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子玲 曾衛鋒

摘要:根據美國農業部、國際貿易中心和世界銀行的數據計算得到的結果表明,棕櫚油的國際市場競爭主要是印度尼西亞和馬來西亞之間的出口競爭以及這兩國與主要進口國之間的競爭;作為世界棕櫚油第三大生產國的泰國,其棕櫚油的國際競爭力分別同印度尼西亞和馬來西亞之間還存在較大的差距。雖然泰國按照油棕樹種植面積計算的平均產量具有一定優勢,但棕櫚油產業當前還不是泰國的一個具有明顯優勢的產業,因此,從長期來看,泰國應該通過不斷完善市場經濟體制以充分發揮比較優勢的重要作用,大力發展制造業和服務業,將經濟資源特別是勞動力資源從農業部門逐漸轉移到制造業和服務業中去,這樣可能更有利于促進泰國經濟又好又快地發展。
關鍵詞:棕櫚油;國際市場競爭格局;泰國
棕櫚油、豆油和菜籽油并稱世界三大植物油,其中棕櫚油是世界上產量、消費量和國際貿易量最大的植物油。從生產情況來看,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和泰國是近十年來世界上三個棕櫚油產量最大的國家,其中2019年印度尼西亞的棕櫚油產量達到了4 685萬噸,馬來西亞和泰國的產量分別為2 183萬噸和331萬噸。安圓緣(2016)[1]的研究表明,由于印度尼西亞和馬來西亞在地理位置上比較靠近赤道,擁有適合油棕樹成長和結果的良好氣候條件和地理環境,而泰國離開赤道比較遠一些,只有甲米府、素叻他尼府、春蓬府、沙敦府和董里府等南部地區比較適合種植油棕樹,因此,泰國作為世界上棕櫚油的第三大生產國,即使實施了較強的產業政策推動而其棕櫚油的產量仍然要比印度尼西亞和馬來西亞低得多。從消費情況來看,印度尼西亞、印度、中國和作為一個整體來看的歐盟等國家或經濟體是近十年來世界上棕櫚油消費量比較大的國家,其中2019年印度尼西亞、印度、中國和歐盟的棕櫚油消費量分別為1 573萬噸、1 106萬噸、796萬噸和788萬噸,而泰國只是基本上實現了國內棕櫚油產銷平衡的國家。在棕櫚油的這種世界產銷背景下,泰國政府多年來仍然不斷推出促進棕櫚油產業發展的一系列政策措施,企圖不斷做大做強泰國的棕櫚油產業,而現實結果是泰國棕櫚油產業的資源配置成本仍然較高,國際市場上棕櫚油的價格大多數時間處于比較低迷的狀態,泰國棕櫚油產業的投入產出效率并不高。本文從各國棕櫚油的進出口量、國際市場占有率、顯示性比較優勢指數、貿易競爭力指數和單位種植面積的平均產量以及各國棕櫚油產業分別同其國內主要經濟因素之間的相關性等角度判斷泰國棕櫚油產業在國際市場競爭中的地位和發展狀況,為泰國調整棕櫚油產業的發展政策提出對策建議。
一、棕櫚油的國際市場競爭格局與泰國的競爭地位
(一)主要國家棕櫚油進出口規模與國際市場占有率的比較
國際市場上各國的出口規模和國際市場占有率最能直觀地反映出各國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力強弱。根據美國農業部提供的數據,近十年來世界上棕櫚油出口量較大的國家只有印度尼西亞和馬來西亞兩個國家,其中2019年兩國的出口量分別為印度尼西亞3 209萬噸,馬來西亞1 984萬噸,兩國棕櫚油的國際市場占有率分別為印度尼西亞大約58%,馬來西亞大約36%;而像危地馬拉、哥倫比亞和巴布亞新幾內亞這類出口小國,他們的棕櫚油出口量都非常小,2019年這三個國家棕櫚油的出口量分別為危地馬拉89萬噸,哥倫比亞85萬噸,巴布亞新幾內亞57萬,國際市場占有率分別為危地馬拉和哥倫比亞大約1.6%,巴布亞新幾內亞大約1%。從進口情況來看,印度、歐盟、中國、巴基斯坦和孟加拉國等是國際棕櫚油市場上的主要進口國,其中2019年他們的進口量分別是印度1 075萬噸,歐盟805萬噸,中國794萬噸,巴基斯坦369萬噸,孟加拉國187萬噸。在國際棕櫚油市場上,泰國無論是出口量還是進口量都比較小,其中2019年泰國的棕櫚油出口量只有41萬噸,國際市場占有率不到0.8%,進口量只有0.2萬噸。因此,當前棕櫚油國際市場上的競爭主要是印度尼西亞與馬來西亞之間的出口競爭以及這兩個出口大國分別同各主要進口國之間的競爭,而泰國對棕櫚油的國際市場競爭影響非常小;泰國只是一個棕櫚油國內產銷基本平衡的國家,只是略有剩余才出口。
