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盛弘


因為新冠疫情,各行各業被迫開始隨著大環境轉變而轉型,其中我特別關注當前設計平臺在這次疫情下的改變。本文主要通過由DovDori教授發明在系統工程學領域中所使用的OPM(Object-ProcessMethodology)分析方法探討典型設計平臺的結構與轉變過程。OPM框架可以拆分成兩個主要部分:物件(object)和過程(process),物件包含實體的物體、信息物件(informationalobject),過程主要包含功能(function),其代表一種轉變物件狀態的特性與能力。
以嚇兩張系統架構圖(SystemDiagram,SD),是借由OPClud軟件來模擬當前典型設計平臺架構,以幫助探討未來設計平臺的多種可能性。從圖1第一層系統架構圖(SD),我們可以先假設典型設計平臺的主要目的(purpose)是推廣好的設計作品,其中需要邀請到專業的評審團、吸引優秀的參賽作品、設計師等等。同時設計平臺也需要硬件的資源,例如:電腦設備、運轉資金、展覽空間。圖2則深入探討設計平臺內部.第二層的系統圖(SD),這里我們粗略地把“推廣好的設計作品”的目的分成五個步驟:建立平臺的設計評價標準、設計作品收件、設計作品篩選、通知獲獎團隊、展示設計作品。從圖1與圖2的系統架構圖(SD)可以發現,典型設計平臺也希望能透過平臺自身去營造正面與創新的設計文化、促進與政府的關系、培養設計社群與打造一個創新的平臺環境。
在OPM框架下分析典型設計平臺與即將正在面臨的轉變,配合一些現有設計平臺與設計競賽的相關例子,例如:世界設計組織(WorldDesignOrganization,WDO)、美國工業設計師協會(IndustrialDesignersSocietyofAmerica,IDSA)、全球迪拜設計師展(GlobalGraduateShow,GGS)、Core77、德國iF設計獎與德國紅點設計獎(RedDotAward)等,我們可以得到以下四個習得:
一、需創建設計平臺新的反饋體系(CraftaNewFeedbackLoop)
典型設計平臺的愿景(vision)與目的(purpose)是創建設計平臺新的反饋體系的關鍵。設計平臺轉變后的定位是什么?如何從“設計平臺授予獎項”的機制,轉換成其他多元的獎勵管道去創建設計平臺新的反饋機制?如何建立一個永續發展的平臺體系與商業模式?
德國紅點設計獎(RedDotAward)因新冠疫情重新思考了線上推廣設計的方式,用一周的時間在社交平臺上與設計師們、參賽者和一般民眾分享優良設計作品。通過線上即時互動的方式來獲得社群的直接反饋,然而當前許多典型設計平臺仍是以單方面的得獎機制為主。面對新冠疫情的挑戰,我們需要重新反思未來設計平臺在新的市場競爭中與參賽者、設計師的反饋關系與對應的價值。
二、需建立衡量設計平臺轉變的指標(CriteriaforTransformation)
每一種設計平臺的形態轉變、組織結構的改變都會伴隨著預先規劃評鑒指標來衡量未來設計平臺的轉型與定位。面對典型設計平臺的轉變,我們如何評判是不是成功與有效的轉型?需要哪些新加入的指標?如何與既有的衡量指標對應結合?新指標對于設計平臺的影響是怎樣的?
