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謙 申林靈
修回日期:2020-01-28
基金項目: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青年項目“‘以文化人重要思想的理論蘊涵和戰略指向研究” (19CKS026)
作者簡介:劉謙(1972—),女,北京人,博士,中國人民大學社會學理論與方法研究中心副研究員,中國人民大學社會與人口學院社會學系副教授,博士研究生導師,主要從事文化人類學、醫學人類學研究,Email:liu_Qian@ruc.edu.cn;申林靈(1994—),女,湖北恩施人,中國人民大學社會與人口學院社會學系博士研究生,主要從事文化人類學、醫學人類學研究。
摘要:促進全民健康,決勝全面小康。習近平總書記關于人民健康的重要論述,充分彰顯了以人民為中心的時代要求,蘊含著以推動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為戰略目標,以維護社會公平正義為價值追求,以社會資源共建共享為方法路徑,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為條件保證的豐富內涵。在新時代,習近平總書記關于人民健康的重要論述對于加快實施健康中國戰略、推動構建中國健康工作體系特別是指導此次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防控展現出重要的實踐價值。
關鍵詞:習近平;人民健康;以人民為中心;新時代中國健康工作體系
中圖分類號:D61;R1971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85831(2020)04021609
2019年12月,一場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嚴重威脅人民群眾的生命健康安全。疫情以武漢為中心,迅速向全國蔓延。在此嚴峻形勢之下,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做好疫情防控工作,直接關系人民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直接關系經濟社會大局穩定,也事關我國對外開放”[1]。自疫情擴散以來,全國上下始終緊密團結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周圍,黨員干部、醫療工作者火速響應,紛紛奔赴抗疫一線,“國有戰,召必回,戰必勝”。一批批支援醫療隊從各地趕往武漢,一方有難,八方支援。在習近平總書記“堅持全國一盤棋”的抗疫方針指導下,全國上下團結一心,為保衛人民健康,維護國家安康不懈奮斗。在這場抗疫斗爭中,習近平總書記始終把人民群眾健康安全放在首要位置,充分彰顯了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和為人民謀幸福的初心使命。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人民健康工作,對人民健康作出了系列重要論述。這些重要論述蘊含著豐富科學的理論內涵,并在指導實際工作和應對突發危機中展現出重要的實踐價值。習近平總書記關于人民健康的重要論述,始終將人民健康放在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為我國實現共享發展、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提供了重要的思想保障,在健康中國大戰略的引導下也必將在確保人民健康的偉大斗爭中奪取全面勝利。
一、習近平關于人民健康的重要論述彰顯了“以人民為中心”的時代要求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人民健康是民族昌盛和國家富強的重要標志”[2]。衡量國家和民族發展狀況的重要標準在于人民,以人民為中心依然是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根本立場和重要方向。而聚焦人民關鍵要看人民的健康水平。馬克思曾指出,“保護健康,保持一切價值的源泉即勞動能力本身”[3]。中國共產黨自成立以來始終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堅持以人為本,始終把人民群眾的健康安全問題擺在首位。我國的衛生健康建設工作始于建國初期的反細菌戰運動,即“愛國衛生運動”,此后,在中國共產黨的堅強領導下,我國的衛生健康制度得以建立和完善,衛生健康工作取得了巨大的成效,人民健康水平得到顯著提升。新中國成立70年來,我國人口總數快速增長,從1949年的5.42億增長到14.34億,同時死亡率大幅下降,人口平均預期壽命從52.05歲延長至76.34歲 [4-5]。人民健康也面臨著新的挑戰,人口老齡化及癌癥、老年癡呆等疾病高發的多重壓力及其帶來的一系列社會問題,制約著人民健康水平的提高。健康服務供給總體不足與需求不斷增長之間的矛盾依然突出。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2]。隨著人們生活方式的不斷變化,人民對健康有了更高的追求,這對黨和政府從國家戰略層面統籌協調人民健康與經濟發展的關系提出了新要求。
