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志彬
摘要:財務危機是由企業長期財務經營矛盾日積月累形成的,是一個漸進的、發展的過程,一般情況下具有可預見性。企業需要建立科學的風險預警機制,防范財務危機。本文基于數據挖掘上市公司出現財務危機前的預警信息,探討相應的應對策略,旨在對我國上市公司提供有關財務危機預警方面的參考。
關鍵詞:數據挖掘;上市公司;財務危機
隨著全球經濟的不斷發展,市場競爭愈演愈烈,企業陷入財務危機的案例屢見不鮮。本文分析了2019年因財務危機出現債務違約的上市公司相關經營信息,并指出危機發生前的預警信息,以便企業能夠提前根據預警信息作出正確的經營決策,從而避免陷入財務危機。
上市公司財務危機的表現
1.負債結構不合理
2019年以來,多家上市公司出現了債務違約。出現上述情況的上市公司多數具有資產負債率高、負債結構不合理的情況,存在短債長投、過度依賴短期融資的情形。例如,凱迪生態、秋林集團、天翔環境、東方金鈺等公司在2018年末資產負債率均超過了85%,且短期負債比較高,導致短期償債能力較差。上述上市公司多因短期債務融資便利度高、相對成本較低等原因導致負債結構不夠合理,往往在行業出現下行趨勢時,無力償還到期債務,致使資金流斷裂,引發財務危機。因此,合理籌劃負債結構對上市公司應對財務危機具有積極的意義。
2.對外投資過于激進
很多上市公司為了實現利益最大化或快速擴張而采取了激進的對外投資策略。然而在投資的過程中,一些上市公司未能充分評估投資風險,也沒有遠期籌劃后續投入資金,因此出現未能達到預期投資效益、資金無法正常周轉的情形。從2019年出現債務違約的案例來看,激進的投資企業更容易出現財務危機。例如,輔仁藥業因前期建設項目資本投入較大,不得不終止2018年募集配套資金的定向增發融資渠道,加之未能及時補足營運資金,導致資金周轉困難,部分債務出現逾期;貴人鳥在2014年上市后開啟了并購之路,分散了發展主業的精力,造成原有品牌地位及市場占有率下降,同時由于并購標的業績大多不及預期,對經營及現金流造成了一定壓力,2019年公司債務集中到期,面臨財務危機。
3.經營性現金流不佳
上市公司的產品如果不能夠隨客戶需求的轉變而發生變化,必然會產生大量積壓產品,甚至無法及時收回應收款,從而迫使經營性現金流不斷萎縮,影響企業資金周轉的速度和效率,產生財務危機。東方金玨2018年末存貨周轉天數高達1066天、應收款周轉天數44天,天廣中茂存貨周轉天數971天、應收款周轉天數278天,均較2017年末周轉天數有較大的上升且遠高于同行業水平,因而上述兩家公司2018年經營性現金流出現了較大的負數,2019年債務到期后因無力償還出現債務違約。
4.主營業務收入和凈利潤嚴重下滑
上市公司長期穩定的發展依賴于穩定的主營業務,一旦主營業務出現嚴重下滑,必然會導致巨額虧損,從而陷入危機。例如,天廣中茂計劃轉型園林綠化及食用菌領域,但因融資渠道受限,影響了項目施工進度,導致主營業務收入和凈利潤在2018年出現了大幅下滑,經營性現金流入的不佳導致其在2019年無法按時償還相關債務;東方鋯業受下游需求減少的影響,2018年營業收入和凈利潤均較2017年出現了較大幅度的下滑,在2019年無法按時償還相關債務。
5.內部控制薄弱
