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受網絡產品的沖擊,學生的課外閱讀時間被大量的手機小程序占用,為了讓學生認識閱讀的重要性,本文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及策略。
【關鍵詞】中學生課外閱讀? 閱讀的重要性? 方法
【中圖分類號】G63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20)28-0010-02
當今社會是互聯網高度發達的時代。隨著電腦、手機等網絡工具的普及,網絡文化越來越流行,游戲、快手、抖音、網絡聊天等等充斥著我們的生活。這些虛虛實實的網絡內容很受我們中小學生這個年齡階段的孩子的“青睞”,由此導致許多的孩子沉迷于網絡,而“無暇顧及”紙質書籍,更別說那些傳統經典了;有一部分家長和學生認為語文是門大課堂,學不學都無所謂,幾乎把所有的時間都花費在了數理化和英語學習上,從而忽視了閱讀;還有各種各樣的藝術輔導等等也占據了中學生的課外時間。所以說課外閱讀對大多數學生來說已經成了一句空話,學生既沒有時間也沒有興趣去閱讀課外書籍。
但是要提高語文成績,閱讀是萬分重要,而且必須是海量閱讀。海量的閱讀是讓語文成績的提升能夠得到突破的最根本最有效的途徑,除此之外,幾乎別無他法。
語文作為工具課,其在學校學科體系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盡人皆知。它的重要地位誰也無法撼動。
要提高語文成績很簡單很奏效的方法就是閱讀,是堅持閱讀,而且是海量閱讀。只要抓住抓好閱讀工作,語文教學就成功了一半。為什么要閱讀,還要海量閱讀?質量互變規律告訴我們,質的變化是由量的變化開始的,只有量的積累達到一定程度才會產生質的飛躍,所以要海量閱讀。是不是說在量的積累階段,我們就沒有質的收獲呢?不是,我們是有收獲的,因為我們有了量的積累,這本身就是一種收獲,只不過這種收獲不明顯而已。再說了,在量變過程當中,會存在著部分質變。例如,通過一段時間閱讀,我們會發現學生寫作水平明顯提高了,閱讀能力明顯增強了,學生有了信心,老師有了盼頭和動力,相得益彰,不亦樂乎?
又言之,何為語文?語就是說話,文就是寫作。因此,語文是一門和我們生活密切相關的基礎學科,是工具課。我們學好語文的目的就是加強和別人的有效交流和溝通,也就是說,一方面你要能把你自己的思想感情和觀點表達給別人,這就是寫作;另一方面你要能讀懂別人的思想感情和觀點,這就是閱讀。所以說語文閱讀是語文教學的重點,特別是在中學語文考試中,閱讀理解和寫作所占的比重越來越大,這就要求我們在語文教學中的閱讀教學越來越重要。一個學生語文成績的好壞,直接和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有關,而要提高這兩方面的能力的最好途徑就是多讀。這也就是我們常說的“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吧。為此,在中學語文教學中我們一定要加強課外閱讀理解能力的培養并把它當作重點來抓。
閱讀既然這么重要,那么閱讀到底在生活中能有什么好處呢?具體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理解:
第一,拓寬知識面。通過閱讀,我們可以拓寬知識面。俗話說,秀才不出門,能知天下事。人的時間和空間活動都是有限的,我們能直接獲得的知識和經驗更是少得可憐,人生中大多數的知識都是通過閱讀間接獲得的。閱讀可以讓我們上知天文,下知地理;閱讀可以讓我們知道上下五千年的中外文明歷史;閱讀可以讓我們知道天下大事;閱讀可以擴大視野,豐富生活,帶給我們精神享受……。
第二,鍛煉閱讀能力。通過閱讀,可以鍛煉我們的理解能力。鐵棒磨成針,功到自然成。讀得越多,閱讀理解能力就越強。從小養成良好閱讀習慣的同學,他相對于別的同學來說,在閱讀的過程中能抓住重點,能分清層次,能明白作者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領會文章的宗旨。反之那些平時不愛讀書的同學,你強迫他們去讀,也是豬八戒吃了個人參果,食而不知其味,坐在那里浪費時間罷了。
第三,提高理解能力。閱讀可以提高學生的理解能力。這就好比旅游,你走過的地方多了,經歷的也就多,自然就學會了賞景,知道哪些景色該駐足,哪些地方應該走馬觀花,哪些地方該攝影留念。同樣,讀的書多了,理解能力也就越來越強,就會明白什么是好文章,什么是作者的寫作意圖,讀完文章才會有所有感悟,這也就是我們讀書所要達到的目的了。
第四,豐富詞匯量,積累寫作素材。閱讀可以豐富學生的詞匯量,積累寫作素材。關于這一點無需多說,我們大家都是有真切感受的。那些讀書多的人,肚子里的墨水當然也就多,寫文章的時候,自然如泉水噴薄,洋洋灑灑,一蹴而就。寫出的文章不但語言生動形象,而且文章富有章法。
既然閱讀如此重要,那么我們該如何去閱讀呢?