面對新挑戰新要求,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加快實施健康中國戰略,真正讓改革發展成果更多地惠及全體人民。健康是幸福生活的前提,建立健全完善的衛生健康體系是全國各族人民的共同期盼,也是中國共產黨一直以來高度重視和關注的問題。新中國成立70年來,在黨的領導下,我國醫療衛生制度、醫療保障制度、醫療衛生服務體系等體制機制逐步建立和完善。全面小康意味著人民生活水平和質量普遍提高,人民健康得到有效保障。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始終堅守為人民謀幸福的初心和使命,加快實施健康中國戰略,謀劃和建設健康中國,為切實提高人民健康水平提供制度保障。
2016年,《“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落地,綱要從總體戰略、具體實施路徑等方面對推動人民健康水平穩步上升給出了詳細的指導意見,同時從平均預期壽命、人口死亡率、個人衛生支出占比、健康產業規模等方面制定了具體的健康中國量化指標。健康問題關乎個人、家庭、社會的發展,對于個人而言,健康是促進人全面發展的必然要求,是個人投身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實現人生價值的前提條件;對于家庭而言,家庭不僅作為一個社會治理的基本單位,同時在精神上也是國家的基本社會秩序,健康是家庭幸福的源泉,家庭幸福,國家安康;對于社會而言,健康是推動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基礎,是經濟社會發展的基礎條件,也是國家富強、民族振興的重要標志。新時代要站在保障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人民主體力量的高度,堅持以習近平總書記關于人民健康的重要論述為指導,著力解決制約人民健康水平的突出問題,關注和做好人民健康工作。
二、習近平關于人民健康的重要論述體現了系統性內在邏輯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始終把廣大人民群眾健康安全擺在首要位置”[6]。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從黨和國家事業全局出發,提出了一系列健康領域的政策制度和長期發展規劃,蘊含著以推動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為戰略目標,以維護社會公平正義為價值追求,以社會資源共建共享為方法路徑,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為條件保證的系統邏輯。
(一)以推動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為戰略目標
2020年是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的收官之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黨和國家向人民、向歷史作出的莊嚴承諾,是全國人民的共同期盼。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在保持經濟增長的同時,更重要的是落實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想群眾之所想、急群眾之所急、解群眾之所困,在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上持續取得新進展”[7]。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指在解決溫飽問題的基礎上,從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生態、民生等各方面滿足城鄉發展需要,解決人民群眾最關心的問題。健康問題不僅關系個人、家庭的幸福,也關系到整個民族的發展。人民健康問題直接關系到我國實現全面小康的進程,人民健康水平是衡量小康的重要指標,全民健康是實現全面小康的前提和基礎。為此,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沒有全民健康,就沒有全面小康”[8]。
健康關乎人民群眾的幸福。增進人民福祉、促進人的全面發展是我國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彰顯人民群眾的主體地位,切實讓改革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體人民,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根本目標,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深刻內涵。習近平總書記關于人民健康的重要論述從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戰略目標出發,考量人民健康工作,集中體現了全面小康與全民健康共同推進、相輔相成的系統思維。
