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淑賢
[摘 要] 自古以來,我國就是一個農業大國,鄉村是我國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鄉村治理關乎社會主義建設全局。但目前我國鄉村治理仍存在諸多困難與問題,一些歷史遺留問題和新的時代性問題正阻礙著鄉村振興發展。基于此,本文分析我國鄉村治理現狀,探討鄉村治理存在問題的原因,并提出突破鄉村治理桎梏的思路。
[關鍵詞] 鄉村治理;治理職權;村民自治
[中圖分類號] D42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7909(2020)21-17-2
1 我國鄉村治理現狀
1.1 鄉村治理職權不明
一方面,部分地區農村兩委的權責關系定位不清。從制度方面而言,村民委員會與農村黨支部的關系應是黨支部處于領導核心地位,村民委員會在黨支部的領導下依法組織村民自治。而在實際工作中,部分地區往往存在黨支部與村民委員會無法明確分工的問題,合作也不夠充分,出現黨支部片面強調領導地位而村委會片面強調自治權利的情形,導致無法良好完成治理目標。另一方面,部分鄉鎮政府沒有有效發揮促進村委會與區縣政府溝通的橋梁作用。鄉鎮政府在組織結構上位于區縣政府與村委會的中間環節,而部分鄉鎮政府干部工作過度側重于上級政策,忽視了村民自治,沒有做好民情上傳工作,導致鄉村治理效果不佳。
1.2 鄉村自治化程度低
目前,在鄉村治理中,村民參與自治的著眼點通常是自治為自身帶來的經濟利益,并未意識到行使民主權利的重要性,導致鄉村自治中民主流于形式,甚至部分鄉村村民選舉中出現賄選現象。隨著經濟的發展,我國城鎮化進程加快,許多村民離開了農村,前往城市謀生,鮮少與村組織產生交流。村民是鄉村自治的主體,在這一現象下鄉村自治主體流失,導致村民在鄉村自治中參與度低。另外,從組織結構來看,作為村民自治組織的村民委員會與鄉鎮政府并非行政隸屬關系,但是部分鄉村存在鄉鎮政府下達命令、村民委員會服從的情況,導致村民委員會更加趨于行政化傾向,政府控制大于村民自治。部分地區鄉鎮政府對村民自治權進行一定程度的擠占,導致村民委員會在一定程度上成為鄉鎮政府的附屬行政機構,最終導致鄉村自治化程度低。
1.3 鄉村治理隊伍未普遍組建
如今農村年輕人紛紛前往城市求學,學成后大多年輕人選擇留在城市工作,加之農村土地流轉規模擴大,許多青壯年農民前往城市謀生,導致農村人才大量流失,鄉村治理的中堅力量被抽空。不僅如此,隨著他們在城市長期生活和工作,逐漸習慣了城市的生活與文化,對農村的歸屬感逐漸喪失,未來城鄉合作可能性降低。并且鄉村文化在此過程中失去了傳承對象,許多民俗技藝漸漸消失,其原本能創造的經濟價值與能在鄉村振興方面起到的效果隨之消失。雖然許多外來涉農投資企業入駐了農村,但是由于缺失法定權利和渠道,一般他們無法參與鄉村內部的管理事務,該群體參與鄉村治理的程度與效果取決于當地鄉鎮政府與村民委員會的態度,因而存在隨意性與不確定性。
2 鄉村治理桎梏原因分析
2.1 城鄉發展不均衡
一方面,鄉村基礎設施落后。長期以來,鄉村都是在為城市服務,這是由城鄉二元結構影響造成的。城鄉的公共資源配置不均衡,導致鄉村基礎設施落后、公共服務缺失,使得人們在鄉村生活遠比不上城市便利,隨著城市的發展,城鄉間的發展越來越不平衡。另一方面,鄉村價值逐漸迷失。在我國城鎮化進程中出現了一些錯誤觀念,如城鎮化就是城市化、城鎮化就是將農村戶口轉變為城市戶口等,這些錯誤觀念在一定程度上導致了鄉村價值迷失。此外,在城鎮化發展過程中,土地征用情況增多,因此出現了許多一夜暴富的例子,這些情況也在沖擊著村民的價值觀;村民價值觀迷失,導致土地征用過程中出現糾紛,村民對征用補償不滿,導致鄉村秩序被破壞。另外,城鄉發展不均衡導致農村人才流失,農村勞動力紛紛涌向城市。城鄉發展不均衡帶來的諸多影響使鄉村治理困難重重。
2.2 村民自治受到桎梏
一方面,由于合村并組政策的實施,雖然能更好地整合鄉村發展資源,擴大農村土地流轉空間,總體看來減少了鄉村治理成本,但是也使村民委員會的管理幅度被擴大,使管理有效性在一定程度上被降低。此外,村組合并后村民對村委會成員的候選人不熟悉,使得選舉過程中民主權利更加流于形式。在這種情形下,鄉鎮政府對村委會的人事調整有了更大的運作空間,更加劇了村委會的附屬行政化。另一方面,村自治組織財政困難也是出現自治桎梏的原因之一。農業稅取消后,村委會失去了向村民汲取資金的合法渠道,而許多村辦企業也由于經營不善而在市場競爭中被淘汰,一些中西部地區的農村還沒有村辦企業。此外,由于人才流失,村委會往往沒有專業的財務人員,因此財務管理水平不高,財力資源的使用效率不佳。種種原因導致村委會的財力無法負擔治理成本。
