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萬里,顧家誠,田 原 Xing Wanli & Gu Jiacheng & Tian Yuan
(北京林業大學,北京 100000)
在我國城鎮居民住宅建設的發展進程中,小戶型住宅已逐步成為最受人們關注的住宅戶型[1]。隨著我國二孩政策全面放開,很多家庭的人口數量發生變化,住戶子女數量的增加對原本有限的居住空間提出了更高要求。家庭的居住需求伴隨著兒童的年齡增長而發生階段性的變化,具備可成長性功能的兒童家具既可以契合住宅空間的實際需要,又可以滿足兒童在不同年齡階段的身心成長需求與年輕父母對家具經濟性、實用性、藝術性的要求。目前,可成長性兒童家具作為小戶型空間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市場需求龐大,但其研究還處于起步階段,因此,對小戶型居住空間中可成長性兒童家具產品進行專業化的研究與設計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目前中國建筑行業對小戶型住宅沒有規范性定義,業內人士通常默認其特征為建筑面積小于50m2內的住宅,但市場一般認知為90m2以內的住宅均可稱為小戶型[2]。以建筑面積90m2的戶型為例,其使用面積約為72m2,因家具在居住空間中的占地面積約為室內總面積的35%-40%,即家具占用面積一般為25.2-28.8m2,除去廚房、廁所后室內可活動空間僅剩30-33m2,這些空間分布零散,可利用率很低。兒童在不同的年齡階段生理結構變化迅速,對家具要求變化較大。0-3歲嬰兒期對家具的需求以安全性為主;3-6歲學前期對于家具的舒適、趣味與美觀提出需求;6-12歲學齡期要求家具具備學習、玩耍、個性、私密等各項功能。小戶型住宅受到空間面積的制約,對家具的使用功能提出更多的要求??沙砷L性兒童家具具備經濟實用、持久耐用、一物多用等多項優點,解決了傳統家具需多件搭配才能滿足兒童成長需要的難題,為家庭提供更多的活動空間,有利于兒童身心健康成長。
“成長”一詞泛指事物的演變過程,兒童家具的成長性設計指的是家具能夠伴隨兒童的成長而變化功能與形態、延長使用周期,滿足兒童在不同年齡階段的身心需求[3]。早在20世紀中葉,部分歐美設計師已開始致力于研究兒童家具的可成長性設計。芬蘭赫爾辛基大學教授Pirkko Stenros作為兒童家具設計專業的創始者之一在兒童家具創建和發展的過程中扮演著重要角色,她基于成本和家具換代規律的綜合研究針對不同年齡階段的兒童設計出統一適應的家具,為可成長性兒童家具的發展打下基石。其后,設計師AhtiTaskinen在充分調研兒童生理、心理特點的基礎上,完成了個人代表作品“生長家具系列”,使家具可以伴隨兒童成長而變化,在最大程度上滿足兒童在不同年齡階段的使用需求??沙砷L性兒童家具理念的提出是一種創新意識變革[4],體現了系統、整體的設計理念,它的發展和生態設計、綠色設計以及產品服務系統設計密不可分,是在這些基礎上進行產品功能和理念的完善和補充[5]。
兒童家具功能可成長性設計要求家具在以標準功能為主導的同時具備可附加、可拓展、可升級等各項功能,使用戶可以直接在原家具上通過簡單的增減零件完成功能拓展、滿足孩子在各個年齡段的使用需求[6]。英國設計師Leonid Davydov作品“Dotdotdot”兒童房儲物架(圖1),不但可以依據孩子的身高來調節高度,同時,在完成儲藏、置物等基礎功能后,還可以根據兒童喜好利用側面的部件懸掛新構件來增加更多的新功能,例如盆栽、試衣鏡等;希臘Cocomat公司設計的“Baby Cot Zoe”兒童家具(圖2),其最初形態是嬰兒床,在孩子逐漸長大后,僅通過將嬰兒床倒置并拆掉部分構件便可以將其轉換為符合青少年生理結構的寫字臺。這樣占用空間面積小且功能豐富的可成長性兒童家具設計大大滿足了小戶型家庭的需要。