(二)以維護社會公平正義為價值追求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不斷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不斷促進社會公平正義”[2]。維護社會公平正義是共享發展理念的必然要求,是實現共同富裕的內在需要。在醫療衛生領域,公平地享有公共醫療衛生服務是人民群眾美好生活的基本需求,是社會公平正義的具體體現。人民群眾的健康需要醫療衛生服務體系保障,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醫療衛生服務體系建設,著眼于解決醫療衛生領域的現實問題,努力實現公平性、公益性的價值追求。國家統計局2018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公開數據顯示,截至2018年末,全國共有醫療衛生機構100.4萬個,其中醫院3.2萬個,在醫院中有公立醫院1.2萬個,民營醫院2.0萬個,民營醫院在數量上遠超公立醫院,然而從床位數、接診人次、入院人數及醫院醫師擔負工作量來說,公立醫院仍舊占據主要位置[9]。而公立醫院自身在制度與文化層面也存在一些問題。首先,作為衛生事業提供者的醫院,盡管強調要堅持公立醫院的公益性,但處于市場經濟環境下的醫院并不天然具備公益性,而且大健康概念下的很多醫療服務的費用并未完全納入公費醫療體系中,比如安寧療護及心理輔導等人文關懷類的費用都未能被納入公費醫療體系中;其次,中國現階段基本醫療保障體系分為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及新型農村合作醫療保險三種類型,三大醫療保險體系各自對應不同的目標人群,隨著我國城鎮化、工業化的進一步發展,三大醫療保險體系的問題逐步呈現,如異地醫保支付存在障礙、參保關系轉移接續難等,一定程度上影響了醫療保險體系整體運轉效率。面對發展中出現的這些現實問題,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全面建立中國特色基本醫療衛生制度、醫療保障制度和優質高效的醫療衛生服務體系,健全現代醫院管理制度”[2]。以改革促發展是推進黨和國家事業的重要手段,通過機制改革完善和推動解決資源分配、醫療保險等方面存在的區域之間、城鄉之間的差異問題。追求醫療公平與公益背后蘊涵著對以人為本,人人享有生命健康權利的堅持。醫療資源公平分配,真正實現“病有所醫”,將健康中國戰略落到實處,是中國共產黨不懈的價值追求。現階段正是黨和國家奪取脫貧攻堅戰役勝利的收官年,努力追求醫療的公益性、公平性,防止人民群眾因病返貧,對于打贏脫貧攻堅戰役,實現全面小康具有重要意義。習近平總書記關于人民健康的重要論述著眼于解決醫療衛生領域存在的現實問題,提升全民特別是貧困地區的醫療衛生水平,體現了維護社會公平正義的價值追求。
(三)以堅持社會資源共建共享為方法路徑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國家建設是全體人民共同的事業,國家發展過程也是全體人民共享成果的過程”[10]。提升人民健康水平,既需要全民共同建設進而增加社會資源和服務,也要實現全民共同享有社會資源和服務。共建共享是做好人民健康工作的方法途徑。一方面,共建是共享的前提。健康是人民群眾的第一追求,是廣大人民對美好生活向往的共同需要。為了滿足這一需要,離不開全體人民的共同奮斗,實現社會資源的極大豐富。中國共產黨自成立初期就始終與人民站在一起,黨要發揮好領導核心作用,做好發展生產和人民健康工作的規劃部署。在“健康中國”戰略的實施過程中,政府要扮演好引導者、守護者的角色。同時,健康事業關乎每一個人、每一個家庭的幸福,全體人民積極、主動共同參與健康生活,共同建設健康中國,人人享有健康服務。另一方面,共享是共建的內在要求。既要能把蛋糕做大,也要能把蛋糕分好,全體人民應公平地享受權利、保障等健康服務。目前,我國醫療衛生資源分布呈現出較大地區性差異及城鄉差異。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推動醫療衛生工作重心下移、醫療衛生資源下沉,推動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8]。分配醫療資源,建立透明、公開的信息共享渠道,建立落實健康“守門人”制度,通過地區聯動、上下聯動真正做到人民可參與、能共享、公平公正全覆蓋,保證人民群眾最終達到全民健康。習近平總書記關于人民健康的重要論述深刻把握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指明了共建與共享相銜接,做好人民健康工作的根本路徑。
(四)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為條件保證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在推進健康中國建設的過程中,我們要堅持中國特色衛生與健康發展道路”[11]。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進程是在馬克思主義指導下,黨領導人民堅持從實際出發,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理論發展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進步的相互促進中,并逐步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發展過程。社會主義制度和資本主義制度具有本質的不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最大的優勢在于中國共產黨的領導,黨領導人民集中力量辦大事是做好人民健康工作的條件保障。