第一,選好書。要做好閱讀,首先是選書的問題。對中學生而言,首先要選內容健康,適合中學生來讀的。那些中外童話,中外名著,科幻小說,唐詩宋詞都是中學生閱讀的好書。當然各人也有各人的興趣愛好,可以多讀自己喜歡的感興趣的內容。我們這一代人從小就是讀著瓊瑤、三毛、金庸的書成長起來,所以骨子里還是滲透著那些文學作品傳給我們的思想,追求真情實感,有責任心,有擔當。
第二,門類要適當“雜”一些。讀書的時候,書的內容要“雜”,要豐富一些,最好能做到博覽群書。這就好比我們吃飯的時候不能偏食,偏食了營養就會不全,肉吃得多了就會肥胖一樣,同類的書讀得多了,就會出現性格偏執問題。比如有的人金庸的武俠小說讀得多了,連走路都會打尖腳,這就是走火入魔的表現。
第三,講究讀書的方法。讀書也是有方法的。拿到一本書,首先看一下簡介,看內容適合自己閱讀不,值不值得自己去讀。在讀書的過程中如果遇到好的地方,可以多讀幾遍,遇到不懂的地方,可以向別人請教或者網上查查資料,幫助理解。有的地方可以粗略而過,這樣就不浪費時間了。
第四,精讀與泛讀。精讀和泛讀是讀書的兩種基本方法。在讀書過程中,二者是相輔相成的。精彩的內容,重點的內容,自己喜歡的內容,我們就要精讀,讀懂每一個字,感悟透文章的內涵,不懂的地方就作標記,可以查資料,可以請教別人。精讀就是要讀出文章的靈魂。相反,不重要的、不喜歡的,可以一目十行,略讀一下,能讀出一個大概就可以了。
陶淵明在《五柳先生傳》里曾說:“閑靜少言,不慕榮利。好讀書,不求甚解;每有會意,便欣然忘食。”陶先生會讀書,所以成為了古代的大文豪。
第五,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閱讀很重要,但良好的閱讀習慣卻很難養成,特別是今天的中學生功課多,作業量大,所以要想去閱讀,時間就成了一個很大的問題。這就需要自己合理安排自己的時間,給閱讀留出一定的時間。作為教師,要有全局觀念,布置作業時不能擠占學生的閱讀時間。
從學校層面來說,為了保證學生的閱讀興趣,要積極為學生提供一定量的優秀圖書,創設良好的讀書硬件環境,培養良好的讀書氛圍。如有的學校將一部分圖書拿出圖書室,存放于教學樓樓梯口,簡化借閱手續,方便師生借閱,就像一個露天圖書室,很方便,事實上師生真的在積極閱讀。
有的學校開設了每班每周一節的閱讀課,這種做法值得大力提倡,值得大家仿效,值得推而廣之。當然,為了使這種做法收取更大的實效,在具體操作上還需細化。一節閱讀課上師生干什么,只讓學生閱讀?顯然面對海量閱讀的要求,只用一節課來閱讀,那是杯水車薪。所以,閱讀課教師的主要任務應該是教給學生閱讀方法,向學生推薦優秀的閱讀篇目,為學生閱讀去解惑,而不是在閱讀課上帶領學生閱讀。學生也可以相互推薦閱讀名篇,相互交流閱讀心得,相互介紹閱讀方法,相互交流閱讀學生自己的篇目。
閱讀,也可探索其他方式。有的學校積極嘗試推行讓學生利用多媒體進行網上閱讀的讀書方式。手機對今天的學生來說已經不是什么奢侈品了,幾乎每個學生都擁有一部智能手機。學生使用手機對學生思想、行為及學習成績有著巨大的影響,這種影響有積極作用,也有消極作用,在多數時候,在多數人看來手機的消極影響是主要的,我也這么認為。有主要的一面,就必然存在著次要的一面。主要和次要的地位不是一成不變的,只要創造讓它們實現轉化的條件就可以促使主要和次要地位的變化。由于手機的消極影響作用占主導地位的這種認識長期左右著我們對學生使用手機的態度,所以我們往往對學生使用手機采取“堵”的辦法。事實證明“堵”的辦法是不可取的,也是逆時代潮流而動的行為。我們何不借鑒“導流”之法,充分發揮手機作為多媒體終端的積極作用?有的學校的做法就是比較成功的例子。他們通過建立相關閱讀群,由專人負責向學生定時推送學生自己的一些優秀作文和名家名篇讓學生隨時隨地加以閱讀,這可以很好的彌補農村學校圖書不足、借閱手續繁瑣、費時費力、不方便的缺憾。推送學生自己的作品既可以鼓勵作者,也可以激勵其他學生。學校或者教師可以通過活動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培養學生的閱讀習慣,最大限度把學生觀看手機所用的時間導向閱讀,如果能夠成功做到這一點,我們對學生的管理將會省去不少麻煩,語文成績的提高不再是鏡花水月,而是指日可待。
其實,時間就是擠牛奶,只要我們擠,總是能擠出一些來的。我們還可以把時間比作一桿彈簧秤,使勁去拉它就可以長一點。每天晚上擠出半個小時去讀書是完全可以的,周末可以時間再長一些,貴在堅持。讀哪些書,給自己定個計劃,日積月累,良好的讀書習慣也就養成了,知識不知不覺也就積累下來了。
隨著中學語文教學的改革,中考中作文和閱讀理解題的比例是百分之七十,高考中,作文和閱讀理解能力的試題占到了百分之八十。看到這個數字,是不是覺得閱讀確實很重要呢?所以閱讀理解直接影響到了我們的語文成績。要打好語文這門課的勝仗,閱讀是重中之重。
古人云:“書中自有千鐘粟,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讀書不僅能增長我們的知識,還能讓我們獲得精神方面的享受。
讓我們多讀書,讀好書,努力提高自己的閱讀能力吧!
參考文獻:
[1]何志剛.淺談中學生課外閱讀的重要意義和方法[J].新課程·中學,2013,09.
[2]周莉.課外閱讀對于中學生的意義[J].教師·中, 2012(08).
作者簡介:
郭翠云(1970.12-),女,漢族,甘肅天水人,中教一級教師,本科,研究方向:中學語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