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欣欣 蔡晶波
[摘 要] 近年來,隨著互聯網技術的更迭,農業發展愈發依賴技術的支撐,智慧化發展成為當前經濟發展的主要方向,智慧農業逐步代替傳統農業發展方式。智慧農業是智慧經濟形態在農業中的具體體現,其不僅能大大提高農業生產效率,而且使得農業生產更加精準,達到節源增效的目的。基于此,本文主要探索智慧農業發展中存在的問題及有效路徑。
[關鍵詞] 智慧農業;基礎設施;人才
[中圖分類號] F327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7909(2020)21-59-2
1 智慧農業發展背景
我國人口眾多,不同于一些國家地廣人稀的特征,我國可用于耕作的土地資源相對于眾多的人口來說十分有限,傳統模式下的農業生產方式對于農業發展、農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具有一定局限性。因此,利用先進技術促進農業發展水平的提高極其重要。
2017年中央一號文件《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深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快培育農業農村發展新動能的若干意見》中指出,應強化科技創新驅動,引領現代農業加快發展。文件表明,農業供給側結構改革需要深入推進農業農村發展新動能的培育,以科技創新農業發展模式,以智能促進農業現代化發展是當前農業發展的新動向。2019年,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于促進小農戶和現代農業發展有機銜接的意見》以及2019年中央一號文件《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做好“三農”工作的若干意見》等相關文件中均指出了發展“互聯網+農業”的重要意義,強調要實施數字鄉村戰略,加快“互聯網+農業”的創新發展,擴大農業物聯網示范應用范圍,推進重要農產品全產業鏈大數據建設,加強國家數字農業農村系統建設。
在相關政策的支持及相關技術的支撐下,我國農業發展水平大大提升,智慧農業發展已經取得一定進展。但由于智慧農業在我國起步相對較晚,發展并不成熟,在基礎設施、人才、技術等方面仍存在一定欠缺。因此,不斷推動傳統農業向智慧農業轉型升級,實現節本增效,還需進一步加強基礎設施、技術等層面的建設創新。
2 智慧農業發展面臨的困境
2.1 信息化基礎設施不完備
智慧農業的發展依托于互聯網技術的應用,只有通過互聯網技術才能實現農業生產活動的智能化識別、監測、追蹤等。從當前階段來看,除少數農村地區能實現互聯網及相關智能設備的大規模覆蓋以外,大部分農村地區尤其是經濟相對落后的地區均缺乏有效利用互聯網實現農業生產經營方式轉型的條件。據國家統計局相關數據顯示,2019年我國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為16 021元,相比2018年來說雖增長了9.6%,但依然難以滿足智慧農業發展所需要的高額成本。智慧農業發展成本主要包括2個方面,一是實現農業生產智慧作業的農業機械化設備,二是地區的信息化建設,二者缺一不可。對于農民來說,尤其是貧困地區的農戶,難以負擔機械化設備的高額成本,大部分農戶仍以小范圍的家庭生產模式為主,加之網絡覆蓋率低,直接限制了傳統農業向智慧農業的轉型。除機械及網絡覆蓋以外,智慧農業的實現還需一些其他的硬件設施。例如,農業生產用水用電問題,用水用電的便利性及充足性會直接影響智慧農業發展進程[1]。
2.2 農民科學文化素養普遍偏低
智慧農業的發展不僅需要基礎設施的支撐,“三農”問題即農業、農村、農民問題對于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發展農村經濟至關重要。其中,農民是農村建設的主體,也是農業發展的主力軍,在我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進程中,農民素質直接影響農業農村發展。智慧農業發展不僅需要設備的“智慧”。信息化技術的“智慧”,更需要的是農民自身的“智慧”。一方面,受我國發展歷史進程的影響,我國農村的發展相對滯后,城鄉存在一定的貧富差距,加之農民受教育程度相對較低,農民的科學文化素養仍存在一定的欠缺。多數農民仍存在一定的傳統農業小生產模式的思想觀念,囿于傳統的農業生產方式,不愿接受社會新的發展態勢,滿足于自給自足。另外,有相當一部分人因農耕收入不理想而選擇外出務工,致使農業發展所需勞動力流失,這是智慧農業發展所必須要解決的問題之一[2]。另一方面,目前網民數量、智能手機普及率以及網絡覆蓋率均有所提升,但在農村地區,大部分留守農民年齡較高,由于其科學文化素養問題,農民對于先進技術應用、先進設備的推廣使用均存在一定的抵觸心理,難以適應當前社會農業發展的新趨勢、新風向。
2.3 人才缺失