部分民營上市公司內部控制較為薄弱,存在實際控制人身兼數職并在上市公司具有較強的話語權,從而出現利用職務之便侵害上市公司利益的情況。大股東或實際控制人違規挪用上市公司資金或違規對外擔保、關聯交易等侵害上市公司利益的情況時有發生。例如,康得新公司存貸雙高,存在大股東違規占用上市公司資金的嫌疑,也暴露了公司管理混亂、治理成本較高的問題;天寶食品實際控制人在未履行審批決策程序及公司印章使用流程的情況下,違規對外擔保6114萬元,而被擔保人未依照合同履行還款義務,導致上市公司承擔連帶清償責任。內部控制的缺陷和不完善極易引發財務危機。
上市公司財務危機的防范和預警機制的構建
1.優化資本結構
企業的資本結構能夠反映各種資本的構成與比重關系,包括企業負債與權益的占比、構成情況等。為更好地分散融資風險,企業應結合實際拓寬融資渠道。比如,通過增加長期融資金額,在贏得較長還款期限的同時有效緩解短期還款壓力;在資產負債率較高的時候,可以考慮發行股票,降低資產負債率,優化資本結構,削弱償債風險。
2.加強對外投資管理
對外投資一般具有風險大、不確定性高的特點,上市公司應加強對外投資管理。首先,建立完善的對外投資制度。根據公司資產質量、資源情況和經營管理水平等擬定符合實際的對外投資制度,避免過于激進,最大限度地防止投資風險的發生,有效控制企業財務風險。其次,完善內部控制流程。企業投資流程涉及多個環節:初步制訂投資方案、反復論證方案的科學性和可行性、敲定最終投資方案、制訂投資活動規劃、執行活動計劃、投資項目到期處理活動等。第三,加強投資后的管理控制。投資之后,風險依然存在,必須跟蹤分析有關投資的數據和信息,構建一套完備高效的評價體系,向決策層及時反饋,以便適當調整投資策略。
3.加強應收款項和存貨管理
企業應完善應收款項管理制度,嚴格考核應收款的回款率,盡快收回應收賬款,將這些款項變為企業的現金流。另外,企業也應盡快完善客戶信用管理制度,加強長期應收賬款的梳理工作。
針對企業存貨周轉率較低的問題,可以與大客戶建立相應的優惠政策,拓寬銷售渠道,開發新的銷售市場和新客戶;此外,還應全面提升企業的技術研發和創新能力,最大限度滿足廣大客戶對產品質量提出的要求,同時要加強對原材料的儲備管理,減少資金占用。
4.完善企業內部控制
內部控制對企業的生產經營活動、未來戰略發展目標的實現起著極為重要的作用。企業應高度重視內部控制管理,從上到下重塑內控意識,提升內控水平。另外,企業應完善治理體系,明確董事會、監事會和經理層在各方面的職責權限,形成科學有效的職責分工體系和制衡機制,加強對實際控制人或控股股東的監督,切實保護中小股東的利益。
5.健全財務危機預警機制
財務風險隱藏于企業的各項經營活動中,樹立財務危機防范意識能夠有效提升危機預警工作效率,規避潛在風險的發生。因此,有必要將財務危機預警內容融入企業文化建設中,讓廣大員工從思想上引起重視,進而落實到行動上。
企業應根據行業標準、區域發展情況和企業實際建立更加靈敏和有效的財務危機預警體系,包括定量指標和定性指標,從而能準確、及時地對公司可能發生的風險做出預警。
財務危機預警也是企業風險管理中的重要組成部分,而專門的財務危機預警崗位和科學完善的管理制度是保障其正常運行的基本前提。因此,企業應建立職能明確、流程規范、專業性強的財務危機管理機制,從組織層面保障危機預警工作的順利實施。
結束語
綜上所述,隨著數據時代的到來,基于數據挖掘技術對財務危機預警信息建立相關防范和預警機制,將在很大程度上提升財務危機預警的準確率,從而幫助上市公司規避財務危機的發生。
參考文獻(注:文中未注明文獻引用位置):
[1]徐紅梅.大數據時代下企業財務風險預警研究[J].中國商論,2018(31).
[2]林夢嫻.互聯網企業財務風險預警研究與對策分析[J].時代經貿,201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