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鳳敏,吳志軍 Xie Fengmin & Wu Zhijun
(湖南科技大學建筑與藝術設計學院,湖南湘潭 411201)
“尊老愛幼,老有所養,老有所終”一直是我國傳統文化中孝文化最重要的一部分。老年人的幸福指數標志著人類社會的文明程度。老年人需求感比較強的日常活動設施和心理、身體護理等設施的建設普通住宅確實很少有可以滿足條件的情況[1]。研究對象主要針對老舊房屋的獨居老人通過預設性理念對舊宅進行修繕設計,將現有舊宅重新規劃成適老性未來式養老空間,從而緩解我國部分獨居老人的養老問題。
通過研究老年人行為習慣、心理需求等來解決老年人居家養老問題。現階段我國人口老齡化最主要的問題就是要解決老年人“家”的問題,如何讓老人住得舒適,是解決養老問題的重要因素。預設性養老住宅即為具有適應隨年齡增加身體機能下降的這種情況而事先預設特殊構造與設備的住宅,這種有針對性的住宅設計,可在國家大規模推動最為節約成本的通用住宅模式之前,作為過渡轉型設計方式,應用于目前中國特有的設計市場[2]。
某種程度上我們可以認為老齡化是一個社會發展進步的必然結果,不過我國的老齡化是一種典型的“未富先老”,即老齡化進程遠超前于現代化進程[3]。老年人養老問題是我國現階段需要妥善解決的重大問題。我國老年人由于貧富差距、地方政策、文化水平差異等導致居住環境條件參差不齊,受傳統文化影響許多老年人不愿意居住在敬老院。目前居家養老成為我國養老模式中主流部分。養老問題的嚴重性和必要性日益浮出水面。貧富分化、健康保障制度不完善等問題致使我國養老問題的解決任務十分艱巨[4]。
隨著我國經濟發展以及住房體制不斷改革和完善,城鎮居民住房發展歷程為:筒子樓→單位集體住房→1980年住宅商品化→早期電梯小區→高檔商品房住宅(小區、洋房、別墅、公寓、經濟適用房、廉租房)等可供經濟狀況不同的用戶選擇。為滿足城市規劃需求從改革開放初期到20世紀90年代的房子部分通過征收、拆遷、重建來滿足現代社會城市規劃發展需求。還有大部分住宅由于使用壽命長、建造時間短,達不到重建的要求,同時存在部分獨居式老人不愿離開自己熟悉的舊宅或買不起新房的情況。而舊房的住宅條件滿足不了適老性住宅的需求,因此這部分舊房需要進行預設性的舊房修繕設計。
2.2.1 私自改建或亂搭亂建
通過從城市老舊房屋調研中得知,20世紀90年代的房屋中,很多1層住戶都有不同程度的加蓋,擴建等。再加上樓間距過于密集,一旦發生火災等險情留下了極大的安全隱患(圖1)。
2.2.2 房屋結構生產工藝落后
在舊房修繕過程中,存在房屋結構不合理,房梁承重能力不夠、木質房梁、無構造柱等問題,需要重新加固房梁。舊房改造要通過對建筑材料的運用改變原舊房缺光照,通風不暢,隔音、隔熱、保溫效果不佳等問題[5]。
2.2.3 電線和線路老化及外露
一般室內家用電線使用壽命在10~20年左右,線路老化帶來的安全隱患是非常大的,電線由于都是由外面一層塑料包皮絕緣,也就意味著當使用年限較長時絕緣體長時間受外界空氣侵蝕絕緣性能降低,出現變硬、發脆甚至脫落等,容易發生短路起火,存在著巨大的安全隱患。并且水電氣多為明線布置(圖2),插座少。燈具多為白熾燈、燈泡等對視覺神經刺激較為強烈,易產生視覺疲勞。
2.2.4 墻體裂縫受潮
建造年限較長的住宅,極易出現房屋結構受損的問題,導致該問題出現的原因較多,例如,當時房屋建造要求不高導致設計指標沒有達到有關要求、施工工藝不嚴謹等。存在上述問題的住宅,在居民入住后,出現房屋開裂、地基下沉或結構不穩定以及不同程度破損等問題的幾率大大提升。同時,室內外墻面投入年限過長,南方氣候多雨季,易受潮而導致發霉、掉墻皮墻粉等問題(圖3)。
2.2.5 地面無防滑
平衡能力較弱的老人及小孩在遇到不夠防滑的地面時極有可能會產生滑倒等危險,普通地磚、瓷磚等在沾水時摩擦力減小導致不防滑。老人在公共場所、衛生間(圖4)、廚房這樣容易沾水的空間時則極易產生滑倒或摔跤。所以在選擇瓷磚方面首選是防滑瓷磚。市面上通體磚是一種不上釉的瓷磚,相較于釉面磚、玻化磚、拋光磚具有良好的防滑功能。
2.2.6 城市舊房5~7層無電梯

