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祖鵬
[摘 要] 現代化農業發展對新時期我國基層農業技術推廣工作有著更新更高的要求,因此,需要基于農村農業發展實際,充分借力、發力,找準農業技術推廣工作的著力點,深入實踐,為鄉村振興及可持續發展提供強有力的支持。本文主要探究新時期基層農業技術推廣工作創新思路。
[關鍵詞] 農業技術推廣;基層;創新
[中圖分類號] F323.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7909(2020)21-36-2
進入新時期,我國農業正朝著現代化方向不斷發展,農業生產目標不再僅僅局限于自給自足和穩定國內糧食供給安全,更在于產生的經濟效益和對社會整體發展的意義。在科學技術日新月異的今天,農業的發展理應與現代化科學技術深度融合。基層農業技術推廣工作是科技成果轉化為農業生產力的重要環節,因此,應基于基層農業勞動者的需求,以順應時代發展、推動行業進步為根本創新推廣舉措,從而不斷帶動農業健康、高質量發展,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筑牢基石。
1 新時期基層農業技術推廣工作創新背景
1.1 農村農業發展需求推動創新
農業技術推廣工作是農業科技轉化為實際農業生產力的主要環節和直接通道,隨著我國進入社會主義發展的新時期,鄉村振興戰略深入實施,覆蓋至廣大農村基層,農業技術的應用價值越來越凸顯。然而,事實上我國農業科技轉化為農業生產力的比例仍然較低,與農村農業發展領域從業人員對技術的需求極其不匹配。在信息高速傳播的現代社會,農業從業者對科技興農已有非常深刻的認知,他們渴望得到現代化農業技術的支持,渴望從不斷推陳出新的技術應用中走出有特色的農業創新發展道路。這些需求和渴望推動著農業技術推廣工作亟待在覆蓋面精準性、層次深入和應用效率方面有創造性的新變化。
1.2 時代風潮為之創造有利條件
在當今這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脫貧攻堅戰的決勝時期,全國上下一盤棋,鄉村振興是必須做好的大文章。發展好基層農村農業即是奪取兩個勝利的基礎,也是決定能否圓滿收官的“最后一公里”。如今國家的各項扶持政策、經濟渠道的拓展、產業鏈條的補充都在持續向農村農業傾斜,基層農業技術推廣工作所實踐的“授人以漁”,正乘著這股東風有更廣闊的施展空間,其創新、革新也具備了更加天時、地利、人和的條件和時機[1]。
1.3 風險變數需要拓展創新維度
自古以來都有農業靠天吃飯的古話。即使到了現代化農業發展迅速的今天,我們仍然不能否認農業所處發展環境的變數之大、風險之莫測。基層農業對風險的應變防御能力不足直接影響農業生產成果,也極易損傷農民的生產積極性。習近平強調,越是面對風險挑戰,越要穩住農業,越要確保糧食和重要副食品安全。由此可見,農業技術推廣工作的創新需要拓展其維度,在提高農業發展應變防御技術水平方面有所謀劃和作為。
1.4 突發大事件刺激其勢在必行
關于創新,人常說“不破不立”,越是在遇到突發的難以逆轉的大困難或矛盾時,越能激發出創新的魄力,由于形勢所迫,出發點會更為精準,成功率也更高。2020年初,我國出現新冠肺炎疫情,使正常的農業活動無法進行,農業技術推廣工作也無法按部就班地開展。但農時不能誤,農業生產必須穩住,在關鍵時刻,農業技術推廣部門應時而變,創造性地進行調整,引導農業生產經營建立新的秩序,為特殊時期農業發展安全提供保障。可以預見,疫情過后,農業技術推廣的環境、情況還會變,這就需要相關部門隨時做好變革的準備,以創新應對未來的挑戰。
2 新時期基層農業技術推廣工作創新思路
2.1 根據需求整合資源,精益技術的針對性
我國幅員遼闊,不同地區農業生產的基礎條件不同、環境各異,農業技術推廣工作要想出實效,就必須注重應用成果。因此,了解受眾對農業技術的需求十分關鍵,他們對某項技術需求的迫切程度直接決定著技術推廣是否鋪得開。另外,所在區域的實際情況是否符合技術推廣所需條件也十分關鍵。所以,技術推廣工作的創新要從受眾的需求出發,要有統一性與針對性之分。對推廣地區要提前掌握詳盡的資料,摸透實際的條件與環境,深入了解受眾最迫切的技術需求,結合實際整合手中需推廣的技術資源,有針對性地制訂推廣策略,在實施中突出引導與服務理念[2]。可將實際情況相似的受眾群體劃分成一組,以便有針對性地給予具體指導,使技術推廣工作有一個清晰的脈絡和分明的層次,利于更好地與受眾交流,增強受眾使用農業新技術的信心。