我們黨始終與人民站在一起,人民立場是黨的根本立場。結合黨的正確領導和廣大人民群眾的主體力量,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得以充分發揮,為推進黨和國家事業發展、解決現實矛盾和問題提供條件保證。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要“在幼有所育、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不斷取得新進展”[2],這一系列發展,即一切為了人民的執政宣言和鄭重承諾得到了全社會的支持與贊譽。做好人民健康工作,離不開黨把方向、謀大局、定政策的領導核心作用。黨要統籌好人民健康與其他民生工作的關系,與其他領域工作的關系,調動激發相互支持、協同發展的積極性與能動性,發揮好總攬全局、協調各方的關鍵作用。要通過人民雙手去創造、去實現。全體人民要在黨的統一領導下,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凝聚起打牢健康水平提升的物質基礎的磅礴力量。習近平總書記關于人民健康的重要論述,高度重視黨和人民力量發揮的這一制度優越性,為做好人民健康工作提供了條件保證。
三、習近平關于人民健康的重要論述構建了新時代中國健康工作體系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從提升全民健康水平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戰略高度出發,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以改革促發展,全力打造全民健康道路,在實踐過程中始終堅持人民群眾共建共享的路徑,助推新時代中國健康工作體系的建設。
(一)強調以人民為中心,以健康為根本,把人民健康放在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們黨從成立起就把保障人民健康同爭取民族獨立、人民解放的事業緊緊聯系在一起……推進健康中國建設,是我們黨對人民的鄭重承諾”[11]。人民是歷史的創造者,是決定黨和國家前途命運的根本力量。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進一步強調了要堅持人民主體地位,人民健康與他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息息相關,黨和國家始終與人民站在一起,緊緊依靠人民,人民健康關乎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實現,健康是中華民族屹立世界民族之林的堅強力量。而要最大化發揮人民主體力量離不開黨和政府的組織協調。黨和政府要充分發揮其引導作用,積極引導普及健康生活方式,貫徹落實新發展理念,強調個人健康責任,提高全民健康意識和素養,推廣全民健身。體育對于提高人民健康水平具有重要作用,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發展體育運動,增強人民體質,是我國體育工作的根本方針和任務。全民健身是全體人民增強體魄、健康生活的基礎和保障”[12]。黨和政府要引導群眾逐漸形成自主自律的健康生活方式。同時黨和政府要切實做好監管與保障工作,優化健康服務、完善健康保障,加強食品藥品安全監管體制建設,保障人民群眾“舌尖上的安全”;建立健全全民醫療保障體系,深化醫療體制改革,切實減輕人民群眾看病的經濟負擔,改善就醫環境,真正做到病有所醫,全民醫保。在黨和政府領導下充分發揮人民群眾的主體作用,人民是國家建設的主體,我們黨始終堅持一切為了群眾,一切依靠群眾的群眾路線,緊緊依靠人民群眾,就一定可以奪取人民健康工作的全面勝利。
(二)強調以改革創新為動力,構建現代醫療衛生服務體系,健全全民醫保制度
健康中國上升為國家發展戰略之后,黨和國家不斷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將健康中國理念具體化、制度化,堅定意志,攻堅克難。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提出要堅持和完善統籌城鄉的民生保障制度,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顯然,完善覆蓋全民的社會保障體系,為提高人民健康水平提供了制度保障。
第一,以改革創新為動力,加大科研攻關力度。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堅定不移貫徹預防為主方針,堅持防治結合、聯防聯控、群防群控,努力為人民群眾提供全生命周期的衛生與健康服務”[11]。發揮科技支撐作用,提高全社會科學防治水平,從疾病的預防和治療兩個層面采取措施,強化覆蓋全民的公共衛生服務,加大慢性病和重大傳染病防控力度,普及健康生活,完善健康保障。
第二,建立健康“守門人”制度,引導醫療衛生工作重心下移、資源下沉,建立健全家庭醫生簽約服務制度,堅持居民自愿、堅持基層首診、堅持政策引導、堅持創新機制的原則,合理分配就醫資源,切實解決看病難問題。
第三,加強各類醫保制度整合銜接,改進醫保管理服務體系,實現保障能力長期可持續。推進基本醫療衛生制度建設,有針對性地推動分級診療制度、現代醫院管理制度、全民醫保制度、藥品供應保障制度、綜合監管制度等基本醫療衛生制度建設。建立健全全民醫保制度,增強醫保的公平性,提高醫保基金的抗風險能力,提升醫保管理服務水平,促進醫保全面可持續發展。
