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靜 張爽
關鍵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國家治理體系;歷史邏輯;文化支撐;實踐指向
中圖分類號:D616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 — 2234(2020)04 — 0010 — 06
制度優勢是一個國家的最大優勢,制度競爭是國家間最根本的競爭。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審議通過《中共中央關于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在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顯著優勢進行了系統概括的基礎上提出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建設的總體目標和部署要求,表明中國共產黨堅定制度自覺和自信。這種自覺自信源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探索歷史經驗的深刻總結;源于中國優秀文化的傳承和發展;源于新時代制度建設實踐的發展面向。面對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必須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任何制度都不是憑空產生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不是不可想象的制度“飛來峰”,而是中國人民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不懈奮斗了近 100 年建立、發展起來的。正如十九屆四中全會《決定》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是黨和人民在長期實踐探索中形成的科學制度體系”。〔1〕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之所以具有獨特優勢,源于對制度探索歷史經驗的深刻總結,符合歷史發展規律和人民意愿。
制度建構當然離不開對世界制度文明和國家治理先進成果的借鑒,但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的建構更主要的是來自于近代以來中國人民追求現代化、選擇社會主義的結果。1840年鴉片戰爭后,中國農業文明日漸衰落,遂開始踏上被動現代化的道路。從這時起,中國人民也開始了現代化制度選擇與建構,然而中國現代化的被動特征決定了中國的制度選擇必然經歷了一個曲折坎坷的歷史過程。首先是封建地主階級洋務派,他們在西方資本主義的入侵打破中國傳統社會結構時意識到中國面臨著“三千年未有之大變局”,提出“中學為體,西學為用”,期望學習西方器物文化,但整體上保存封建社會的舊制度不變,因而這種制度方案帶有濃厚的封建保守色彩,雖然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工業化發展,但最后以封建統治為人民所唾棄而告終。資產階級維新派也進行了制度方案的選擇嘗試。民族資產階級作為新的社會力量,迫切希望擺脫國內封建統治和國外資本主義的壓迫,他們主張不但要學習西方的器物文化,而且要學習西方的制度文化和思想文化,主張通過維新變法來改變落后的封建制度,但由于缺乏社會基礎和發動民眾,并沒有撼動封建頑固派所維護的封建制度。以孫中山為首的資產階級革命派,他們主張通過社會革命來推翻封建專制制度,建立資本制度,實現資本主義工業化。然而辛亥革命只是推翻了封建帝制,并未給中國現代化提供所需的社會思想和國家制度,資產階級共和國只是曇花一現。除此之外,君主立憲制、議會制、多黨制、總統制等西方治理模式也都曾被引入中國,但遺憾的是,各種力量“百舸爭流”,各種方案“上下求索”,都未能為中國國人民提供一種實現現代化的制度方案,只有在中國共產黨成立以后,領導中國人民,才帶領中國人民找到推翻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的統治,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制度方案。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中國的現代化必然以社會主義為導向,必然要求建立旨在實現最廣人民利益的國家制度和治理體系。
十月革命的勝利為中國送來了馬克思主義理論,中國共產黨成立,自此開始了28年的新民主主義革命斗爭。這一時期,中國共產黨團結帶領中國人民創建了革命根據地的蘇維埃政權、“三三制”抗日民主政權等,形成和發展了新民主主義經濟、政治、文化制度,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和治理體系構建積累了寶貴經驗。1931年通過的《中華蘇維埃共和國憲法大綱》,規定了蘇維埃政權的性質、政治制度、經濟制度、公民權利、義務外交等內容,是確保人民民主制度的根本法,為以后制定民主憲法提供了寶貴經驗。1940年2月,毛澤東《新民主主義論》發表,提出了新民主主義的完整理論,描繪了新民主主義社會的藍圖,講了一個極為重要的制度——民主集中制,推動了中國共產黨的黨內監察、黨內民主選舉制度的完善和發展。這一時期嘗試了在廣大勞動群眾中貫徹實施普選制度,讓廣大的勞動群眾享受到選舉權與被選舉權,直接參與管理國家,受到廣大人民群眾的擁護支持,也為新時期民主制度建設積累了寶貴經驗。此外,初步實踐推動解決民族問題的區域自治制度,1949年9月《中國人民政府協商會議共同綱領》明確把民族區域自治作為我國處理民族關系的制度選擇,以法律的形式確立下來,為新中國建立新型民族關系提供了制度前提。新民主主義革命勝利后,我們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空前統一、強有力的具有現代化導向的中央政府,確立了人民民主專政的國家政權、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等根本制度和基本制度,由此實現了國家治理結構的根本性變革,奠定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現代化的基礎。
歷史不可能假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制度不是照搬別國的,而是深深植根于中國大地,形成于中國人民的偉大創造實踐中。1954年人大一次會議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明確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根本政治制度,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等基本政治制度,這些構成我國過渡到社會主義的政治制度體系,為我國逐步建立起與社會主義經濟基礎相適應的經濟制度,從而進入社會主義社會,提供了根本政治保障。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確立之后,以毛澤東為主要代表的第一代中央領導集體著力思考和解決如何在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的基礎上建立起與之相適應的經濟、政治、文化、社會體制。由于缺乏經驗,建國初我們照搬了蘇聯模式,但實踐證明蘇聯制度模式在我國行不通,我們的實驗經歷了慘痛教訓。20世紀50年代中期,毛澤東提出要探索走出一條不同于蘇聯的,適合我國國情的社會主義道路,期間提出了不少關于社會主義制度建設的正確意見和設想,特別是毛澤東的《論十大關系》和《關于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是探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和制度體制的杰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體系的形成提供了寶貴的精神財富、理論資源和思想先導。