2.2 借助主流技術東風,活化技術的推送方式
從以往的農業技術推廣工作經驗來看,現場培訓和實地觀摩考察是最受歡迎的推廣方式。而隨著當今社會計算機網絡技術的盛行,以之為依托出現的信息傳播平臺、市場交易平臺層出不窮,帶來的社會效益非常可觀。在農業領域,網絡化管理、智能化技術、信息的快速流通為農業技術推廣工作的開展進一步帶來良好契機。特別是疫情防控期間,為保證技術指導的及時性、不誤農時,以互聯網技術為基礎,通過“云辦公”系統、自動化農情數據采集系統、各種微信小程序、手機APP的開發與應用,靈活地將農事指南、技術指導、管理方法等推送到廣大農民手中[3]。這些非現場的方式能集現場方式所具備的咨詢交流、示范展示等優點于一體,使技術推廣工作得以有效開展,取得了良好成果。借助主流技術的東風,這些特殊時期應急措施的出現,使基層農業技術推廣工作展現出新的面貌。以后的工作創新也應以之為借鑒,借助社會發展的主流技術,抓機遇、借東風,不斷提高創新能力和品質。
2.3 抓住能力弱項,提高應變防御水平
我國本就有許多地區農業生產條件十分脆弱,遇到大的災難如干旱、洪澇、冰雹等毫無應對之力,而農業市場行情也是瞬息萬變。可見,農業應變防御技能有待提升。農業技術推廣部門也應看到,這一點就是良好的創新點。應在加大對農業生產經營、市場風險預測的研究力度的基礎上,將農業風險的應變防御技術加入推廣清單,納入建立健全農業生產安全風險防范體系和制度的重要內容中。具體實施上,可定期推出新一季的農業生產應變防御技術實施方案,方案必須切合地區實際、簡明、易懂、可操作性強且具有開放性[4]。也就是說在農業生產實踐中,一旦遭遇風險、困難,即可先按照方案指導從業者及時采取措施應對,并緊隨風險的變化情況調整措施。這樣推廣受眾對于未知的風險多了一分應對的底氣,必將推動基層農業技術推廣工作順利開展。
2.4 延伸服務模式,穩扎受眾基礎
農業技術推廣的最終目的是使從業者獲得更好的經濟收益,在新時期更為復雜的市場環境下,當因有了技術而農產品產量和品質有所提升后,要想提高經濟收益,銷量是關鍵。基層農業發展與市場關系密切,農業技術推廣工作的創新離不開服務鏈的延伸,受眾真正得到紅利需要一個過程,而保障多一點、顧慮少一些,受眾才會放心接受、放手去干,這直接關系技術推廣效果。由此可見,在基層農業技術推廣過程中,需要從服務的拓展上尋找創新的出發點,在提供技術支持的同時幫助爭取有利政策,找到銷售渠道、合作市場,完善產業鏈。這樣的技術推廣才是全面的、更適應受眾需求的。例如,山東省等農業大省將農企合作項目與基層農業技術推廣同步推行,農技推廣人員主動轉變角色,變身法律顧問、營銷顧問等,更加注重農技推廣工作的產后服務和農業立體環境的改善,在農業技術良好推廣的帶動下,使農業發展有聲有色,許多農民分享到紅利而實現脫貧[5]。
3 結語
農業技術推廣是一個長期性、持續性的服務型工程。進入農業現代化發展的關鍵階段,做好農業技術推廣工作,需要在方式、方法上不斷創新,應時而變、相時而動,方能推動農業生產力不斷提高,為我國科教興農、農業振興提供強大助力,使農業發展邁上新臺階。
參考文獻
[1]王海峰,陶佩君,陳曦,等.重構組織化農業推廣框架模型的理論探索[J].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7(4):190-198.
[2]陳亮,夏運紅,李雪梅,等.淺析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完善現有農業推廣體系的對策建議[J].安徽農學通報,2018(7):110-111,65.
[3]劉麗艷.探究新時期農業推廣的內涵及其與農業現代化的關系[J].農業開發與裝備,2019,(2):111,143.
[4]王玉磊,吳華,胡明寶.山東武城縣:農田托管讓防疫與春耕兩不誤[N].農民日報,2020-02-25(6).
[5]何靜.農戶需求視角下的基層農業技術推廣方式轉變研究[J].農業與技術,2018(22):1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