卞素萍
(南京工程學院,江蘇南京211167)
習近平指出:“生態興則文明興,生態衰則文明衰?!鄙鷳B環境問題歸根結底是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問題。鄉村建設是當前我國各地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和深化新農村建設的重要載體,研究鄉村生態化發展理論和實踐對于新型城鎮化背景下我國美麗鄉村建設及城鄉統籌發展具有重要的借鑒意義。
歐美國家鄉村規劃和建設普遍經歷了從單一目標向生態化目標綜合推進的轉變,如人居環境改善、鄉村生態產業發展、基礎設施建設等。將鄉村自然優勢轉變為發展優勢,通過田園綜合體、綠色示范村等建設彰顯鄉村文化、加強公共服務、增強鄉村活力。鄉村規劃要在建設優美適宜的生態居住環境的同時,優先將教育、醫院、公園等納入規劃建設,不斷改善交通設施、通信設施及能源供給設施,不斷完善鄉村互聯網和信息服務平臺建設,煥發經濟發展活力。
各國探索鄉村綠色發展的模式、路徑各不相同,但可持續發展目標是一致的。隨著我國新型城鎮化的推進,鄉村可持續發展面臨挑戰,從可持續發展的角度強調鄉村綠色高效發展,節約資源成本和生態環境保護等已是大勢所趨。建設生態宜居的鄉村要發揮鄉村優勢且探尋適宜的發展路徑,發展綠色產業,把經濟活動限制在自然資源和生態環境能承受的范圍內,融入創新和共享的發展理念,以形成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空間格局、產業結構等,促進鄉村經濟繁榮發展。
綠色城鎮化是經濟社會發展方式的根本性變革,樹立“綠色、低碳”的理念和文化價值觀,建設以低碳、生態為特征的綠色城鎮,利用鄉村的自然條件和環境特征,探索經濟、實用、適宜的發展道路[1]。隨著國外“智慧鄉村”的發展,農業和農村信息技術應用、生態環境保護等方面處于領先地位的美國、英國、德國等鄉村信息化建設、生態環境保護方面經驗豐富。
美國對城鎮歷史保護及自然景觀延續的投入巨大,對鄉村規劃和建設進行長效管理,為鄉村居民提供一系列福利政策[2],積極通過基礎設施建設、自然資源保護等推動鄉村發展。例如,2017年《論農業與農村繁榮》報告中指出,互聯網發展使美國鄉村經濟發展更具競爭力以及獲得更多機遇;鄉村現代化發展縮小了城鄉差距,交通便捷、住房寬敞、環境美觀促進了第三產業發展,通過整合有利資源將農業、文化、市場有效結合,推動生態旅游產業、休閑產業、生態服務產業發展。英國通過發展現代化、數字化、規?;r業來促進鄉村經濟發展,實施現代完備的社會保障制度等推進實現可持續發展目標。威爾士通過改善環境并鼓勵可持續管理土地、自然資源等,促進鄉村經濟增長,鼓勵社區主導地方發展。德國注重農業信息系統建設和基礎設施完善,投入大量資金發展“數字農業”,以提高鄉村綜合競爭力。
生態環境是鄉村的優勢和財富,加強生態保護、土地利用、美麗鄉村建設等有機融合,完善鄉村規劃并將鄉民意愿放在首位,改善鄉村風貌,優化鄉村生態環境,建設充滿生機活力的新型鄉村。完善生態系統保護制度,提升生態系統的穩定性,探索綠色家園建設模式和傳承鄉土文脈。
3.1.1 充分發揮文化資源的潛力。鄉村是農耕文化的承載地,綜合考慮各項要素,關注文化發展對鄉村發展的影響,有利于提升地域文化的發展潛力、保持鄉村發展活力[3]。利用自然生態、社會文化、市場等資源,開發當地有優勢的文化資源環境與鄉村生產、生活相適應的特色項目或產業,優化配置資源[4]。鄉村經濟發展需注重傳統文化繼承與現代生活需求的結合,挖掘傳統文化的特色,弘揚農耕文化、民俗文化等特色文化遺產。
3.1.2 展現鄉土文化特色和滿足文化需求。鄉村發展除傳承優秀的文化傳統外,更要關注優秀的鄉村實踐和發展理念、趨勢、動態,揚長避短、因地制宜,提升鄉民的生活品質[5]。加強鄉村的規劃建設管理,尊重鄉村演變的自然客觀規律,合理規劃村莊,展示鄉村特色風貌,完善公共基礎設施。村莊的規劃建設要以多樣化為美,以滿足村民對現代文化生活的需求為目標,分析鄉村的文化、經濟、環境等要素及其特征,研究其內在聯系,促進鄉村生態文化發展和鄉土風情保護。
