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林
(桐梓縣人民醫院 骨科,貴州 遵義 563200)
對于脊柱創傷,一般需采取手術治療。在以往的手術治療中,采取傳統開放式手術治療,手術切口比較大,還需要對筋膜、肌肉組織等進行逐層分離,創傷面大且容易損傷神經組織等,也不利于術后恢復,治療效果欠佳[1-3]。隨著醫學技術的發展,微創手術在臨床上得到了廣泛的應用,微創脊柱手術治療,克服了傳統開放手術的缺點,更加安全有效[4-6]。本研究對86例患者進行研究,探討微創脊柱創傷手術治療脊柱創傷的效果,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篩選出的86例患者來自本院2018年10月-2019年9月收治的脊柱創傷患者。將實施傳統開放手術的43例患者作為對比組,將實施微創脊柱創傷手術治療的患者作為研究組。研究組男28例,女15例,年齡20-75歲,平均(41.26±6.28)歲。其中,骨損傷18例,軟組織損傷12例,神經損傷6例,合并損傷7例。對比組男26例,女17例,年齡22-75歲,平均(41.35±6.34)歲。其中,骨損傷20例,軟組織損傷10例,神經損傷5例,合并損傷8例。納入標準:患者經臨床診斷以及影像學檢查確診為脊柱創傷,且符合臨床手術指征。排除標準:不符合手術指征患者;合并其他重大內外科疾病患者。本研究對患者及家屬進行申明,并確認其在知情同意書上簽字。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無統計學差異(P>0.05)。
1.2 方法1.2.1 對比組:對比組接受傳統開放手術治療。患者呈俯臥位,全身麻醉誘導起效后,于脊柱正中位置取一10-15cm切口,將椎旁肌剝離,直到小關節外側緣。使用拉鉤,將肌肉撐開,將患者受損椎體以及上下各兩節椎體充分暴露。在C型臂下,將上下兩節椎體和創傷椎體分別置入椎弓根釘,并將釘棒置入。將骨折部位撐開,隨后將椎弓根釘固定。對于病情比較嚴重患者,需要實施全椎板開窗手術,再復位骨折椎體。術畢,縫合切口,并進行常規消毒,術后給予抗生素預防感染治療。
1.2.2 研究組:研究組實施微創脊柱創傷手術治療。患者行俯臥位,全身麻醉起效后,在C型臂引導下,確定創傷部位的相應皮膚表層穿刺點。定位后,于椎弓根外側緣取一切口。并將患者最長肌和多裂肌分離,剝離肌肉和軟組織,建立操作通道。利用椎弓根探子,引導椎弓根螺釘置入,并將棒釘置入。常規進行骨折部位復位操作,必要時,可以采用全椎板開窗手術后復位。術后進行常規消毒、縫合切口以及抗感染治療[7]。
1.3 觀察指標
1.3.1 記錄兩組患者手術花費時間以及術中出血量和切口長度、住院時間,進行手術指標和預后的對比。
1.3.2 術后,采用疼痛數字評分法(NRS)對兩組患者術后疼痛程度進行評估。0-10代表疼痛程度。無痛記0分,輕度疼痛記1-3分,中度疼痛記4-6分,重度疼痛記7-9分,劇痛記10分。
1.3.3 統計兩組患者術后發生并發癥情況。并發癥包括切口感染、神經損傷、泌尿系統感染等。
1.3.4 術前和術后測量患者的前緣壓縮高度和椎體Cobb角變化情況
1.4 統計學分析。采用SPSS 22.0軟件,進行數據錄入和計算。手術花費時間、術中出血量、切口長度、住院時間、疼痛評分以(±s)方式表示,用t值進行檢驗。并發癥發生率采用n和百分率表示,檢驗值為卡方。研究組和對比組之間比較用P值,當P<0.05時,兩組比較符合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手術指標和預后比較。研究組手術花費時間以及住院時間低于對比組,術中出血量少于對比組,切口長度短于對比組(P<0.05)。見表1。

表1 兩組手術指標和預后比較(±s)
2.2 兩組NR S評分比較。研究組輕度疼痛和重度疼痛患者比例低于對比組,N R S評分低于對比組(P<0.05),見表2。

組別 例數輕度疼痛(%)中度疼痛(%)重度疼痛(%)NRS評分(分)研究組 43 23(53.49)20(46.51)0(0.00)4.28±1.18對比組 43 14(32.56)25(58.14)4(7.55)7.59±2.20 χ2/t - 4.468 1.355 4.878 8.694 P - 0.035 0.244 0.027 0.000
2.3 兩組術后并發癥發生率比較。研究組切口感染以及泌尿系統感染發生率低于對比組,并發癥總發生率低于對比組(P<0.05),見表3。

表3 兩組術后并發癥發生率比較[n(%)]
2.4 前緣壓縮高度和椎體Cobb角對比。研究組術后前緣壓縮高度和椎體Cobb角均顯著優于對比組,P<0.05具有統計學差異,見表4。

表4 前緣壓縮高度和椎體Cobb角對比(±s)
脊柱是人體骨骼的組成,也是重要的解剖學結果,脊柱上接頭顱,下部連骶骨和髖關節,是支撐人體直立和行走的重要結構。一般情況下脊柱創傷是多是由于直接或間接暴力所導致的神經性骨損傷,尤其是近年來,隨著交通業、建筑業等多個行業的快速發展,高空作業、高危作業越來越密集,因此車禍、高空墜落等意外事故的發生率居高不下,一旦發生脊柱創傷,要快速將患者轉移至醫院搶救治療,而現階段臨床上多采用手術治療,通過手術可以復位骨折并且達到減壓目的,從而幫助患者將脊柱恢復到正常的外形,盡可能的減輕對脊髓和神經根的壓迫。而且近年來脊柱創傷多采用微創手術治療,主要是利用計算機、數碼成像技術等高科技來實現,而且具有切口小、出血少、術后恢復快的優勢,也不會對其他附近的臟器組織造成損害,臨床應用價值比較高,而術后的功能恢復訓練也是必不可少的內容,通過實施科學、規范化的功能鍛煉對術后患者恢復有利好作用。
本研究結果顯示,研究組手術花費時間以及住院時間低于對比組,術中出血量少于對比組,切口長度短于對比組(P<0.05)。研究組輕度疼痛而后重度疼痛患者比例低于對比組,NRS評分低于對比組(P<0.05)。研究組切口感染以及泌尿系統感染發生率低于對比組,并發癥總發生率低于對比組(P<0.05)。這表明,微創脊柱創傷手術,手術指標和預后情況都優于傳統開放手術,患者住院時間短,術后疼痛感低,所花費的醫療費用比較低,并且創口可在較短時間內愈合,患者生活質量得到了顯著提高[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