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朗
摘要:縣域經濟創新機制視角下的黃岡縣域人力資本回流包括人才的回流、資金的回流和社會資本的回流,其是延續縣域人力資源輸出時效,解決縣域人力資本存量和質量不足,培植縣域人力資本自我造血功能的必要路徑,更是促進縣域經濟由粗獷、外延式增長向集約型、內核式增長方式的轉變,實現黃岡縣域經濟創新發展的根本舉措。
關鍵詞:黃岡縣域;人力資本回流;縣域經濟創新機制;人力資本
一、黃岡縣域經濟創新機制的特點
縣域經濟創新機制是立足于縣域資源稟賦,通過優化縣域創新環境,改變觀念、整合生產要素,以優勢資源和產業的發展帶動縣域全要素的創新發展,從而培育出具有縣域特色的經濟創新能力,并形成源源不斷的創新行為和創新活動的一種縣域經濟運行機制。
黃岡地處湖北省東部、大別山南麓、長江中游北岸,有2 000多年的建置歷史。全市總人口746.87萬是湖北人口最大市,其中農村人口占比80%,農村勞動資源為358.44萬人[1],人口總量龐大;并且,得天獨厚的氣候、地理區位優勢,使得該地區農業資源豐富,茶葉、藥材、板栗、油茶等諸多農產品和林木的產量和品質在全國頗具聲望,農業成為支撐各縣域經濟發展的主導產業,工業和服務業則起步較晚、發展較緩慢。因而,按照成本—效益原則,要構建具有黃岡縣域特色的經濟創新機制,豐富的農業資源是其著力點所在。以各縣域富產的農業資源為切入點,依托農民積累的生產經驗,投入技術、資金,深耕細作,挖掘農業產業化生產的出路,形成優勢產業集群,如羅田縣的三寶(茯苓、甜柿、板栗)、英山縣的蠶絲綢、蘄春縣的醫藥化工、黃梅縣的紡織服裝等產業集群等,正是借助各縣特色農業資源創新創業的產物。通過縣域特色的農產品和農業資源來打造縣域經濟創新能力、開拓縣域經濟創新發展之路,是耗時最少、成本支出最小,也最能解決黃岡縣域城鄉經濟矛盾、加速農村城鎮化的最佳選擇。
要開辟以特色農業資源為導向的縣域經濟創新之路,既需要政府及各職能部門的積極配合,營造良好的創新環境;更為重要的是,要切切實實地找尋到各縣域農業發展的新模式、農產品推廣的新路子,方能推動縣域經濟創新機制的落實。而要使得拳頭落地,將縣域經濟創新機制落到實處,關鍵還是在于如何通過人力資本回流解決黃岡各縣域經濟創新過程中對于“人才”的需求。
二、縣域經濟創新機制視角下的黃岡縣域人力資本回流的內涵
根據黃岡縣域經濟創新機制的基本要求,農業資源和農業是黃岡縣域經濟創新的突破口。然而,受黃岡縣域原有的經濟運行機制和交通、信息閉塞的影響,各縣域農業生產力較為低下,部分農村地區還實行牛耕田、手割麥的原始勞作方式,農業發展緩慢;加上各縣域工業、服務業起步較晚、基礎薄弱。這些客觀現狀使得黃岡縣域要充分挖掘出農業資源的優勢,以農村優勢產業,實現農業帶動三大產業的“一拖三”式的產業創新,勢必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財力,這就使得作為黃岡縣域人力資源的主要供給渠道——縣域人力資本回流,其內涵獨具特色,它不僅包括人才的回流,還包括資金和社會資本的回流。
(一)人才的回流
1.黃岡縣域回流的人才類型
在縣域經濟創新機制的作用下,黃岡縣域回流的人才結構復雜,富有層次性,既需要熟悉田間農作或產品工序生產的通用型人才,也需要擁有行業專項技術的技能型人才,更需要一批銳意進取、具有開拓精神的創新、管理型人才。這些不同類型的人才對應著不同的人力資本特質,通用型人才的人力資本屬性主要是體力和經驗,其適應性較強,既熟悉農業耕作、也能適應車間產品生產流程操作,是三大產業創新的堅實基礎;技能型人才主要體現的是人力資本的技術屬性,其可為現代農業的發展和工業產品研發提供技術指導,是縣域產業創新不可或缺的中堅力量;創新管理型人才身上最顯著的特質是其智力屬性,多年的職場“征戰”經歷練就了他們優秀的知識創新能力和豐富的企業管理經驗,使得該部分人才成為縣域創新企業、創新產業的帶頭人和領頭羊。正是黃岡縣域回流人才結構的多樣性和人力資本屬性的不同,造就了回流人才在知識結構、知識溢出方式、社會網絡關系以及社會活動方式方面各具差異,從而決定了不同特質的人才在回流的路徑、方式等方面各具特點。
2.黃岡縣域人才回流的方式
