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 娟, 劉小靜
(西安交通大學第一附屬醫院感染科, 陜西 西安 710061)
自發性細菌性腹膜炎(spontaneous bacterial peritonitis,SBP)是造成肝硬化患者死亡的重要原因,以腹膜中性粒細胞浸潤為特征,早期積極有效的抗生素治療是治療肝硬化合并SBP的關鍵[1]。但細菌感染檢測中,很難早期診斷SBP,常用的腹水培養耗時相對較長,從而延誤了最佳的診斷和治療時機。因此,尋找早期診斷SBP的臨床和實驗室參數成為諸多學者研究的熱點方向。既往研究表明[2],中性粒細胞浸潤受降鈣素原(procalcitonin,PCT)、中性粒細胞與淋巴細胞比值(neutrophil to lymphocyte ratio,NLR)及單核細胞趨化蛋白-1(monocyte chemotactic protein-1,MCP-1)水平直接或間接影響,PCT、NLR及MCP-1可能作為早期診斷SBP的生化指標。本研究旨在評價血漿PCT、NLR及MCP-1指標檢測對肝硬化合并SBP患者的診斷及預后評估價值。
1.1一般資料:選擇2017年12月至2018年12月于我院診治的146例肝硬化腹水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其中男95例,女51例,年齡45~72歲,平均(53.01±8.57)歲。根據臨床表現以及實驗室檢查結果將患者分為SBP組(n=76)與非SBP組(n=70),SBP組男54例,女22例,年齡45~70歲,平均(52.76±7.93)歲,肝硬化病程3~5年,平均(3.66±0.72)年;非SBP組男41例,女29例,年齡48~72歲,平均(53.48±8.81)歲,肝硬化病程3~6年,平均(3.84±0.85)年,兩組患者性別、年齡、肝硬化病程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另外,選取51例我院同期健康體檢者為對照組,其中男33例,女18例,年齡45~71歲,平均(52.98±8.34)歲。所有入組對象知曉本研究方案,并簽署知情同意書,本次研究獲得我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通過。納入標準:所有肝硬化腹水患者均為首次確診;入組前未接受有關治療。排除標準:合并肝癌患者;排除其他部位活動性感染疾病。
1.2細菌性腹膜炎診斷標準:腹水細菌培養呈陽性,同時腹水檢查白細胞>0.5×109/L,中性粒細胞>0.25×109/L,并且除繼發性腹膜炎外。
1.3方法:抽取入組對象空腹靜脈血3.0mL,于3000r/min離心機離心5min,分離血漿,檢測血漿PCT、NLR、MCP-1水平。SBP組患者根據病情合理選擇抗菌藥物加以治療,治療10d,非SBP組單純加以保肝、降酶以及對癥支持治療。血漿PCT、MCP-1水平采用ELISA法檢測,NLR根據血常規檢測結果記錄中性粒細胞以及淋巴細胞水平,并計算比值。

2.1三組血漿PCT、NLR、MCP-1水平比較:SBP組血漿PCT、NLR、MCP-1水平明顯高于非SBP組、對照組(P<0.05),非SBP組血漿MCP-1水平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PCT、NLR與對照組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三組血漿PCT NLR MCP-1水平比較

圖1 血漿PCT、NLR、MCP-1診斷肝硬化合并SBP的ROC曲線
2.2血漿PCT、NLR、MCP-1檢測對肝硬化合并SBP的診斷價值:繪制ROC曲線結果顯示,PCT取最佳截斷值0.94ng/mL時,診斷肝硬化合并SBP的AUC為0.850(95% CI:0.787-0.912),NLR取最佳截斷值13.72時,ROC曲線下面積(AUC)為0.721(95% CI:0.639-0.803),MCP-1取最佳截斷值0.69μg/L時,AUC為0.810(95% CI:0.741-0.879),三者聯合診斷的AUC為0.866(95% CI:0.807-0.926),對AUC做是否為0.5的假設檢驗,聯合診斷的AUC、靈敏度、特異度優于PCT、NLR、MCP-1單獨診斷。見圖1,表2。

