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歡歡 吳曉華



摘要:我國城市正面臨土地資源緊張、綠地增量指標不足的情況,已進入存量更新時代。豐富的林下閑置地是可利用的存量綠地,本文旨在探索山地公園林下閑置地更新途徑的方法和思路。結合相關國內外文獻對閑置土地含義、山地公園、林下閑置地概念進行研究,從山地空間類型、視覺變化、林相特點3個角度分析了山地公園利用的可行性及現實意義,由此提出因地制宜、空間功能多元、林相結構豐富和持續性維護管理4種更新策略。并結合臨平杜鵑園項目實踐,探討這種更新方式的現實意義,對未來山地公園林下閑置地更新建設具有一定的指導和借鑒意義。
關鍵詞:山地公園;林下閑置土地;更新策略;杜鵑園
中圖分類號:S688文獻標識碼:ADOI:10.19754/j.nyyjs.20200815048
收稿日期:2020-06-30
作者簡介:周歡歡(1993-),女,碩士在讀。研究方向:園林規劃設計;通訊作者吳曉華(1978-),女,副教授,碩士生導師。研究方向:園林規劃設計、園林的可持續發展、西方現代景觀設計思想。
引言
當前中國正處于建設生態節約型社會時期,如何更新優化城市的存量綠地并最大化提升閑置土地利用率、提升城市綠地系統服務功能,改善城市用地結構、優化自然生態環境和合理利用城市綠色資源,已成為我國亟待解決的重要課題。依照國土資源部對閑置土地的完整定義:所謂閑置土地是指國有土地使用者按照法律程序得到土地使用權限后,未依法得到原批準用地的人民政府的批準和許可,未在原定的時間內開發的城市建設用地。但國內一些專家學者普遍認為閑置土地有狹義和廣義2個層次的內涵。狹義上,所謂閑置土地是指國有土地使用者獲得城市建設用地的土地使用權后,合同限定時間內沒有開發利用的空閑土地[1]。廣義上,閑置土地是指在較長一段時間內處于荒蕪、空閑或未得到充分利用的土地[2,3]。林下閑置地面積較大,其作為森林在城市內延伸,能夠在心理和生理方面滿足居民對自然空間游憩的需求,是值得深入利用的綠地資源[4]。
山地公園擁有豐富的野生植被,存在較多未被利用的林下閑置地,這些空間原本作為林地,未在其中設置任何活動設施,但隨著人們對公園休閑游覽需求的增加,這類用地視地形地貌情況逐漸被開發利用,因此也被稱為林下閑置地。本文針對我國土地資源緊缺、可開發利用綠地面積少等問題,探討了山地公園林下閑置地利用新思路,為我國城市更新建言獻策。
1林下閑置地
1.1林下閑置地概念
林下閑置地是從閑置地引申出的概念,土地使用者未得到許可而使林下大片土地處于荒廢、擱置的狀態,從而無法發揮綠地的應有價值。國內外學者對閑置土地利用進行了大量研究,提出將閑置土地應用于臨時景觀設計,使原本廢棄閑置的場地充滿活力[5]。并把社區中的閑置地更新為社區花園,為居民提供休息場所,能在保護生物多樣性方面發揮巨大價值[6]。
1.2林下閑置地利用方式與利用價值
林下閑置地是對城市中綠地資源的嚴重浪費,積極轉變林區利用方式,大力推進林下經濟的發展,能夠有效提高林農收入、緩解城市用地日益緊張等問題。各地通過林下套種、林下養殖、林下旅游等方式充分利用了林下空間,有效轉變了林地以往的用地觀念,不僅為林農增產增收拓寬了渠道,也實現了林下空間發展的多樣化,進而保護了林地生態環境。本文著重探討山地公園林下旅游這一更新方式,大量查閱國內外文獻發現,對于山地公園林下閑置地更新方式的研究較少,較多研究是對山林樹木的單一林相面貌進行改造,并且這些研究僅僅是針對某一個森林公園[7-9],所提出的方法并非具有普適性,也未引用林下閑置地概念。本文從山地空間類型、視覺變化、林相特點等角度分析了山地公園林下閑置地利用的可行性及現實意義。
