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彥
(南寧市第二人民醫院,廣西 南寧 530031)
宮頸CIN病變即宮頸上皮內瘤變,屬于浸潤性宮頸癌的一種前期病變,具備較高的發病率給廣大患者的健康和生命安全帶來嚴重的威脅[1]。為探討宮頸CIN病變患者的有效治療途徑,為今后的宮頸CIN病變臨床治療工作提供良好的參考依據,本次研究選擇選擇2014年1月至2018年1月本院收治的116例宮頸CIN病變患者,根據治療方式的不同將其分為對照組和實驗組,實驗組行宮頸環形電切除治療,對照組給予冷刀宮頸錐切術治療,觀察兩組應用效果,現將具體研究過程總結如下。
1.1 基礎資料。選擇2014年1月至2018年1月本院收治的116例宮頸CIN病變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根據治療方式的不同將其分為對照組和實驗組,每組58例。對照組年齡25-49歲,平均(33.5±5.2)歲;孕產次均在0至3次之間,平均孕產次(1.5±0.4)次;實驗組年齡25-50歲,平均(34.2±5.5)歲;孕產次均在0至4次之間,平均孕產次為1.8±0.6次。兩組患者在年齡及孕產次等基礎資料對比上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方法。對照組給予冷刀宮頸錐切術治療,針對患者開展連續硬膜外麻醉,引導患者選擇膀胱截石位,對其外陰以及陰道進行有效消毒,常規鋪巾,以金屬導尿管將患者膀胱排空,使其宮頸徹底暴露,對其宮頸上下唇進行鉗夾并將其朝外牽拉。待其宮頸管充分擴張后,選擇患者宮頸3點、9點間質位置,通過細針對其進行血液注入,具體注入量為5毫升,選擇與患者病灶外緣0.5厘米至1厘米位置,通過手術刀行一個環形切口,從淺到深實施錐形切除處理,給予創面電凝止血處理,通過可吸收線實施縫合處理,并開展宮頸外口重建,對其解剖形態和功能進行恢復,強化抗炎及止血等相關處理。
實驗組行宮頸環形電切術治療。選擇多功能高頻電波刀,將其具體功率設置為25W至50W之間,具體頻率控制為3.8MHz,引導患者選擇膀胱截石位,對其外陰、陰道以及宮頸等部位進行有效消毒,常規鋪巾,窺器暴露其宮頸,通過環形墊圈對患者病灶進行順時針旋轉切除,若患者宮頸病變面積較大則可選擇環形電圈對其宮頸組織進行擴大切除,并給予球形電極電凝止血處理。
1.3 臨床觀察指標。觀察兩組患者的術中出血量以及手術時間,對比兩組患者術后出血發生情況,計算其術后出血發生率。對比兩組患者整體療效,將其分為治愈、病變持續存在和復發,其中,患者接受手術治療后6個月沒有發現CIN病變則視為治愈;若患者接受手術治療后6個月仍發現CIN病變則視為病變持續存在;若患者術后未發現CIN殘留,但接受手術治療后6個月發現CIN病變則視為復發。
1.4 統計學分析。經SPSS 19.0數據軟件包對研究中數據資料行統計學分析和處理,以P<0.05為數據對比差異具備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對比。實驗組經宮頸環形電切術治療,治愈、病變持續存在率分別為94.8%和5.2%,與對照組的91.4%和8.6%相比無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患者均無復發病例,詳情如表1。

表1 兩組臨床療效對比[n(%)]
2.2 兩組患者術中出血量及手術時間對比。實驗組經宮頸環形電切除治療,其術中出血量及手術時間均優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術中出血量及手術時間對比(±s)

表2 兩組患者術中出血量及手術時間對比(±s)
注:與對照組相比,?P<0.05。
?
2.3 兩組患者術后出血發生情況。實驗組術后出血13例,其術后出血率為22.4%;對照組術后出血3例,出血率為5.2%。實驗組術后出血發生率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
CIN實際上是與宮頸浸潤癌存在密切關系的一種癌前病變,能夠對宮頸癌的發生以及進展等進行有效反映,大部分患者年齡處于25-35歲之間[2]。通常,宮頸上皮內瘤樣病變可在8-10年之間逐步發展為宮頸癌,危害性不容小覷,為進一步促進宮頸癌發生率的下降,臨床上必須要針對宮頸上皮內瘤樣病變進行早期檢查和診斷,檢出該病變后應及時給予針對性治療,控制其病情。大量研究認為,及時、科學治療宮頸上皮內流變是預防宮頸癌的一個關鍵手段[3]。目前,臨床上對于宮頸CIN病變的治療仍以手術治療為主,其中,冷刀宮頸錐切術以及宮頸環形電切術均屬于治療該疾病的常見手術方式,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患者病情。宮頸環形電切術是近年來臨床上治療宮頸CIN病變的一種新型電切療法,該手術方法具備較高的精細度,能夠避免對鄰近組織產生損傷,并可減少電化現象,順利獲取完整組織標本,有利于提高病理診斷的準確性和科學性[4]。同時,有研究認為,宮頸環形電切術治療宮頸CIN病變能夠克服冷刀錐切治療及子宮切除治療需給予住院麻醉再手術的弊端,能夠簡化手術過程,經濟性更高[5-7]。本次研究發現,實驗組經宮頸環形電切術治療,治愈、病變持續存在率分別為94.8%和5.2%,與對照組的91.4%和8.6%相比無統計學意義,P>0.05;實驗組術中出血量及手術時間均優于對照組,P<0.05;實驗組術后出血率高于對照組,P<0.05。該研究結果與朱莉等人相關研究結果基本相符[8-10]。這說明,宮頸環形電切術確實能夠在宮頸CIN病變治療中發揮良好的應用效果。
總之,子宮環形電切術以及冷刀宮頸錐切術均為治療宮頸CIN病變患者的有效方法,子宮頸環形電切術術中出血量更少,手術時間更短,但冷刀宮頸錐切術術后出血率更低,實際臨床治療中應綜合分析患者具體情況選擇相應的手術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