表2 血漿PCT NLR MCP-1檢測對肝硬化合并SBP的診斷價值
2.3肝硬化合并SBP患者治療前后血漿PCT、NLR、MCP-1水平變化:經過綜合治療后,患者治療后血漿PCT、NLR、MCP-1水平明顯低于治療前(P<0.05)。見表3。

表3 肝硬化合并SBP患者治療前后血漿PCT NLR MCP-1水平變化
SBP是以腹膜中性粒細胞浸潤為特征的肝硬化典型感染性疾病,是肝硬化患者常見的并發癥,肝硬化腹水合并SBP早期診斷是提高肝硬化腹水患者生存率的關鍵[3]。影響肝硬化合并SBP的因素尚不清楚,肝硬化合并SBP患者多處于肝硬化失代償期,患者免疫功能低下,往往缺乏典型臨床體征,且感染增加了不良結局的風險,故早期診斷以及及時合理使用抗生素對肝硬化合并SBP患者疾病控制以及預后改善至關重要。
PCT是一種由116個氨基酸組成的并由甲狀腺C細胞合成分泌的多肽物質,機體正常血清PCT含量極低,但其水平在全身性細菌感染患者血清中迅速上升,細菌感染時,血清PCT水平在全身感染后4h開始升高,8-24h達到高峰。研究表明[4],高PCT水平與肝硬化感染有關。郭玉寧等[5]報道顯示,肝硬化合并SBP患者腹水PCT水平明顯升高,其水平可反映患者炎癥以及腸黏膜屏障受損程度。NLR為中性粒細胞與淋巴細胞的比值,可綜合反映中性粒細胞與淋巴細胞的變化,是一種簡單、可靠的感染判斷指標。研究表明[6],NLR在炎癥以及感染性疾病診斷中具有重要意義。MCP-1是單核/巨噬細胞的趨化因子,通過激活單核細胞和巨噬細胞,使其釋放腫瘤壞死因子-α和其他細胞因子,進而誘導內皮細胞粘附分子表達,從而介導感染引起的全身炎癥反應。研究表明[7],MCP-1在肝損傷時炎性浸潤形成和維持中起重要作用,慢性肝炎患者MCP-1表達明顯上調,并與肝臟炎癥程度相關。El-Toukhy等[8]報道表明,肝硬化合并SBP患者腹水MCP-1水平明顯高于非SBP患者,且與肝病嚴重程度呈正相關,表明MCP-1在SBP發生、發展過程中起著重要的病理、生理作用。本文研究發現,SBP組血漿PCT、NLR、MCP-1水平明顯高于非SBP組、對照組,繪制ROC曲線結果顯示,PCT取最佳截斷值0.94ng/mL時,診斷肝硬化合并SBP的AUC為0.850(95% CI:0.787-0.912),NLR取最佳截斷值13.72時,AUC為0.721(95% CI:0.639-0.803),MCP-1取最佳截斷值0.69μg/L時,AUC為0.810(95% CI:0.741-0.879),三者聯合診斷的AUC為0.866(95% CI:0.807-0.926),聯合診斷的AUC、靈敏度、特異度優于PCT、NLR、MCP-1單獨診斷,表明PCT、NLR、MCP-1在一定程度上參與了肝硬化合并SBP疾病進展過程,血漿PCT、NLR、MCP-1對肝硬化合并SBP具有輔助診斷價值。另外,本研究結果還發現,肝硬化合并SBP患者治療后血漿PCT、NLR、MCP-1水平明顯低于治療前,表明血漿PCT、NLR、MCP-1對肝硬化合并SBP患者預后評估具有一定的價值。國內外研究表明[9,10],PCT、NLR、MCP-1對肝硬化合并SBP患者早期診斷、預后療效都具有有益影響。
綜上所述,肝硬化合并SBP患者血漿PCT、NLR、MCP-1水平顯著升高,檢測其水平有助于對肝硬化合并SBP患者進行早期診斷以及預后評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