2對山地公園林下閑置地進行利用的可行性及現實意義山地公園是指用地范圍內基地地形為山地或其它具備明顯山地地形特征的公園綠地,具有地形變化高差大、整體空間立體化、生物資源多樣、林下土地資源豐富等特點,是公園綠地設計中特殊的一類[10]。山地公園地形的多樣性增加了景觀因素的復雜性,作為林下旅游的載體,提高城市閑置土地的利用轉化,其優點體現在以下3個方面。
2.1空間多變性
山地公園中基于不同的山位而形成豐富的山地自然空間形態,大致分為7種自然空間形態:山頂、山腰、山崖、山脊、山麓、山谷、盆地[11]。根據山體位置或坡度的變化而形成開敞或封閉的空間,山地林下空間的利用和營造大多是在其原有地形地貌的基礎上,由于山體地形的立體特征,使得山地公園中空間的布局呈現出豎向分布,同時各個位置具有相對的獨立性。基于山體的立體分層性,在豎向上根據山體位置營造景觀形成豐富多變的自然空間層次,增加山地公園的觀賞特色,豐富游人參觀體驗,這解決了部分林下閑置土地問題,也增加了城市公共休閑空間。
2.2視覺豐富性
根據山地公園中山體的三維立體特征以及山地自然空間類型多變,在對其林下空間利用時能夠形成較多向外的展示面并且提供更多可供觀賞的角度。根據山體的7種自然空間形態,當游客身處山中時,依據其所處的位置可以獲得多種方向角度變化的景觀視線、面積不同的景觀視域。在山中所處位置的變化使同一個景點呈現出不同的游覽體驗,因此山地公園中所形成的觀景視線和景觀畫面都是極其豐富的。豐富的視覺景觀會隨著游客的行走處于動態變化中,隨著游人位置的變化而出現平視、仰視、俯視等不同視角的景觀(圖1)。
2.3林相可塑性
林相是一個森林的基本外部特征,通常指林冠基本層次的垂直配置,是用來劃分林分的最主要的森林特點,也被稱為林層[8]。一般山地公園的林相結構較為單一,從美觀、生物多樣性、群落穩定等方面來講都不利于森林長久的發展,山林具有強大的可塑性,這為林下空間利用帶來了機遇。本文研究區域為浙江,屬于亞熱帶區域,大部分現存森林林層結構較為單一,上層喬木的主要類型為針葉林、常綠闊葉林、針闊混交林、竹林等;下層植物因陽光稀疏多為景觀性較差的矮灌雜草或是裸漏土地。根據森林植被類型進行林相結構改造,豐富山林樹種、增加喬灌草植物的搭配。
3基于林下閑置地利用的山地公園更新策略
3.1因地制宜科學性
山地公園內谷地相間,林下空間富足,地形變化多樣。針對其更新途徑,在對公園更新設計時需注意對山地的科學利用、因地制宜才能發揮山地特色,創造出獨特的自然景觀,根據當地的地域性文化特色創造出和諧的人文景觀;根據山地公園自然空間特點、視線區域、林相特點創造出獨特的自然景觀。
3.2空間功能多元化
山地空間的塑造是以原生環境下的山地地形地貌為基礎的公園景觀更新設計。對未進行利用的林下閑置地進行實地調研,在保持山地原有自然空間特色的基礎上,根據人群活動需求設計多種功能的活動空間。如,一定的登高休息平臺、登山步道、開闊的草坪空間,以及場地條件允許的情況下設計自然科普園等。各個空間分區之間既要相互獨立,又要相互協調、相互融合和滲透。在山地景觀的設計上,要順應山體自然景觀的總體特征,盡可能減少人工設計對原生態山地景觀的破壞,也能減低建設所需成本。
3.3林相結構豐富性
改善山林原有單一的林相結構,在豎向上加強喬灌草植物的搭配,增加樹種多樣性,研究表明森林喬灌草植物的密度能夠顯著提高林群的穩定性和生物多樣性[12]。通過把控林間密度和合理的林層結構,構建樹種豐富、色彩多樣、季相變化明顯的自然景觀,創造出新穎的山地景觀。林相結構豐富能夠極大地提高山林生物多樣性和群落穩定性,使之更有益于城市的長久發展。