結合黃岡縣域現有的人才回流的情況分析,黃岡縣域人才較常采用以下三種回流方式:一是人才自身的回流,這部分人才在回流至家鄉時,未攜帶項目或企業回縣域,僅僅只是人才自身返回家鄉,以自己所擁有的知識、技術、經驗參與縣域經濟發展。采用這種形式回流的人才以應屆畢業生、外出務工人員較多,他們回流后大多會進入縣域行政事業單位、或半務農、半零工的形式謀生;二是項目的回流,這種形式的人才回流是指人才未回流但人才所擁有的項目或所管理的企業被引入縣域,通過建廠、開辦分支公司等形式扎根駐營,為縣域產業發展注入新鮮血液,提升縣域經濟的品牌效應、促進就業,采用該方式以及后面第三種方式回流的人才就是通常所說的“能人”,如居然之家董事長在家鄉羅田縣投資興建的居然之家購物中心,就是該種回流方式的具體表現;三是人才和項目、企業的回流,這是縣域經濟創新發展最理想的一種人才回流形式:人才的回流充實了縣域人力資本結構,盤活了縣域人力資本存量,有助于實現 “人才造人才”,培育縣域特色的人力資本;而項目、企業的回流則為鍛造縣域經濟創新能力、開展經濟創新活動提供了“主戰場”,是培育縣域人力資本、激發縣域經濟創新活力的重要載體。
這些擁有不同特質的人才采用何種方式回流并無明確的界限,是人才結合自身實際情況和家鄉經濟發展態勢所做的選擇。但無論選擇何種方式回流,都會在一定程度對黃岡縣域人力資本培育和經濟發展產生積極的促進作用,這在目前各縣域以務工人員、求學人員、離退休人員等身份回流至各縣域創業、求職事跡中均有所體現。這些人才的回流不僅極大提高了黃岡縣域人力資本的質量,豐富了各縣域人力資本的結構,還為縣域經濟發展注入了大量資金,增強了縣域經濟創新發展的后勁。
(二)資金的回流
依據黃岡縣域經濟創新機制,要發揮黃岡各縣域農業資源的優勢,形成農業產業的集群,實質就是謀求如何從現有的傳統農業形態向生態農業、觀光農業等現代農業形態的轉變,要實現這一華麗轉身,需要前期修建公路、整治村容村貌、農田翻新和技術培訓,后期要培育新產品、攻堅品牌優勢、加強運營管理,要辦成這些事情沒有大量的物力和財力作后盾是辦不成的。僅僅依靠政府的財政獎補肯定是遠遠不夠的,這就需要開辟更多的渠道引導資金流向黃岡縣域,而縣域人力資本回流正是應對這一問題的重要舉措。
回流至黃岡縣域的這部分人才在外多年的求學、求職、生活經歷,積累了一定的財富資金、社會資本。根據生產要素流動理論,在人才回流的過程中,依附于人身而存在的這部分物質財富和社會財富也會隨之被帶回黃岡各縣域。這些通過人才回流帶回至縣域的資金,作為原始資本投入縣域“能人”創業、企業規模擴張中,補充了黃岡縣域經濟創新的資金需求,為縣域經濟創新活動注入了新鮮血液。
(三)社會資本的回流
黃岡縣域人才的回流除了會帶動資金的回流以外,還會引導與人身息息相關的社會資本的流入。社會資本存在于社會結構中,是社會主體(包括個體與組織)擁有的能夠為其帶來經濟效益的資源,主要表現為社會關系網絡、互惠、信任、權威、行動的共識等特征,其中社會關系網絡是形成并維持社會資本量的核心要素。隨著網絡關系的形成,參與到網絡中的個體和組織通過高頻次的信息交流和資源交換實現資源的合理有效配置,并最大限度地傳導至經濟活動,帶動經濟效益的提升。由此可見,社會資本是衡量社會主體對社會關系網絡的利用程度,是社會關系網絡價值的體現,它是依附于社會主體而存在的,當主體發生變動時,社會資本也將隨之變動。這就充分證明了黃岡縣域人才的回流必然也伴隨著社會資本的流入。并且,隨著主體投資時效的增長主體間的社會網絡關系愈趨穩定,社會資本價值不斷累積,這就使得回流至黃岡各縣域的社會資本對企業績效、縣域經濟增長依然會產生作用。對于創業型企業而言,由于企業規模小、資源不足,人才所擁有的社會網絡關系便成為企業與外部溝通、獲取資源、謀求生存的工具;對于成熟轉型期的企業而言,回流的社會資本成為企業探求新的創新機會、擴大競爭優勢實現多元化發展的重要途徑。縣域企業通過與不同網絡成員的溝通、互動,加速了知識的外溢,增加了企業內部成員學習如何合作和溝通協調的機會,提高了企業人力資本質量和管理的效率,為培育企業核心競爭力和積累企業社會資本提供了保障。回流的社會資本與企業及其內部成員的交融、互動,無形中擴大了企業及其內部成員的社會關系網絡,這對于增強企業的社會資本量,提高企業對市場反應的敏感度,促進企業創新發展的熱情具有積極作用。