■圖1 湘潭市某小區26年房齡的舊房

■圖2 湘潭市岳塘區某居民家

■圖3 湘潭市岳塘區某居民家

■圖4 湘潭市岳塘區某居民家

■圖5 起夜感應燈光圖

■圖6 動靜功能分區圖

■圖7 住戶動線分析圖
隨著時代的發展,電梯已成為現代住宅必不可少的設備,老年人上下樓梯對膝關節的損害非常大,部分的膝關節疾病都是因為平時負重過多,下樓梯時膝關節承受的重量沖擊比上樓梯承受的多很多。而由于歷史問題,老舊住宅小區在當時設計時都有6層樓甚至7層樓高。隨著時代的變遷,社會無障礙城市化設計的推進,已有大部分城市在逐漸實施老舊小區加裝電梯這一舉措。城市老舊房屋加裝電梯需要在建筑的外部增設電梯井,同時需要占用小區公共空間,這一舉措雖然方便了高層住戶,但會引起低層住戶的反對,城市老舊房屋加裝電梯勢必會造成低層樓房房價貶值、噪音、影響采光等問題。
3.1.1 安全性原則
老年人作為社會人群中的特殊群體有著特殊的需求。修繕設計中始終擺在第一位的設計原則“安全性”是滿足老年人最基本、最重要的生活需求。在預設性養老住宅設計中,根據老人起夜動線從臥室到衛生間需設計流線型感應隱藏式燈光(圖5)。衛生間、廚房墻面需要刷防水貼瓷磚,地面則選擇紋理粗糙易清潔的瓷磚。并且在衛生間坐便器、淋浴處需安裝可承重100KG的扶手。還需要考慮未來5~20年老年人身體上的變化預留養老空間人性化設計,室內地面在設計中高度應保持一致,以方便日后有輪椅的需求,更可以減小老人因視力退化絆倒的可能性。在家具設計中邊角采用圓角處理,防止老年人劃傷或碰傷[6]。廚房需安裝燃氣泄漏報警器或火災報警器等。
3.1.2 適用性原則
在老年人預設性城市舊房修繕設計中,空間規劃部分需要考慮未來5~20年老年人身體上的變化預留養老空間人性化設計。家具、空間、功能分區、預留尺寸等不可使用固定值原理,可隨著老年人年齡的變化所產生的生活上需求的不同而靈活轉換。同時還可根據老人生活方式,分析室內活動路線,進行墻面隱藏式扶手設計,在老人身體狀況良好的情況下還可將隱藏式扶手作為展示臺,擱置擺件、照片等以減少帶給老人心理暗示。摒棄裝飾性的設計,室內空間設計需簡潔、明亮、易清潔、空間流暢性強、預留過道為800mm以上,為滿足老人坐輪椅情況出現。
3.1.3 舒適性原則
老年人神經系統敏感睡眠質量較差,可能會因為一點聲響半夜醒來而導致整晚失眠,所以在臥室隔音要求方面,需要在臥室的墻面內鋪設一層隔音棉,以減少因外來環境因素導致的聲音干擾。同時還需遵循老年人個體差異的不同,滿足個體差異所帶來的不同需求。在燈光色溫數值上選擇3300以下,白光5300k以下,減少燈光帶給老人視覺上的刺激,從而產生視覺疲勞。
3.1.4 經濟性原則
基于預設計理念的老年人城市舊房修繕設計中,設計不僅需要滿足老年人身體變化帶來的不同需求及個體差異需求還要滿足經濟性原則。尊重老年人實際家庭經濟狀況,不要盲目提高標準,不過分關注藝術效果或高科技智能家具、電器等,控制設計施工成本,以滿足老年人經濟差異的需求。
3.1.5 交往性原則
隨著社會和科技的發展,現在的中低齡老年人身體狀況良好,而情感與精神需求則比以往更明顯[7]。在中國城市老年人居家養老最大的特點是還有和子女孫輩偶爾同住的情況,同時,親朋好友的到來也會給老年人的養老時光帶來一份溫馨的色彩。在基于預設性理念的設計中還需考慮公共空間的交往性原則。需預留足夠的交往空間及動靜公私空間功能分區(圖6)。
城市舊房修繕設計流程與新房室內設計不同,舊房可能存在安全問題、空間規劃不合理、功能分區不明確等。而最重要的初始問題需解決城市舊房結構不安全、漏水、墻面潮濕等舊房問題。進一步了解老人需求、家庭成員、個性差異、家庭環境、生活習慣、舊房戶型規劃等。滿足老年人這一社會特殊群體進行基于預設性理念城市舊房修繕設計、施工并適時改造原有老物件,是對其情感的一種表達。既可與舊民居外觀審美達到統一,又可迎合老年人的懷舊審美情結和生活習慣[8]。
修繕設計方法主要是以老年人現有需求、預設性需求為主,研究城市老年人家庭生活方式,將現代生活方式與老年人傳統生活方式融合。將人機環境之中“人”和“物”有機融合與搭配,實現人機環境和諧統一。結合實際調研、用戶訪談、文獻研究、現有空間重新規劃、動線分析(圖7)和針對用戶行為生活方式研究方法、舊宅現狀,提出基于預設性理念的老年人城市舊房修繕設計方法。
老年人作為社會的特殊群體比普通人更需要關愛與照顧。老年人生活的幸福指數是一個國家文明進步的外在表現。大部分老年人居住的城市舊房經過時間洗禮早已出現各種不適于居住的問題。基于預設性理念的老年人城市舊房修繕設計主要針對城市老年人養老住宅設計并需要考慮未來5~20年老年人身體上的變化預留養老空間人性化設計,從而緩解城市養老壓力,并且有效達到人機環境的統一與和諧,為城市老年人居家養老提升居住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