(三)強調共建共享,堅持“全民健康,全面小康”的戰略主題
在健康中國戰略實施過程中,要始終堅持在黨的領導下,積極動員全社會參與,推動社會共建共享。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沒有全民健康,就沒有全面小康”[8]。《“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明確提出,“全民健康是建設健康中國的根本目的”[13]。所謂全民健康,不僅要確保人民身體健康,更是包括健康環境、健康經濟、健康社會在內的大健康,健康是每一個人成長和實現幸福生活的重要基礎。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理念是行動的先導,一定的發展實踐都是由一定的發展理念來引領的。發展理念是否對頭,從根本上決定著發展成效乃至成敗”[14]。可見,“全民健康”需要每一個人參與。一般而言,共建是共享的基礎和前提,人人共享需要人人共建,否則,共享就無從談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只有緊緊依靠人民共同建設,才能不斷從理想走向現實。一方面要調動全體人民共同建設“健康中國”的積極性、主動性,另一方面要充分尊重我國廣大人民的首創精神。實現共建不能忘記共享的初心,人民群眾既是經濟發展成就的貢獻者,也是經濟發展成果的享有者。實現全民健康是共建共享最終的價值體現。
四、習近平關于人民健康的重要論述指明了科學實踐路徑
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衛生與健康大會上指出,“要堅持正確的衛生與健康工作方針,以基層為重點,以改革創新為動力,預防為主,中西醫并重,將健康融入所有政策,人民共建共享”[11]。健康事業要落到實處,實現全覆蓋,普及健康生活,完善健康保障,必須在健康中國戰略的指導下,協調醫療體制改革,著力解決現階段人民群眾密切關注的關鍵問題,始終堅持群眾路線,依靠人民群眾的力量建設新時代健康中國的完整體系。
(一)推行“大衛生、大健康”理念
在習近平總書記關于人民健康的重要論述指導下,《“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確立了以促進健康為中心的大健康觀和大衛生觀,提出將這一理念融入公共政策制定實施的全過程,統籌應對廣泛的健康影響因素,全方位、全生命周期維護人民群眾健康[13]。
第一,堅持綠色發展,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良好的生態環境是人類生存與健康的基礎。要按照綠色發展理念,實行最嚴格的生態環境保護制度,建立健全環境與健康監測、調查、風險評估制度,重點抓好空氣、土壤、水污染的防治,加快推進國土綠化,切實解決影響人民群眾健康的突出環境問題”[11]。推行大健康理念,在保障人民群眾身心健康的基礎上,著力推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綠色發展。就其要義來講,是要解決好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問題,構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生態文明。
第二,實現健康策略與社會治理的有機結合。現階段,人民群眾對健康的需求日趨多元化,“大健康、大衛生”新理念的提出深刻揭示了健康發展的內在規律。將健康策略與社會治理有機結合,可以更好地回應當前人民從追求“生存”到追求“生態”的轉變,對于思考人與人、人與生態、人與社會的關系,制定公共政策等具有重要意義和獨特優勢。
第三,關注人民多元健康需求。“大健康”追求的不僅是身體健康,還包含精神、心理、社會、環境和道德方面等與人民身心健康掛鉤的多個維度。“大衛生”正是在這一基礎上,滿足人民在大健康中產生的不同需要,建立衛生體制,提供健康服務,提升人民的健康水平。
(二)著力解決重點領域的突出問題
重點領域的突出問題是制約人民健康水平的癥結所在,也彰顯了人民生活水平提升的巨大發展空間。這些突出問題集中體現在人民健康需求多樣化、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危機應對以及人民精神健康的關注和維護。
第一,回應健康需求多樣化,針對性地滿足不同群體的健康需求。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孕、嬰死亡率大大下降,人民壽命大幅提高,健康水平得到顯著提升。隨著工業化和城鎮化的發展,不同群體的健康需求相應發生改變,生活品質、生命尊嚴取代原有的生存而成為人們新的追求。
人口老齡化是我國社會發展的重大趨勢,老年人的健康需求是需要關注的關鍵問題。據2019年《聯合國統計年鑒》數據顯示,2019年年中我國人口達14.34億,穩居世界第一,約占世界總人口的18.6%;就年齡構成而言,2017年,我國65歲及以上人口占比為10.6%,而截止到2018年末我國65周歲及以上人口數接近1.7億,占總人口的11.9%[5]。縱向來看,我國老年人口占比逐年增加,數據顯示,到2040年,我國老齡人口比例將超過30%[15];盡管我國居民平均預期壽命逐年增加,2015年已實現人均預期壽命為76.34歲,其中男性73.64歲,女性79.43歲[16]。同時,在世界范圍內橫向比較來看,我國老齡人口比例也遠高于8.7%的世界平均值。日趨顯著的老齡化趨勢必然伴隨著一系列社會問題。人口老齡化趨勢和慢性病的流行給中國現行醫療衛生服務體系和保健制度帶來了巨大沖擊。伴隨著老齡化而來的是老年人口巨大的醫療服務需求,根據最近兩次人口普查的數據,家庭內部的代際結構和規模都在縮小,家庭小型化和少子化給中國仍以家庭養老為主的養老模式帶來了嚴峻的挑戰。對此,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堅持醫養結合,逐步建立長期護理制度,為老年人提供治療期住院、康復期護理、穩定期生活照料、安寧療護一體化的健康養老服務,使老年人更健康快樂”[17]。
