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鴻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從歷史和現實相貫通、國際和國內相關聯、理論和實際相結合的寬廣視角,對一些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進行思考和把握。”遂寧市深入學習領會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以多維度視角謀劃和推進城鄉基層治理,不斷探索行之有效的治理體制、治理體系和治理模式,構建城鄉基層治理“新形態”。
從國家治理戰略看城鄉基層治理,應建立有效的治理體制,注重強化治理能力,使靜態的治理結構轉化為可見的治理效能。著力健全領導機制。市、縣兩級成立以黨委、政府主要領導為雙主任的城鄉基層治理委員會,將委員會辦公室設在組織部門,設立2600萬元城鄉基層治理能力建設專項資金,整合撬動各領域項目資金6000萬元,用于統籌推進基層治理創新實踐。著力簡化機構設置。穩步推進市、縣機構改革和鄉鎮行政區劃調整改革,改革后市級黨政機構由57個調整為47個,全市鄉鎮(街道)調減36個。著力簡化運行機制。探索推進街道管理體制改革和社區減負,將派駐街道工作力量的指揮調度、考核監督等權限下放給街道,清理規范街道、社區掛牌和工作事項,制定街道權責清單和社區事項準入清單,推進減負提能。構建穩固優化的基層治理結構。推進村級建制調整改革、村黨組織書記、村委會主任“一肩挑”改革,全市建制村調減782個,調減率為41.4%;“一肩挑”比例由6%提高到97%;村干部高中以上學歷占比提高8.5%,實現村級規模、發展動能和村干部整體素質、能力水平同步優化。做好改革“后半篇文章”,健全完善村黨組織全面領導的制度機制,修訂村級組織運行規則,引導村民修訂群眾自治章程和村規民約。構建全域覆蓋的基層組織體系。按照“應建盡建”的原則,把黨組織建在每個微觀單元,對暫不具備建立黨組織條件的,通過選派黨建指導員、項目秘書等方式實現黨的工作覆蓋。
從基層工作實踐中看城鄉基層治理,應建立有效的治理體系,注重優化治理載體,使固化的治理思維轉化為可親的治理文化。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一個國家的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是與這個國家的歷史傳承和文化傳統密切相關的。”從實踐來看,構建黨建引領“三治融合”的城鄉基層治理體系,形成一種群眾廣泛接納的治理文化是關鍵。構建“社會共治圈”,激發全民參與的自治活力。推進社區、社會組織、社會工作“三社聯動”,探索建立社區黨組織統籌設計服務項目、支持社會組織承接、引導專業團隊服務、發動群眾性組織參與的聯動機制,有序引導各類社會力量參與城鄉基層治理。充分運用民主協商的方式,召開“市民圓桌會”,建立“有事來協商”平臺,開展民情懇談、村民說事等活動,凝聚社會治理的最大共識。構建“平安共建圈”,建立全民守法的法治良序。持續開展“平安遂寧”建設,大力推進公共安全視頻監控建設聯網應用,以各家各戶的“小平安”成就社會的“大和諧”。健全公共法律服務體系,建成公共法律服務中心6個、工作站86個、工作室1018個,配備城區“1+2+N”警務力量和農村“一村(格)一警(輔)”警務力量,推動鎮級普設法律顧問、公職律師和民警駐村掛職“法治村官”工作,建立村(社區)“兩委”成員集中學法制度,讓法治思維成為一種習慣。構建“文化共享圈”,營造全面尊德的濃厚氛圍。正面引導群眾的價值取向和發展方向,通過建設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建立“紅土先鋒”等宣傳平臺,將紅色精神根植于民。聚焦為社會明德,建設縣、鄉、村三級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站、所),制定《遂寧市新時代鄉風文明建設工作實施意見》,積極培育優良家風、文明鄉風。
從基層群眾角度看城鄉基層治理,應建立有效的治理模式,注重規劃治理路徑,使無形的治理內容轉化為可感的治理效果。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加強和創新社會治理,關鍵在體制創新,核心是人,只有人與人和諧相處,社會才會安定有序。”一個地方城鄉基層治理成效如何,群眾最有發言權。我們要根據不同地方、不同領域的群眾需求,做好基層治理“精細文章”。一體化推進集成治理。堅持“一支隊伍”優服務,推行社區工作者“全崗通”,構建“全科網格”;堅持“一個中心”提效能,推進政務服務事項進駐便民服務大廳“應進必進”,下放行政審批和公共服務事項102項,有效整合服務平臺,優化服務事項;堅持“一網通辦”,推進服務事項網上辦理“應上盡上、全程在線”,打通全市政務服務信息數據,建立網上預審機制,實現企業群眾“最多跑一次”。差異化推進分類治理。城市重點在訴求精準滿足、服務高質量供給、設施優質共享等方面,要重點完善街道、社區、小區三級構架和治理機制,推進服務陣地親民化改造,創新“社區110”服務群眾模式,打造“15分鐘黨組織服務圈”。城鄉接合部以完善治理機制、整治人居環境、補齊服務短板為重點,建立“小區黨組織+社區工作者+物業企業”直接服務小區居民新機制。農村以夯實服務群眾基礎為重點,全面規范建立村級集體經濟組織,創新建立集體經濟項目庫、人才庫,公開招標引進投資者、職業經理人等,強化集體與群眾的利益聯結機制。精細化推進“小微”治理。在商品房小區,及時建立黨組織,指導成立業主委員會或居民議事會,提升物業管理服務水平。在老舊小區,制訂3年全域改造計劃,加強軟硬件設施建設,通過引進物業管理公司或成立自管委,引導居民自我服務、自我管理。在農民集中安置區、農村聚居點,試點建立自管委8個、黨小組63個,探索物業化管理模式,推動黨建引領與有效自治融合互促。(作者系中共遂寧市委常委、組織部部長)(責編/劉艷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