節鏡檢查等[5]。而近幾年隨著相關診斷技術的飛速發展,MRI檢查在診斷此類患者方面獲得了廣泛應用,其可極大的提升診斷的準確性,其優勢在于無創、軟組織分辨率高等,因而可達到較高的診斷價值。對于膝關節前交叉韌帶損傷患者而言,其較為多見的即為內側半月板損傷和外側半月板撕裂,且副韌帶占比5%-30%,關節積液占比30%-90%。所以在診斷時,運動非高能量損傷及早就診,可以明確其與高能量損傷存在較大差異。采用MRI診斷此類患者時,可實現良好的定性、定量分析,即可對患者解剖學指標加以明確,通過采用量化指標判定有無損傷者的差異,則可對其疾病診治起到積極的作用。另外采用MRI診斷此類患者時,臨床還需結合其他輔助檢查手段以及患者實際情況進行確診,以進一步保障診斷的準確性。本文的研究中,本組100例患者均經膝關節鏡確診,而經MRI檢出88例,符合率88.0%,其中0-Ⅲ級診斷符合率分別為76.0%、76.0%、75.0%、92.0%,總符合率79.0%;診斷特異度76.0%,靈敏度94.0%,陰性和陽性預測值為86.0%和89.0%。這表明針對膝關節前交叉韌帶斷裂采用MRI診斷具有較高符合率,且診斷效能較高。有無韌帶損傷者的NWI、BCW、NW、L:M、L、M等MRI量化指標對比發現P<0.05,說明存在統計學差異(P<0.05)。這表明針對膝關節前交叉韌帶斷裂采用MRI診斷可明確患者解剖指標情況,并為其臨床治療提供可靠依據。可以發現,針對膝關節前交叉韌帶斷裂采用核磁共振成像技術診斷具有積極作用和價值。
綜上所述,針對膝關節前交叉韌帶斷裂采用MRI診斷的準確性較高,且可對損傷進行明確分級,因此值得研究和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