第二,應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公共衛生是維護人民健康的重要防線,突發性公共衛生事件對于公眾健康、社會穩定都會產生嚴重損害,突發性公共衛生事件主要包括突然發生、造成或可能造成社會公眾健康嚴重損害的重大傳染病疫情(如鼠疫、肺炭疽、非典型肺炎、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等),以及群體性不明原因疾病及其他嚴重影響公眾健康的事件等。
2019年12月在武漢出現的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正趕上春節巨大的人員流動,逐漸演變成影響全國的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習近平總書記在加強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會議上指出,“這次疫情是對我國治理體系和能力的一次大考,我們一定要總結經驗、吸取教訓。要針對這次疫情應對中暴露出來的短板和不足,健全國家應急管理體系,提高處理急難險重任務能力”[1]。有效處理和應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必須要完善重大疫情防控體制機制,健全國家公共衛生應急管理體系。既要提高預防和早期控制疫情的能力,又要做好面對疫情的機制、人員、物資等各方面準備。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第十二次會議上強調,要改革完善疾病預防控制體系、重大疫情防控救治體系、應急醫療救助機制、應急物資保障體系等體制機制,切實提高應對突發重大公共衛生事件的能力和水平[18]。
第三,注重維護民眾心理健康。心理健康問題是影響經濟社會發展的重大衛生健康問題和社會問題。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加大心理健康問題基礎性研究,做好心理健康知識和心理疾病科普工作,規范發展心理治療、心理咨詢等心理健康服務”[11]。當前,我國正處于經濟社會快速轉型期,人們生活節奏加快,競爭壓力加劇,個體心理行為及其引發的社會問題日益凸顯,從而引起社會各界廣泛關注。
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爆發后,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加強心理干預和疏導,有針對性做好人文關懷”[1]。心理健康是健康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實現國家長治久安的一項源頭性、基礎性工作,是維護和促進人民身心健康的重要內容。要從深化“健康中國”建設的戰略高度和全局加強心理健康服務工作,加大心理健康問題基礎性研究,做好心理健康知識和疾病的科普工作,構建良好社會心理服務體系,提高人民的健康水平。
(三)依靠人民力量健全新時代中國健康工作體系
面對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的嚴峻形勢,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廣大人民群眾眾志成城、團結奮戰,打響了疫情防控的人民戰爭,打響了疫情防控的總體戰,全國形成了全面動員、全面部署、全面加強疫情防控工作的局面”[1]。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是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中堅力量,也是健全新時代中國健康工作體系的依靠力量。新時代中國健康工作體系既由人民享有,也要靠人民實現。廣大人民群眾要牢固樹立健康觀念,掌握身心健康的常識,同時自覺擔負起維護健康的主體責任。黨和政府要做好新時代中國健康工作體系的頂層設計,把“人民健康”融入國家的未來發展規劃中,并作為綜合國力重要的考量指標;在經濟上融入健康理念,有效促進社會健康有序的發展,推進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統一。同時要教育引導廣大人民群眾實現由健康觀念向健康行動的轉化,遵循黨和國家制定的健康中國戰略方針政策,在日常生活中踐行健康理念和健康要求,在共享共建中不斷提升健康水平,切實體現和彰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凝聚起穩步推進新時代中國健康工作體系的強大力量。參考文獻:
[1]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務委員會召開會議 研究加強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工作[N].人民日報,2020-02-04(01).