3.1.3 傳承傳統文化,彰顯文化生態學的多樣性。注重鄉村歷史文化遺產和傳統文化風貌保護,保存鄉村文化記憶并鼓勵文化多樣性發展。不同的鄉村因其規劃布局、歷史、文化特點等不同,發展重點也各異,但都要尊重村莊原始風貌、生態機理。例如,美國芝加哥北區鄉村側重圍繞生態環境保護形成自身特色,逐步建成布局協調、風貌和諧、功能完善的人居體系(見圖1)。
3.2.1 綜合發展生態產業。鄉村要以生態農業為支撐,以生態經濟為主導,構建綠色高效的經濟目標和產業體系,推進區域聯合發展、復合式建設發展等,以實現產業優化升級和高效發展[6]。此外,充分挖掘和拓展農業功能,合理規劃鄉村經濟產業,完善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積極發展節能環保產業、清潔產業等以及高產優質、高效生態的農業。
3.2.2 發展農業循環經濟和環保產業。充分利用好鄉村資源,通過循環利用農業廢棄物提高農業生產效率;在積極發展生態農業等的同時加大政策、科技、資金支持力度,增強鄉村經濟競爭力;科學利用數字農業整合資源,加強供需對接和資源共享?,F代化農業高質量發展要倡導實施“高效、清潔、可持續”的能源發展模式,開發可再生能源。美國很多州每年都在可再生能源方面投入了一定的資金(見圖2),為解決鄉村生產和生活的能源問題提供了可靠的途徑。
3.2.3 建立良性的農業生態系統。要想從根本上解決生態環境問題,我國鄉村建設要遵循因時制宜的規劃思路,采用綠色、環保的建設模式,在充分體現鄉村地域特色的同時促進服務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經濟發展。注重鄉村生態、旅游、文化共同發展,建設富有特色、宜居、宜業、宜游的美麗鄉村。以南京江寧示范村黃龍峴為例,利用茶文化產業發展生態經濟,向可持續發展方向邁進(見圖3)。
3.3.1 構建鄉村發展與環境保護協同共生的新路徑。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改善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建設綠色鄉村,要加快構筑尊崇自然、綠色發展的生態體系;積極發展生態農業、數字農業、智慧農業等來保護環境,實現經濟發展和生態保護相統一,全面優化鄉村生產、生活和生態空間。推進實施保護鄉村環境的“惠民工程”,多開展環境美化、綠化、凈化工程,切實完善鄉村各項設施。
3.3.2 構建新型鄉村社區環境。不同時期對環境價值的認識和評價不同,按照新價值觀進行環境設計,要深刻把握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自然生態觀,推動鄉村農業高質量、可持續發展和鄉村生態文明建設,構建新型鄉村社區環境[7]。
3.3.3 建設可持續發展的鄉村綠色家園。綠色城鎮化需要嚴格執行生態環境保護制度,規范鄉村生態化建設策略和生態管控措施,加強生態環境的保護和修復;注重農業生產環境的改善和農田生物多樣性保護,運用工程、生物等措施進行綜合開發,實現物質能量良性循環,為環境綜合整治和生態修復奠定基礎。
只有大力推進鄉村產業結構轉型升級,才能實現“村美民富、產業興旺”,這是鄉村發展的重點。對此,需構建綠色發展技術創新體系,探索鄉村綠色產業發展的新動能、新優勢和新路徑,拓展綠色產業發展空間。
鄉村發展要注重保護農業生態環境、完善循環發展機制和規范生態環保制度,將村莊發展與經濟、環境等要素有機結合,形成良好的空間格局、生產生活方式等,建設宜居樂業的美麗鄉村。全面改善鄉村生態環境,實現自然生態系統良性循環,探索環境友好型鄉村生態發展之路。
鄉村發展與鄉民息息相關,鄉村風貌和建筑更新要在滿足鄉民需求的前提下展示鄉村景觀和文化特質,注重文化多樣性的傳承和現有文化遺產的活態化保護。同時,要遵循自身發展規律,傳承地域特色和歷史文化,保留鄉村文化精髓的同時適應時代要求進行現代化改造,提升其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