聶斌 魯懷強
摘要:本文簡單分析高寒陰濕地區的特點,并概述高寒陰濕地區的含義;探析高寒陰濕地區地膜馬鈴薯栽培技術,主要包括馬鈴薯種植品種選擇,整地施肥,播種,破膜放苗,田間管理,病蟲害防治,收獲。為高寒陰濕地區馬鈴薯高產優質栽培貢獻微薄之力。
關鍵詞:高寒陰濕地區;馬鈴薯;地膜栽培技術
中圖分類號:S532文獻標識碼:ADOI:10.19754/j.nyyjs.20200815026
收稿日期:2020-06-18
作者簡介:聶斌(1973-),男,農藝師。研究方向:農業技術示范;通訊作者魯懷強(1973-),男,大專,農藝師。研究方向:農業技術示范推廣及農產品加工。
長期以來,馬鈴薯都是我國主要種植作物,其產量高,用處廣泛。隨著我國社會主義經濟的高速發展,我國的科學技術也在不斷改善和創新,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馬鈴薯栽培技術日新月異、顯著提高。但高寒陰濕地區的馬鈴薯栽培仍存在一些問題,阻礙馬鈴薯高產、優產。只有提高馬鈴薯栽培技術,才能夠提高馬鈴薯的產量與質量。鑒于此,本文以高寒陰濕地區地膜馬鈴薯栽培技術為主題進行淺要分析,并進行探究。
1高寒陰濕地區特點
所謂高寒陰濕地區,就是指高緯度、高海拔、低溫度的地區,如青藏高原、內蒙古高原、云貴高原、黑龍江北部、黃土高原等。一般情況下,高寒陰濕地區的農作物產量較低,因為這些地區農作物的生長時間比較短,氣溫也比較低,農作物栽培與管理不夠精細化,比較粗放。然而,高寒陰濕地區具有較大的太陽輻射量、充足的日照、干燥的氣候、較大的日夜溫差,對植物生長有一定推動作用,有利于農作物良好成長。
高寒陰濕地區最大的特點就是寒、濕,冬季長且愈加寒冷,春季風多且干旱。因此,高寒陰濕地區的農作物普遍在夏秋季生長,且必須具備抗寒性。
2高寒陰濕地區地膜馬鈴薯栽培技術
2.1選擇良好的種植品種
高寒陰濕地區地膜覆蓋馬鈴薯選種有一定要求,應該選用良種,主要選擇抗病、豐產、早熟、芽眼淺、單薯重較高、結薯集中的品種,如“大西洋”、“渭薯2號”等。要科學、正確處理種薯。攤開種薯晾曬1~2d。在切薯的時候準備2把刀,并且用酒精、高錳酸鉀將刀消毒,如在此過程中切到病薯,應該馬上進行二次消毒,避免病菌感染。此外,還應該保證每塊薯種都有2~3個芽眼。種薯切成后,應使用草木灰拌種,以保障薯塊足夠清潔,避免病害傳播。
2.2馬鈴薯的整地施肥工作
選擇種植地塊,在實際種植馬鈴薯的時候,應該選擇具有以下特點的沙壤土:深厚的土層、平坦的地勢、肥沃的土壤、疏松的土質;對土壤進行深耕,深度達到15~20cm,深耕能夠促使土壤更加疏松,并且提高土壤的透氣性與蓄水保肥能力,對促進馬鈴薯根系發育有益。安排茬口,馬鈴薯忌重茬,通常需和茄科類作物實行3a以上輪作,最好選用豆科類作物或者麥類作物作為前茬,或者以輪歇休閑地為上茬。整地施肥,在春季進行淺耕的時候,應該隨耕隨耙耱,做到土細、上實下虛以及地平。由于地膜覆膜之后進行追肥十分不便利,除了可以進行馬鈴薯根外追肥之外,不能繼續進行施肥。鑒于此,在對馬鈴薯地膜覆膜栽培的時候,應該一次性把所需肥料全部施入。一般情況下,馬鈴薯在生長發育的過程中,對鉀、磷、氮的需求量都比較高,應及時將這些營養元素施入。
2.3做好馬鈴薯的播種工作
高寒陰濕地區馬鈴薯地膜覆蓋栽培的核心環節就是播種工作。科學、合理的栽種技術對馬鈴薯高產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做好栽種深度的控制工作,天氣較干旱的時候,最好選擇深播;降雨較多的時候,則最好選擇淺播,更有利于馬鈴薯的健康成長,能夠降低馬鈴薯病變概率,還能夠有效預防馬鈴薯出現青皮的現象。此外,還應做好馬鈴薯栽培密度的控制工作,馬鈴薯栽培過密不利于作物個體的發育,而栽培過疏則會降低馬鈴薯產量。