德國iF設計獎由于新冠疫情的關系,針對以往設計作品的評鑒方式作出了改變。其設計了更透明的設計評鑒流程、增加了社會影響力指標、為每個參賽設計作品提供一份評鑒報告,以及在商業模式上也做了調整,以往一件設計作品的繳費這次可以用來投稿兩件設計作品。德國iF設計獎改變了參賽作品的評價指標,我們相信這也間接影響到了設計平臺的整體定位、目的與未來針對平臺轉變的標準。
三、需提高用戶與社群對于設計平臺的參與程度(CreateforEngagementLevel)
參與式(participatory)的共創工作方式不只適用于設計項目上,同樣適用于設計平臺的規劃。設計平臺單方面授予設計師或設計公司獎項已經不能滿足現階段的挑戰。參賽者想要從設計獎項中獲得更多的價值,設計平臺評審需要更大的舞臺貢獻他們的設計專業素養,設計作品需要有更大與更具影響力的舞臺展現。這些都使得典型設計平臺規劃者去思考是否還有其他更多元的方式推廣好的設計作品。其中,有效地增加設計平臺與參賽者、評委、工作人員、一般民眾間關鍵的接觸點(keytouchpoint)是第一步。
全球迪拜設計師展(GGS)這次改變了以往設計主題由學生自由投稿的方式。由于新冠疫情影響,其特別開設了呼應此議題的設計比賽征件并提供獎金與學費抵免。評選方式除了傳統的設計評價方式外,第二輪的面試更加強調了設計的可實踐性(feasibility),并且讓獲選的設計作品、投資者和迪拜政府單位及設計平臺有更緊密的合作,借此希望能將好的點子孵化實現,以此發揮真正的正面社會影響力。
四、設計平臺需具備匯集人才與整合資源的能力(CollectiveTalentsandSource)
由于設計平臺的定位被改變,即從單純的“設計作品獲獎”的單一目的轉變成“設計賦予價值”,設計平臺間從彼此的競爭關系演變成合作聯盟的伙伴。畢竟不同的設計平臺具備不同的特長優勢。
Core77是一個數位出版與提供Core77設計獎的平臺。由于新冠疫情,Core77蛻變成為提供一個線上設計教育的平臺。作為畢業生設計作品與業界導師之間的橋梁,其不但分享與傳播了優秀的設計作品,學生也能在此得到業界老師的建議。
世界設計組織(WDO)借由這次新冠疫情,在全球范圍內招募了大約二十名青年設計師,匯集了不同領域的專家學者,以一年時間的項目,集思廣益、群策群力解決新冠疫情所造成的系統性社會問題。
美國工業設計協會(IDSA)也在網站上匯整了一頁與疫情相關的資訊,分享不同設計平臺的資源,期望能通過設計幫助不同的受眾群體各取所需。
在此我們借由系統思維了解了典型設計平臺的架構,并初步探討了在平臺轉變過程中可能所遭遇到的挑戰。面對需求日趨復雜的消費族群、標準提高的使用者與客戶的要求,設計師需要轉型。面對變化多端的競爭與市場需求,設計產業需要有所轉變。然而設計平臺的轉變不應單指是受疫情的影響,疫情只是加速了改變的時間與強度。設計平臺的改變是應時代需求在科技、商業模式、用戶習慣等等復雜原因驅動下的一種必然結果。
中國北京/“設計中國北京”第三度亮相京城
由“設計上海”主創團隊打造的“設計中國北京”宣布將于9月第三度亮相首都北京,9月23至27日在北京全國農業展覽館舉行。“設計中國北京”及“設計上海”展會總監譚卓表示:“我們非常高興迎來第三屆的‘設計中國北京,在2020年這個特殊的時間點上,依然力排困難,與國內外設計品牌、參展商及合作伙伴攜手共進,整裝待發,努力為京城呈獻本年度首個行業矚目的設計展覽。”
本年度“設計中國北京”將依然延續以往對于“可持續設計”的關注和深耕,以“設計之道復興世界”作為全新展會主題,探討“設計如何在全新的后疫情時代重新出發”。如今設計所面臨的挑戰已經遠遠超過了單純地創造一把椅子、一塊地毯、或是一個室內空間的裝飾設計。我們需要重新定義“設計”與“可持續性”之間的聯系,這不僅僅是為了人類自身的健康與福祉,更為了我們賴以生存的地球。優秀的設計將會成為這瞬息萬變的時代力證,并決定各種商業的成敗、大眾的生活習慣以及新工作模式的重塑。此次展會將針對這些話題,采用線上線下云交流.的形式,邀請30多位重量級演講嘉賓現場交流設計理念與趨勢分析,探討新時代的設計方案,同時也對現今設計的社會角色及可持續發展等議題進行深層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