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媛媛, 楊大平, 孫艷艷
(安徽省宿州市立醫院婦科, 安徽 宿州 234000)
宮頸癌是一種多發于30~65歲女性的惡性腫瘤,隨著飲食習慣與生活習慣的改變,宮頸癌的發生率不斷增加,并朝年輕化發展,其致死率約為11.34%,位居女性癌癥第1位[1]。而隨著細胞學篩查技術的發展與普及,多數宮頸癌患者能在早期得到診斷和治療,降低了宮頸癌的致死率[2]。臨床上對于宮頸癌的治療以外科手術和放化療為主,廣泛全子宮切除術聯合盆腔淋巴結清掃術是治療宮頸癌的常用手段,但術后疤痕明顯,發生盆底功能障礙性疾病(female pelvic floor dysfunction, PFD)的幾率較高,加重患者的經濟負擔和心理負擔[3]。本文以宮頸癌患者為研究,探討廣泛全子宮切除術聯合盆腔淋巴結清掃術治療宮頸癌的效果,以及術后發生PFD的影響因素,以期為臨床治療宮頸癌和預防PFD提供參考依據?,F將研究結果整理如下。
1.1一般資料:選取2015年1月至2019年6月在我院治療的宮頸癌患者63例。納入標準:①經臨床病理學檢查確診為宮頸癌,均符合《宮頸癌及癌前病變規范化診療指南》[4]中的診斷標準;②年齡27~62歲;③無手術禁忌癥者。排除標準:①重要臟器功能不全或凝血功能障礙者;②其他惡性腫瘤者;③嚴重盆腔炎或免疫系統疾病者;④中途退出本研究者。按照隨機數表法分為研究組(32例)和對照組(31例),兩組的年齡、病理類型、宮頸癌國際婦產科聯盟(International Federation of Gynecology and Obstetrics, FIGO)分期等各項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有研究價值。見表1。

表1 兩組一般資料比較
1.2方法:治療前,患者均進行心、肝、腎、肺、凝血更等檢查,均采用廣泛全子宮切除術聯合盆腔淋巴結清掃術治療,研究組采取腹腔鏡,對照組采取常規開腹。①廣泛性子宮切除術:上舉子宮杯,打開膀胱腹膜后反折,分級膀胱與陰道及宮頸間隙,將膀胱下推至宮頸口,提起左側臍韌帶,分離膀胱側間隙與直腸,電凝切斷子宮動脈。沿著左側骶骨韌帶對左側輸尿管游離,將紫紅動脈斷斷向右側方提拉,將輸尿管間間隙和輸尿管隧道鈍性分離,采用超聲刀切開隧道前后葉,使輸尿管完全游離至膀胱入口。將引導直腸間隙分離,切斷左右側側骶骨韌帶,將輸卵管外拉,切斷左右側韌帶,電凝切斷引導旁組織,將子宮被上舉,采用單極電鉤在宮頸口3cm處將陰道壁切斷,去除子宮淋巴標本袋。對陰道殘端消毒并采用紗布手套堵住陰道口,采用可吸收線縫合。②盆腔淋巴結清掃:采用超聲刀沿患者卵巢左側股漏斗韌帶打開側腹膜至闊韌帶、圓韌帶、宮旁,對左側卵巢動靜脈實施結扎,自上而下、自外向內、由淺入深切除閉孔、髂內、髂總、腹股溝深、髂外等淋巴結,同樣的方法切除盆腔、右側附件淋巴結。
1.3觀察指標:①比較兩組術中及術后情況,包括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巴結清掃數目、第一次下床時間、肛門排氣時間、術后排便時間、住院時間;②比較兩組并發癥發生情況,包括膀胱損傷、切口感染、腸梗阻、淋巴結囊腫、PFD;③分析宮頸癌患者術后發生PFD的影響因素。

2.1術中及術后情況:研究組的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第一次下床時間、肛門排氣時間、術后排便時間、住院時間與對照組比較明顯較少,研究組的淋巴結清掃數目與對照組比較較多,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術中及術后情況比較
2.2并發癥發生情況:研究的并發癥發生率為56.25%,與對照組的87.10%比較明顯較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并發癥發生情況比較n(%)