3.4維護管理持續化
山地公園的更新設計是一個持續的過程,景觀規劃設計最難的不是一次性投入,而是后續的公園維護管理,所以制定一個切實可行的、長遠的管理計劃尤其重要。山地公園的維護管理需要持續進行,目的是更好地發揮山地的社會服務功能和生態系統改善功能。
4臨平公園杜鵑園——基于林下閑置地利用的山地公園更新實踐4.1項目概況
臨平公園位于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區臨平境內的臨平山上,是臨平居民常去的休閑觀光地。此次設計場地位于臨平公園監控中心西側,面積約4hm2。南北有臨平山公園北門和南門可以進入,交通方便,場地地理位置優越、景觀要素豐富,預期參觀游覽的游客、周圍居民較多(圖2、3)。通過GIS對場地進行地形分析可知,設計地塊最低海拔在0~13m,最高海拔在125~176m;設計場地位于臨平山北部半山腰處,所在地勢坡度在15%以內,較為平緩;以主園路為界,路北側場地坡向主要為北,路南側場地坡向主要為東及東南(圖4~6)。
在實地調研過程中,發現公園面積小,擁有大量可利用的林蔭空間;存在自然植被資源良好、景觀設施豐富、地勢高差適宜等優點;園內上層主要植被類型為針葉林—馬尾松,這類樹木高大,分支較高,適合利用林下空間設置休息活動區域。但是園區內仍然存在較多的問題:空間功能分區不明確,未進行合理劃分,喪失山腰自然空間類型的地貌特點;未因地制宜設定園區主題,無法吸引游客;園內后續維護管理粗放,難以維持長久。設計團隊在多次實地調研中對場地現存優勢和遺留問題進行深入分析,依據園區山腰的地形特點確定把場地打造成以杜鵑花為主題的林下花園,主要采用花徑、花海、花坡、花臺的形式種植于高大的樹林之下;并把源于自然、造型豐富的景觀小品綴于其間,設計成靜謐幽深的山地花園。
4.2杜鵑園更新設計策略
4.2.1完善功能分區
杜鵑園致力于打造一個具有山地特征、空間功能多變的植物專類園,因此園內較為注重各個區域地形變化特點,以此建立完善合理的花園空間,充分利用山腰自然空間類型的特點為游客提供視野良好的休息觀景區域。園區內地勢坡度均在15%以內,順應地形高差設計,分為3個區塊:東來閣區塊、氣象站區塊、動物園區塊。本次項目設計重點集中在氣象站區塊,氣象站區塊由北往南、由低到高依次為臺地花園、品種花園和坡地花園(圖7、8)。
臺地花園區,依主入口與長廊間的大坡地地形而建,由13道梯田狀綠地和塊石擋墻組成,左右兩旁保留坡地形態、種植繡球;設計休息長廊,以便在林下為游客提供游憩活動的場所,長廊整體是由2個半圓形組成的橢圓形木平臺場地,中間種植杜鵑(圖9)。
品種花園區,在林下種植不同種類、不同顏色杜鵑,并為各類杜鵑花設置標識信息,起到自然科普教育作用;設計觀景圓平臺,以便眺望整個品種花園,采用石英塑材質鋪設,與臺地花園的長廊形成對景(圖10)。
坡地花園區,結合雨水收集設計大片的杜鵑花坡,通過收集雨水打造溪澗花坡景觀。整個園區借地勢而形成層次分明、布局合理的半腰花園(圖11)。園路蜿蜒成趣、通幽小徑首尾相連、卵石成片,并與主路一脈貫通。
4.2.2設計特色主題
杜鵑園是以開展杜鵑花等植物游覽和科普教育活動為主的植物園,根據山地公園高差變化大、地形起伏變化的特點,因地制宜地選擇種植合適的林下耐陰植物。此次公園更新提升著重補充和調整園內的杜鵑種類,根據不同季節栽植不同品種色彩的杜鵑花,并搭配繡球等花類,做到每個季節都能有花可賞,也能進一步突出該園作為杜鵑園的主題;在品種花園區主要引進了高大的映山紅和品種繁多的杜鵑花,全園杜鵑品種超過300個品種。依據其園內的分布特征,挑選其中20種杜鵑花進行整理如表1,其它品種不在文中一一列舉。