[2]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N].人民日報,2017-10-28(01).
[3]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八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229.
[4]國家統計局.中國統計年鑒——1981[M].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1981.
[5]國家統計局.中國統計年鑒——2019[M].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2019.
[6]習近平對埃博拉出血熱疫情防控總結表彰作出重要指示強調 始終把廣大人民群眾健康安全擺在首要位置 切實做好傳染病防控和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對工作[N].人民日報,2015-11-26(01).
[7]習近平主持召開中央財經領導小組第十四次會議強調 從解決好人民群眾普遍關心的突出問題入手 推進全面小康社會建設[N].人民日報,2016-12-22(01).
[8]習近平在江蘇調研時強調 主動把握和積極適應經濟發展新常態 推動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邁上新臺階[N].人民日報,2014-12-15(01).
[9]國家統計局.2018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R].2018.
[10]習近平.在慶祝“五一”國際勞動節暨表彰全國勞動模范和先進工作者大會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5-04-29(02).
[11]習近平在全國衛生與健康大會上強調 把人民健康放在優先發展戰略地位 努力全方位全周期保障人民健康[N].人民日報,2016-08-21(01).
[12]習近平會見全國體育先進單位和先進個人代表等時強調 發展體育運動增強人民體質 促進群眾體育和競技體育全面發展[N].人民日報,2013-09-01(01).
[13]中共中央 國務院印發《“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N].人民日報,2016-10-26(01).
[14]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讀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127.
[15]智研咨詢集團. 2016—2020年中國養老行業深度調研分析及未來發展趨勢報告[R].2016.
[16]國家統計局.中國統計年鑒——2018[M].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2018.
[17]習近平:把健康“守門人”制度建立起來[EB/OL].(2018-02-07)[2019-12-08]. http://cpc.people.com.cn/xuexi/n1/2018/0207/c385476-29809777.html.
[18]習近平主持召開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第十二次會議強調 完善重大疫情防控體制機制 健全國家公共衛生應急管理體系[N].人民日報,2020-02-15(01).
The theoretical connotation and practical value of Xi Jinpings
important elaboration on the peoples health
LIU Qian, SHEN Linling
(School of Sociology and Population Studies, Renmin University of China, Beijing 100872, P. R. China)
Abstract:
To promote the health of the whole people, and to win the final success of building an allround welloff society. Xi Jinpings important elaboration on the peoples health fully demonstrates the peoplecentered times demand, and contains the rich connotation of taking building an allround welloff society as the strategic goal, maintaining social fairness and justice as the value pursuit, social resources coconstruction and sharing as the path, and ensuring the superiority of the socialist syste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as the conditions. In the new era, the important elaboration on the peoples health is of great practical value for accelerating the implementation of Healthy China Strategy, promoting the construction of Chinas health work system, and especially guiding th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of COVID-19.
Key words: ?Xi Jinping; the peoples health; peoplecentered; Chinas health work system in the new era
(責任編輯彭建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