(二)主要國家棕櫚油顯示性比較優勢指數的比較
某產品(或產業,下同)的比較優勢是該產品形成國際市場競爭優勢的基礎;缺乏比較優勢的產品不可能形成較強的國際市場競爭優勢。顯示性比較優勢指數(Revealed Comparative Advantage Index,RCA)是衡量一國某種產品是否具備比較優勢的重要指標,其計算方法是以“某國某產品出口占該國出口總額的比重”為分子,以“世界該產品出口占世界出口總額的比重”為分母,兩者的比值就是該國該產品的顯示性比較優勢指數。如果顯示性比較優勢指數大于2.5,則說明該產品是該國具有極強比較優勢的產品;如果顯示性比較優勢指數在1.25—2.5之間,說明該產品是該國具有較強比較優勢的產品;如果顯示性比較優勢指數在0.80—1.25之間,說明該產品的比較優勢不強,從而其國際競爭力有限;如果顯示性比較優勢指數小于0.80,則表明該產品不是該國具有明顯比較優勢的產品,其國際競爭力比較弱。根據世界貿易組織和聯合國貿易與發展委員會共同管理的國際貿易中心(ITC)提供的數據,本文計算了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危地馬拉和泰國的棕櫚油顯示性比較優勢指數在2009—2018年期間的算術平均值,它們依次為50.35、28.64、14.69和0.48,可見,棕櫚油是印度尼西亞具有極強比較優勢的產品,馬來西亞和危地馬拉次之,而泰國棕櫚油的顯示性比較優勢指數在2009—2018年期間的算術平均值小于0.80。在這期間,泰國棕櫚油的顯示性比較優勢指數除了2013年為1.07之外,其他年份都小于0.80,其中2017年為0.57,2018年下降到0.48,這充分說明棕櫚油并不是泰國具有明顯比較優勢的產品。
(三)主要國家棕櫚油貿易競爭力指數的比較
當前習慣上以“某國某產品的出口額與進口額之差”為分子,以“該國該產品的出口額與進口額之和”為分母,兩者之比值就定義為該國該產品的貿易競爭力指數。根據國際貿易中心(ITC)提供的數據,本文計算了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危地馬拉和泰國的棕櫚油貿易競爭力指數在2009—2018年期間的算術平均值,它們依次為0.998、0.876、0.842和0.707。一般認為,如果貿易競爭力指數接近1,說明出口遠大于進口,該國該產品具有較強的國際競爭力;如果貿易競爭力指數接近-1,說明進口遠大于出口,該國該產品的國際競爭力極其薄弱;如果貿易競爭力指數接近于零,說明進出口基本平衡,該國該產品的國際競爭力處于中等水平,即既不具有較強的國際競爭力,但其國際競爭力也不會比較薄弱。實際上,在不存在產業內貿易的情況下使用這種方式判斷一國某產品的國際競爭力是合適的,但在產業內貿易的情況下,特別是一國該產品的進出口額占世界進出口總額的比重都比較小甚至很小的情況下,貿易競爭力指標就只能作為參考了。雖然泰國棕櫚油貿易競爭力指數在2009—2018年期間的算術平均值達到了0.707的較高水平,但是由于泰國棕櫚油的進出口額占世界棕櫚油進出口總額的比重都非常小,所以泰國的這個指標只能作為判斷其棕櫚油國際市場競爭力的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