■圖1 兒童房儲物架Dotdotdot

■圖2 兒童家具Baby Cot Zoe

■圖3 兒童床The Cosmos Bed
結構可成長性設計主要體現在家具結構可拆解、組合和拓展的特點,通過部分結構、零部件等元素的疊加、刪減,拓展產品的使用年限,大幅提升家具的實用性與經濟性。1999年,挪威最大的家具制造商Stokke公司推出了由Gronlund與Knudsen聯手設計的“Sleepy”兒童家具,其原始形態為搖籃床,通過安裝部分外置結構可擴展為兒童床,延長產品可使用的年限;我國霖貝兒品牌的“愛貝寶寶就餐椅”系列家具可以通過調節座椅腿部和腳踏部位五金件孔位的位置改變座椅高度[7],為不同身高、不同年齡的孩子提供就餐便利。這樣的家具設計理念一方面通過延長使用周期、提升產品經濟實用性,另一方面通過讓兒童參與自己專屬家具的改造、調動兒童的想象力和創造力,對于兒童成長發育具有積極作用。
在以小戶型需求為導向的可成長性兒童家具設計中,將產品進行模塊化設計可以有效提升家具的使用效率,提高設計空間。模塊化設計是在拆分、整合思路下對傳統“聯合式設計”的升級版[8]。模塊化設計法將傳統家具的形態進行解構,設計出具有基礎功能的獨立要素模塊,根據用戶自身需要僅通過對各模塊進行拆分、拼裝就可以組合出多種家具式樣,滿足孩子在不同年齡段的需求。一方面,在使用需求上根據模塊的拼接改變家具的尺寸,可以完成形態上的變化滿足兒童成長發育的需要;另一方面,在視覺需求上根據兒童對于顏色與圖案的喜好可以進行模塊自由搭配組合,通過預設的配色模板引導兒童提升審美能力。模塊化設計使家具在得到了最大化使用率的同時增加了趣味性與互動性,為小戶型家庭拓展生活空間、提供互動契機,讓孩子在拼裝中增強家庭意識、促進身心成長[9]。
系統化設計是把用戶的各類需求統籌兼顧、視為一整套系統,通過分析這套系統與各結構之間的功能,然后根據系統論、系統分析概念與解決方法。在對基于小戶型需求的可成長性兒童家具進行設計前,首先將小戶型用戶對兒童家具各方面的需求看做一個有機的整體,并通過系統分析,對兒童的生理需求與心理需求以及各設計原則之間的復雜要素進行深入研究,以規避因片面觀點而割裂整體設計的延續性;另外將迎合小戶型住宅生活模塊化家具的設計、生產與銷售看作一個整體進行分析,使可成長性、功能性、安全性等設計原則得以展現,并基于兒童的需求對方案進行整合。系統化設計法具有整體性、層次性、動態性與目的性的特點,可以良好解決各種兒童家具設計中的復雜問題[10]。
小戶型居住空間的家具設計最根本目的是在滿足使用功能的前提下節約空間[11]。在居住面積、經濟狀況等諸多條件的限制下,把家用產品與兒童家具進行一體化設計可以良好地滿足家庭各個成員的需求。例如在健身風尚日益風靡的今天,兒童洗衣機與劃船健身器一體化、兒童座椅與跑步機一體化的設計應運而生。馬來西亞的奧佳華(OGAWA)公司在2016年推出“折疊式時尚跑步機奇步派”,將兒童座椅與跑步機進行結合,不僅顛覆了傳統運動空間、時間的限制,更給原本枯燥、單調的室內運動注入了樂趣。低齡兒童求知欲望強烈但動手能力不足,需要在父母的配合下才能完成對于一體化家居的探索與利用,在合作的過程中既可以增強父母與孩子的溝通又能培養兒童團隊合作、發散思維的意識。
益智化設計法是指兒童家具可以引導兒童在安裝、使用、理解的過程中開發智力、增長智慧。兒童在成長過程中熱衷于對新鮮事物進行思考與探索,引導兒童直接或間接的與具備可成長性功能、結構的家具發生互動,從而產生感知與認知上的體驗和回應,促使兒童可以高效接收外界傳遞的益智信息,并逐步訓練注意力、意志力、感知力等能力,最終達到實現兒童成長和益智的效果。在小戶型空間面積有限,無法放置各類益智玩具、互動設施的條件下,建立在“了解兒童心理、生理成長特點以及對益智的需求”和“有效互動方式”基礎上的設計法[12],可以使兒童家具具備開發智力、啟迪思維的功能,促進兒童更好的成長。
家具設計是技術與藝術高度結合的產物,近年來,信息技術、5G技術和物聯網技術的出現極大地推動了設計的進步,使智能化家居的發展到達了空前高度。俄羅斯設計師Natalia Rumyantseva作品“宇宙床”(The Cosmos Bed)(圖3),通過在床體結構上模仿閃爍的星光、釋放黑夜中戶外的微小聲音和氣味,給兒童營造出一種置身戶外的氛圍,增強睡眠質量;根據實際身高能夠調整床墊傾斜率的功能,保障了兒童獲得最適合當前成長階段的睡眠空間。加州大學研究人員開發了智能調節溫度的座椅“Hyperchair”,通過電加熱和電風扇原理升降溫度,可以滿足兒童在一年四季對于座椅溫度的不同需求,既在使用上給用戶創造巨大的便利又給小戶型家庭節省了大量的空間。運用設計轉化復雜的科技成果使之成為美觀實用的家具,是可成長性兒童家具設計的必然發展方向。
兒童家具不僅僅是兒童生活的必需品,還是陪伴兒童成長的親密伙伴??沙砷L性兒童家具設計既要延長兒童家具的使用壽命、節流環保,又要為兒童營造一個多元化的彈性居住空間,同時,應符合兒童的實際發展情況考慮不同年齡階段的成長性功能,滿足家長對兒童智力開發、培養愛好、構建性格的需要。在兒童家具設計實踐中,兩個設計原則相互依存、缺一不可,五種設計方法可相互借鑒、有機結合。設計解決小戶型需求的可成長性兒童家具適應了都市住宅的發展趨勢,在二孩政策的大背景下,研究針對以小戶型需求為導向的可成長性兒童家具,可以為更多兒童創造更為健康舒適的成長環境,促進兒童更好地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