2.3 鄉村基層群眾權利未得到保障
一方面,農村大量勞動力進城務工,選舉時這些務工人員的選票由其他人代為處理,但由于他們對村事務交集甚少而不重視行使權利,或是在未經本人許可情況下被他人處理,導致他們的權利受到一定的損害;另一方面,一些鄉鎮政府在村委會選舉中處于某些需要對選舉進行了一定的干預;一些農村家族觀念較濃,對選舉產生了一定的影響;一些村民素質不高,往往出現賄選或是忽略備選人的才能只選擇熟人的現象。這些現象的存在不但使村民的權利得不到保障,而且使鄉村治理成效受到影響。
3 鄉村治理桎梏突破思路
3.1 明確治理職權
治理職權是鄉村治理實現時代性突破的關鍵。受歷年來政府管理與鄉村治理的直接影響,目前部分地區已經出現村民自治能力低下、自治效果較差的困境,而帶有普遍性約束與指導的政府管理手段,雖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鄉村治理效率,但是實際成效與預期有較大差距。基于此,必須重新審視鄉鎮政府的行政管理、村民自治管理與法制道德約束三者的融合,給予鄉村更多的自我分析與自主發展幫助。由政府實行宏觀治理,即根據相關行政法律法規,推行地方政策,為鄉村治理指定方向,并進行普遍性監督。例如,鄉鎮政府貫徹落實國家戰略方針,根據本地區實際情況制定鄉村管理與發展概要,要求各村和社區在一定方向和框架上開展自治管理,做好與村委會之間的聯系,以行政監督和行政指導為主,放手于村民自主管理和自主發展,將政府工作模式盡可能地向服務方向轉變[1]。村委會主要負責本村社內部管理與調節工作,包括對本村社實際情況的調查與分析,實現村內溝通了解村民訴求并討論村內治理與發展方案,向人民政府反映相關情況,通過民委會服務村民并代理村民實現自治。
3.2 創新治理模式
傳統的治理模式,是建立在管理、調配、監督基礎上的。新時期鄉村治理的核心是要擺脫固化守舊的模式,開創多元化、可調控的治理流程。但是,這個轉變的過程需要一定的過度,可以采取緩進式的轉變方式,形成以黨為核心的治理模式,即通過鄉村黨建工作,擴展鄉村黨員隊伍,提高黨員素質,提高黨組織在鄉村治理中的帶頭作用和領導作用,如依靠黨員做好宣傳工作、進行技術革新等,以黨組織為骨骼,引導鄉村治理模式向更科學、更合理的方向發展[2]。同時,要構建專屬于鄉村的治理制度,減少強硬的管理構架,多采用軟性治理措施,如開展鄉村移風易俗活動,結合社會主義新思想和時代新風氣設置新式的鄉約民俗,通過道德共識同化村民價值觀,形成治理新格局。此外,應鼓勵村民建設基層社會組織,如文化社、曲藝社、經濟社等,既對提高村民思想覺悟、豐富村民生活有幫助,又能依靠社會組織實現進一步的鄉村治理。
3.3 優化治理方法
新時期的鄉村治理,要配合鄉村振興戰略完成鄉村的轉型與升級,改變原有的經濟、文化等環境。鄉村治理方法因鄉村環境的實際變化而發生改變。村委會應履行服務者、引導者的義務,始終以發展鄉村、提升鄉村綜合屬性為工作重點。在實施治理過程中,除了要加強與地方政府的溝通之外,還應做到工作務實、以人為本,即突出村民在鄉村治理中的地位,如落實村民參與制度,只要與村民利益相關的事情,應通過村民決議;給予村民更多的話語權和監督權,并且對村民提出的意見和建議予以重視,思考如何解答疑問、解決問題[3]。同時,新時期需要大力發展鄉村經濟,加強農村市場建設與治理,建立健全農村市場經濟體制,這是充分發揮市場在鄉村治理中引導作用的前提條件。具體而言,一是要加大農村市場基礎建設力度,完善農村市場環境,為農民、涉農企業、新型農村合作經濟組織等主體便捷地參與市場活動提供保障;二是要完善農村市場網點布局和市場體系,切實解決農民交易難、交易成本高、融資難等問題;三是要努力形成城鄉市場一體化發展格局,減少鄉村經濟發展短板。
4 結語
我國在鄉村治理中還存在許多問題,如鄉村治理組織職權不明、鄉村自治化程度低、鄉村治理人才匱乏,其原因是多元的。要想提高鄉村治理成效,需要明確治理職權、創新治理模式、優化治理方法、轉變治理觀念。但在實踐過程中可能會出現新的問題,因此我們必須在實踐中不斷探尋真理,尋求解決方法。
參考文獻
[1]袁金輝,喬彥斌.自治到共治:中國鄉村治理改革40年回顧與展望[J].行政論壇,2018(6):19-25.
[2]蔡文成.基層黨組織與鄉村治理現代化:基于鄉村振興戰略的分析[J].理論與改革,2018(3):62-71.
[3]張新文,張國磊.社會主要矛盾轉化、鄉村治理轉型與鄉村振興[J].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8(3):63-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