2.4破膜放苗工作
馬鈴薯地膜栽培田間管理工作的核心環節就是及時放苗。應及時按照播種的株距提前將地膜撕開,有效降低地膜內的溫度,避免出現高溫燒苗的情況,以保障馬鈴薯地膜栽培能夠苗齊與苗全。
2.5馬鈴薯的田間管理工作
科學的田間管理是保障馬鈴薯良好生長的必要前提和必然基礎,馬鈴薯田間管理工作內容多種多樣,主要包括除草、蟲害預防、防旱以及施肥等。馬鈴薯生長過程中,雜草在一定程度上會阻礙馬鈴薯正常良好生長,應該做好除草工作,確保馬鈴薯能夠健康生長。馬鈴薯本身具有抗旱特點,但充足的水分能夠保障馬鈴薯高產,因此在進行馬鈴薯田間管理工作的過程中,一定要注意是否出現干旱情況。馬鈴薯施肥比較重要,施肥不能過多,需要控制在合適范圍內,在完成施肥后及時灌水,避免出現馬鈴薯苗被燒壞的情況。此外,要想獲取馬鈴薯高產,當馬鈴薯莖葉出現徒長的時候,應該及時噴灑膨大素、多效唑,可以增加10%左右的產量。
2.6馬鈴薯的病蟲害防治
馬鈴薯病害較多,有環腐病、黑脛病、晚疫病、病毒病等。選種時要仔細選取無病薯,作物生長期間要勤于觀察,一旦發現病株,要及時拔除,減輕病害。黑脛病防治技術:選用合適的抗病品種,應用小整薯播種,并選擇酒精或者高錳酸鉀將切刀進行消毒;還可以采用草木灰拌種、挖除病株等措施,都能夠有效預防或者減輕馬鈴薯黑脛病危害。晚疫病防治技術:選用合適的抗病品種,做好種薯處理工作,在切塊的時候,對切刀進行嚴格消毒;發現病株,立即拔除,并在此基礎上用50%代森錳鋅可濕性粉劑1000倍液體防治,也可用25%瑞毒霉可濕性粉劑800倍液進行防治,通常間隔7~10d噴1次,連續噴2~3次。環腐病防治技術:馬鈴薯環腐病主要通過帶病種薯傳播,可采取嚴格措施進行刀具消毒,或使用50mg·kg-1硫酸銅浸泡種薯10min后播種;田間病株及時拔除,并選用低毒農藥進行防治;建立無病留種田,盡可能采用整薯播種,有條件的最好與選育新品種結合起來,利用雜交實生苗,繁育無病種薯。蟲害防治技術:危害馬鈴薯葉面的主要有七星瓢蟲,危害地下塊莖的主要有蠐螬;葉面噴霧敵敵畏或敵百蟲防治七星瓢蟲;用80%敵百蟲可濕性粉劑500g,加水溶化后和炒熟的菜籽餅或麥麩25kg拌勻作毒餌,投放于土壤當中防治蠐螬。
2.7做好收獲工作
馬鈴薯莖葉中下部分的葉片呈枯黃狀態,表皮老化,薯塊脫落的時候,可以進行馬鈴薯收獲工作。做好收獲工作才能夠保障馬鈴薯高產,過早收獲會導致馬鈴薯還未完全成熟,產量降低;過遲收獲會導致馬鈴薯成熟過度,色澤變老,可能出現腐爛現象,不利于馬鈴薯高產優產。另外,選擇天氣晴朗的時候收獲馬鈴薯,以保障土壤不潮濕。
3結束語
綜上所述,在當前社會背景下,我國作物栽培技術不斷創新,高寒陰濕地區農作物種植與栽培技術越來越成熟,其中馬鈴薯栽培越來越常見,產量不斷提高。在高寒陰濕地區的馬鈴薯生產中科學應用地膜栽培技術,能夠保障馬鈴薯高品質、高產、適應性廣、適播期長、耐瘠薄等優點。
參考文獻
[1] 郎蕊芳.高寒陰濕地區馬鈴薯地膜高產栽培技術[J].農技服務,2016,33(10):46,44.
[2]劉惠斌.高寒陰濕地區地膜馬鈴薯栽培技術[J].農業科技與信息,2010(07):14.
[3]李永清,鄧玉芳,馬進華,等.高寒陰濕地區蠶豆復合種植栽培技術[J].作物雜志,2006(01):46-47.
[4]王廷杰,趙跟虎,郭天順,等.天水市馬鈴薯加工專用品種大西洋覆膜高產栽培技術[J].中國馬鈴薯,2006,20(05):306-307.
[5]孫梅菊,強國才.臨潭縣部分地膜馬鈴薯減產原因分析及改進措施[J].甘肅農業科技,2001(01):14-15.
(責任編輯賈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