智慧農業的生產方式不同于傳統的農業生產模式。傳統農業生產模式更多的是“靠天吃飯”,自然環境的變化包括氣象變化及自然災害對于農業的發展存在決定性的影響,人力對于農業生產的影響微乎其微。對于智慧農業的發展來說,農業發展更多的是依靠先進技術及先進設備的支撐,因此,技術的發展是智慧農業發展的關鍵所在。從當前智慧農業發展整體情況來說,缺乏專業的相關人才,致使技術對智慧農業的牽引力仍有待提高。當前,具備一定相關專業知識的人才大部分均具有較高學歷,而高學歷人才出于思想觀念或就業觀念的影響,對于城鄉就業存在一定認知差異,導致大部分畢業生選擇在城市發展,很少有人愿意到農村基層從事相關工作。另外,農村經濟發展滯后,發展前景與城市存在一定差距,難以吸引高校畢業生進入農村,導致農業農村發展中相關專業技術人才缺失。
3 智慧農業發展路徑
智慧農業是當前社會農業發展的新形式,是未來農業發展的必然方向,受基礎設施、農民素質、專業技術人才等因素影響,智慧農業發展仍存在一定瓶頸。為提升智慧農業發展動力,促進農業發展轉型升級,可從資金投入、人才引進、政策支撐、農民培育等方面為智慧農業的發展注入活力,以促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實現農業節本增效。
3.1 完善軟硬件設施
互聯網的覆蓋對于智慧農業的發展來講是先決條件,加大互聯網的覆蓋范圍甚至實現互聯網全覆蓋,對于智慧農業的發展至關重要。一方面,相關部門應逐步推進寬帶互聯網絡的覆蓋,同時保障互聯網網絡的穩定性,以高標準完善寬帶網絡的建設。同時,將互聯網技術與農田管理全過程相嵌合,實現從生產到流通全流程的智慧化管理,包括數據庫的建設、數據的采集分析以及方案的實施調度等各方面。在互聯網技術暢通的條件下,可以借助互聯網信息傳播優勢,增加農產品附加值,為農產品提供銷售渠道,打開市場,從而形成良性循環,充分發揮農業互聯網技術在農產品生產流通全過程中的作用,從而實現農民創收,為智慧農業的進一步發展注入經濟動力,以達到農業全流程智慧化發展的最終目的[3]。另一方面,相關機械化設備及水電的應用是智慧農業發展的硬性條件。相關部門應加大資金投入,給予財政支持,也可引入第三方企業投資,減輕政府財政負擔的同時實現農民與第三方企業雙贏。
3.2 提高農民自身的信息素養
農民作為農業生產的主體,在農業生產過程中的作用舉足輕重。信息化時代背景下智慧農業的發展需要農民具備較高的信息化素養、科學文化素養等。首先,提高農民的科學素養,可以通過集體學習的方式,向農民科普相關智慧農業知識,使其對智慧農業有初步了解,解除農民傳統思想禁錮,改變傳統農業小生產模式思維,促使其逐漸接受農業智慧化發展趨勢。其次,培養與智慧農業發展形勢相符合的新型農業人才。在互聯網知識與農業設備的應用上,派遣專業人員進行講解與教授,保證農民對移動設備以及機械設備的有效利用。同時,吸引外出務工人員返鄉助力智慧農業發展。另外,由于大多數農民受教育程度較低,在進行專業知識講授的過程中,應注意講授方式,要創新培訓方式,形成一定的培訓體系,并能根據實際情況進行相應調整,保證農民能夠有效快速接受智慧農業相關知識。最后,為保障智慧農業持久發展,應加強農民對科技應用的培訓,點對點、面對面地進行農業實用技術的相關培訓,對于接受速度較慢的農民應做到手把手、一對一培訓,保證每一位農民切實掌握實用技術。另外,面向生活條件較為困難的農戶可以開展免費的技能培訓。
3.3 培養農業技術人才
不同于傳統農業生產方式,智慧農業更多依賴于技術的應用,技術的先進程度以及創新性能夠為智慧農業的發展提供源源不斷的動力。對于相關技術人才的培養可從以下兩方面入手。一是從教育層面入手進行專業人才的培養,根據信息化發展進程以及智慧農業的特征增設高校相關專業,對于相關專業的人才培養應注重農業生產基地等的實地培訓,注重實踐鍛煉,分類培養,實現分工細化,精準助力農業智慧化發展。二是強化政策支撐,加大在相關人才培養上的資金投入,可以設立專門的人才培養基金,利用政策上的優惠,鼓勵支持相關專業的高校畢業生走進農村,積極參與智慧農業的創新發展,從而為智慧農業的發展注入新的活力。1986年,我國建立了農業技術人員職務聘任制度,這一制度的出臺有效增強了農業相關技術人才的積極性,是農業發展的重要轉折點。隨著人才機制的發展以及農業生產方式的不斷轉變,需不斷改善人才聘任制度以保持其制度活力;要不斷完善農業人才的相關聘任制度,從聘任到監督到懲戒建立一整套完善的體系;改革對人才的評價與激勵機制,實現農業技術人才在相關崗位穩定扎根,避免人才流失。
參考文獻
[1]廖先莉,唐琳.互聯網+背景下我國智慧農業的發展策略[J].農業與技術,2020(7):29-30.
[2]張新紅,劉陽.新一代信息技術驅動下我國智慧農業發展路徑選擇[J].河南農業,2020(6):35-37.
[3]鄭大睿.我國智慧農業發展:現狀、問題與對策[J].農業經濟,2020(1):12-14.
作者簡介:張欣欣(1994—),女,碩士在讀,研究方向:電子政務;蔡晶波(1972—),女,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電子政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