4.2.3堅持可持續發展
杜鵑園在設計時秉承尊重自然、可持續發展、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原則。對園內長勢較好的植物進行保留,遷移長勢不佳的樹木,修建清理樹木枯枝落葉,使之空出部分空間,增加園內的光照;順應地勢設計,減少對地形的大挖大堆,充分利用原有園區坡地地形,降低建設成本的同時也能最大化地保留原有場地的特色;修復林下黃土裸露部分,補植耐陰植物,完善公園內植被體系;建立多元參與的維護管理措施,發揮居民監督、參與的功能,保護杜鵑園長久發展。
5結語與展望
林下閑置地是城市更新中容易被忽略的綠地資源,但其在緩解城市用地緊張和保護自然生物多樣性方面的重大價值是不能被低估和忽視的。山地公園因其豐富的森林資源、優美的環境能夠作為林下閑置地利用的載體,充分發揮其優勢,因地制宜建設城市公共空間吸引大量的居民參與其中,還能促進森林林相改造、改善林下閑置地生境質量、提高群落穩定性和生物多樣性,從而提升城市林下閑置地利用率、改善生態環境。本文依據山地公園特點,提出了4點更新方式,利用臨平公園杜鵑園的更新設計取得了良好的建設效果,這是山地公園林下閑置地更新的一次全新突破。因此,我國林下閑置地更新可以根據山地公園的不同情況予以因地制宜科學地利用,從而找到符合不同人群需求的山地公園林下閑置地更新模式。
參考文獻
[1] 羅遙.江蘇省城市閑置土地成因與處置研究[D].南京:南京農業大學,2012.
[2]雷愛先,劉維新.論解決我國閑置土地問題的財稅對策[J].中國土地科學,1999,13(01):24-27.
[3]李志雄.關于閑置土地處置若干問題的研究——以欽州市為例[J].南方國土資源,2009,26(08):25-27.
[4]葉玉青.林下空間景觀設計初探——以西湖公園為例[J].福建建材,2019,26(04):95-97.
[5]Jeremy Németh,Joern Langhorst. Rethinking urban transformation: Temporary uses for vacant land[J].Cities,2014,40(2):143-150.
[6]陳靜,紀丹雯,肖揚,等.生物多樣性視角下城市閑置地的微更新探索——以臨時社區花園為例[J].中國園林,2019,35(12):28-33.
[7]田野宏,羅玉蘭,鮑立興,等.三門江國家森林公園游覽區馬尾松林相改造初探[J].農業與技術,2019,39(20):70-72.
[8]王淼,徐晨,康宏興,等.城市郊野森林公園林相改造初探——以南京老山森林公園為例[J].林業科技開發,2015,29(02):147-151.
[9]原勝男.龍泉市美麗林相規劃設計研究[D].杭州:浙江農林大學,2017.
[10]牟婷婷,劉祎緋.山地公園眺望景觀視線組織研究——以鳳凰山國家森林公園為例[J].中國園林,2017,33(12):91-94.
[11]張晨日.基于山地自然空間特征的風景區景點規劃設計研究[D].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學,2011.
[12]鄭俊鳴,朱丹丹,蔣夢瑩,等.福州市3個山地公園三維綠量與其影響因子特征研究[J].中國園林,2018,34(02):89-93.
(責任編輯常陽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