表4 宮頸癌患者術后發生PFD的單因素分析n(%)
2.3宮頸癌患者術后發生PFD的影響因素:63例患者術后發生PFD共38例(60.32%),經單因素分析,年齡、腫瘤直徑、有無絕經、留置尿管時間為宮頸癌患者術后發生PFD的影響因素(P<0.05)。見表4。因變量將發生PFD賦值為1,未發生賦值為0,自變量將年齡≥45歲、腫瘤直徑≥4cm、已絕經、留置尿管時間≥7d均賦值為1,年齡<45歲、腫瘤直徑<4cm、未絕經、留置尿管時間<7d均賦值為2,經多因素二項Logistic分析,年齡≥45歲、腫瘤直徑≥4cm、已絕經、留置尿管時間≥7d為宮頸癌患者術后發生PFD的危險因素(P<0.05)。見表5。

表5 宮頸癌患者術后發生PFD的二項Logistic多因素分析n(%)
宮頸癌是一種發病率僅低于乳腺癌的常見女性惡性腫瘤,患者多數伴有陰道出血、尿頻、尿急、陰道排液等癥狀,對患者的生活質量造成不良影響[5]。與傳統開腹式廣泛全子宮切除術聯合盆腔淋巴結清掃術相比,腹腔鏡下廣泛全子宮切除術聯合盆腔淋巴結清掃術由于手術視野更為清晰,因而具有安全性高、術后機體恢復快、創傷小、出血量少等特點[6]。本文研究中,研究組的手術時間、出血量明顯少于對照組,與上述研究相吻合。本文研究中,研究組的淋巴結清掃個數明顯高于對照組。分析原因在于,腹腔鏡下視野清晰,更容易發現隱匿的淋巴結,減少漏切的風險。腹腔鏡下可以通過調整患者的體位而使視野充分保留,不需要排墊腸管,因而可以減少對腸道的刺激,使患者能夠更早排氣,并快速恢復[7]。本文研究結果顯示,研究組的第一次下床時間、肛門排氣時間、術后排便時間、住院時間明顯少于對照組。結果證明,腹腔鏡下廣泛全子宮切除術聯合盆腔淋巴結清掃術治療宮頸癌可使者的早日康復,減少住院時間,從而減輕患者的心理負擔和經濟負擔。
腹腔鏡下可清晰顯露支配直腸、膀胱、陰道等等盆腔自主神經,從而降低神經副損傷的發生,減少術后并發癥的發生。但宮頸癌手術中需要切斷宮頸韌帶、骶韌帶,可能會損傷盆腔內臟神經、腹下神經膀胱支以及腹下神經,嚴重影響患者的盆底功能,導致PFD的發生率較高[8]。本文研究結果表明,研究組的并發癥發生率(56.25%)明顯低于對照組(87.10%),均以PFD為主,研究組的PFD發生率(56.25%)與對照組(64.52%)沒有明顯差異。PFD以排便困難、便失禁、尿失禁、尿潴留最為常見,對患者的生活造成不便。引發PFD的原因多樣,本文以年齡、BMI、腫瘤直徑、有無絕經、有無便秘、妊娠次數、分娩次數、留置尿管時間、有無術后放療、有無會陰裂傷等常見的可能會引發PFD的因素為研究,分析造成宮頸癌患者術后PFD的危險因素,以期為臨床上減少PFD提供防治措施。
本文研究結果顯示,患者術后發生PFD共38例(60.32%),與其他研究基本相吻合[9]。經單因素分析,年齡、腫瘤直徑、有無絕精、留置尿管時間是造成宮頸癌患者術后發生PFD的影響因素;經多因素二元Logistic分析,年齡≥45歲、腫瘤直徑≥4cm、已絕經、留置尿管時間≥7d是造成宮頸癌患者術后發生PFD的危險因素。主要原因在于,絕經后雌激素水平下降,而盆底組織的張力需要雌激素水平維持,因而已絕經的宮頸癌患者盆底組織較為薄弱,易引發PFD。而留置尿管時間過長可能會出現感染,加重患者的病情,更易發生PFD。因此,在臨床上對于高齡、已絕經、腫瘤直徑過大、留置尿管時間過長的宮頸癌患者需要加強預防和治療,采取有效的防止措施。
綜上所述,腹腔鏡下廣泛全子宮切除術聯合盆腔淋巴結清掃術治療宮頸癌患者效果良好,但術后發生PFD較高,應對年齡、腫瘤直徑偏大,已絕經,留置尿管時間過長的患者采取相應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