三、黃岡縣域人力資本回流的作用機理
(一)依托縣域人力資源輸出成果,盤活縣域人力資本自我造血功能,重構縣域人力資本存量和質量
黃岡各縣域就地取材,充分依托縣域人力資源輸出對于縣域人力資本培育的顯著成果,將原來輸出縣域外的、已完成資本價值開發的這部分人力資本引導回縣域,并依托縣域內不同區域、產業發展要求,充分發揮回流人力資本的星火燎原之勢,以人才的技術合作、經驗交流來培育更多的適宜于縣域不同區域、不同產業發展的本地人力資本,并以此為動力激勵更多的待開發的勞動力輸出縣域外進行資本價值開發,從而一方面,彌補了人力資源輸出在縣域人力資本配置方面的不足,建立了縣域人力資源輸出與人力資本回流之間的內在必然聯系,形成了縣域特色的人力資本配置機制;另一方面,利用回流的人力資本來再造本地人力資本,能夠源源不斷地滿足縣域產業、經濟創新對于人才的急切需求,形成了具有強大自我造血功能的人力資本供給源,解決了縣域經濟創新持續推進的后顧之憂。
(二)根植產業創新因子,建立內核式縣域經濟增長方式
如前文所述,黃岡縣域經濟創新對不同區域、不同產業的人才配置要求不同,以工業、服務業占主導的城鎮經濟需要技能型、創新管理型人才來解決工業產業結構落后、技術水平低下和環保質量不達標等問題,而以農業為主的農村經濟則急需大量人才、資金、技術來挖掘農業資源優勢、改善農村“臟、亂、差”的落后面貌、加速現代農業的創新培育和美麗鄉村的建設。而黃岡各縣域原來推行的人力資源輸出,通過勞動力郵寄回縣域的資金來刺激當地的消費能力,進而拉動縣域GDP增長的做法在本質上是一種外延式的經濟增長方式,它無法將創新的因子根植于縣域經濟內部,縣域經濟的發展缺乏后勁和動力。而黃岡縣域人力資本回流則另辟蹊徑,將原來通過求學、務工、就業等途徑輸送出去的這部分人力資源,利用就業機會、地緣、血緣、情感等因素重新引回來,不僅彌補了黃岡縣域人力資本存量和質量不足的缺陷,還引進了黃岡縣域經濟發展的必備且緊缺的要素資源(資金和社會資本),為黃岡縣域產業創新、結構升級排列出了最佳的資源要素組合,這些要素組合的結果即創新因子將滲透到縣域經濟的內部,構成了黃岡縣域經濟發展的底蘊和源動力,延長了黃岡縣域人力資源輸出對經濟增長的作用效果,推動著黃岡各縣域的經濟增長逐漸從“外部依賴式的”向“認識自己——發展自己”的內核式增長方式的轉變,它與黃岡縣域人力資源輸出共同實現了黃岡縣域經濟向生態式、可持續式的經濟形態的轉變。
四、結語
綜上所述,以農業資源優勢和農業產業集聚為核心的黃岡縣域經濟創新機制,拓寬了黃岡縣域人力資本回流的內涵,造就了黃岡縣域人力資本回流的規律性和科學性。人力資本回流成為黃岡縣域集聚外部優勢資源的有效渠道,回流的人力資本也成為激發黃岡縣域經濟創新熱情、培育經濟創新能力和實現縣域經濟可持續發展的主干力量。
參考文獻:
[1]郝金磊,李方圓.社會資本對經濟增長的影響研究——創新能力的中介作用[J].資源開發與市場,2018,2(18).
[2]曾一軍.新創企業的社會網絡嵌入研究[J].科技進步與對策,2007(12).
[3]高洪深.區域經濟學[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4.
[4]張鳳林.人力資本理論及其應用研究[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4.
[5]林森,許曉菲.大學生結伴旅游行為研究[J].旅游縱覽(下半月),2019(6).
[6]吳愛萍.粵港澳大灣區視域下肇慶鄉村旅游業和物流業融合發展探析[J].農業展望,2019(8).
[7]劉帥,楊洋,解政怡.基于現代物流理念的旅游產業整合[J].科技廣場,2014(10).
[8]毛遂,王明憲.基于現代物流理念的旅游業供應鏈[J].市場論壇,2006(2).
基金項目:湖北省教育廳科學技術研究計劃指導性項目“黃岡縣域人力資源輸出與人力資本回流并重規劃發展研究”(B2019349)。
作者簡介:張 朗,女,湖北黃岡人,講師,主要從事區域經濟發展研究、環境成本管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