改革開放以來,在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指引下,我們繼續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創新和實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和治理體系逐漸成熟和完善。以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為標志,我國進入改革開放新的歷史時期。在解放思想實事求是思想路線的指引下,我們把建國初期萌生的加強制度建設的強烈愿望與新時期改革開放實踐相結合,凝聚成了制度創新的內在動力。這一時期,我們黨對于國家治理體系問題的思考更著眼于領導制度、民主制度、組織制度、基本經濟制度、法律體系等更帶有根本性、全局性、穩定性和長期性的問題。鄧小平作為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親自指導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改革完善,并且形成了較為完整的社會主義制度建設思想體系。十四大后,以江澤民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領導集體、以胡錦濤為核心的第四代積極推進社會制度建設,到黨的十六大,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和各項民主政治制度基本形成,建立在基本政治經濟制度基礎上的體制和具體制度不斷調整,憲法和憲法為核心這一時期的制度探索內孕著改革和創新的基本態勢,形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和治理體系的基本框架。的社會主義法律體系也取得重大進展。
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更加重視制度成熟定型問題,無論是在理論上還是在實踐上,都極大地推進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的完善與發展。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 “到二〇二〇年,在重要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上取得決定性成果,完成本決定提出的改革任務,形成系統完備、科學規范、運行有效的制度體系,使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2〕黨的十九大作出了一系列戰略安排,其中制度建設和治理能力建設的目標是: 到2035 年,“各方面制度更加完善,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基本實現”; 到 21 世紀中葉,“實現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3〕面對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任務,十九屆四中全會著重研究了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治理能力現代化的若干重大問題,對于我國國家制度和治理體系優勢進行了系統總結,圍繞人民美好生活要求展開的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的謀篇布局,創新創造制度體系,豐富了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的內涵。
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進行制度探索的歷程表明,我國國家制度和治理體系建設從來都是根據國情和時代要求逐步進行的,是一代接著一代人持續不懈探索實踐的結果,是否定之否定的辯證發展過程。
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指出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是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植根中國大地、具有深厚中華文化根基、深得人民擁護的制度和治理體系”〔4〕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的形成和發展不僅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對馬克思主義國家思想的創造實踐,而且與中國延綿不息的文明史一脈相承,體現著中華民族的創新精神和治國智慧。正是生生不息的中華文化構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的文化底蘊和支撐。
馬克思主義關于未來社會的制度和國家治理的原則及思想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建設提供了最重要的理論基石。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識形態》里提到:“社會結構和國家總是從一定的個人的生活過程中產生的”〔5〕“那些絕不依個人‘意志為轉移的個人的物質生活,即他們的相互制約的生產方式和交往方式,是國家的現實基礎”。〔6〕馬克思主義關于社會基本矛盾運動的原理告訴我們,國家機構、政黨組織、制度法規等作為上層建筑由經濟基礎決定,必須與經濟基礎相適應。隨著生產方式即經濟基礎的變化,上層建筑也必然做出相應調整和變化,因而,任何國家制度和治理不是一勞永逸的,而是一個不斷調整完善的過程。正是基于這一基本原理,我們黨逐步建立起的與經濟發展相適應,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的制度和治理體系,改革開放后,帶領全國人民在社會主義建設的過程中,自覺通過調整生產關系激發社會生產力發展活力,自覺通過完善上層建筑適應經濟基礎發展要求,從而極大解放和發展生產力,社會活力空前激發,我國成為了世界第二大經濟體。
馬克思恩格斯認為,實現國家治理,既要有民主,也要有權威。為了確保人民成為社會的主人,實現真正的人民民主,應保證人民群眾的普選權、罷免權,確保人民對國家的民主治理、有效治理;同時,無產階級政黨領導具有極端重要性,無產階級國家治理的核心和動力在于無產階級政黨。中國共產黨繼承馬克思恩格斯的思想,把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確立為國家根本政治制度,同時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實行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十八大以后,以習近平為核心的黨中央提出了許多國家治理的新理念新戰略新要求,包括堅決維護黨中央的權威,健全總攬全局、協調各方的黨的領導制度體系,把黨的領導落實到國家治理各領域各方面各環節。十九大更是明確了中國共產黨領導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本質特征。習近平總書記明確指出:“黨政軍民學,東西南北中,黨是領導一切的,是最高的政治領導力量。” 〔7〕黨是國家的最高權威,黨的領導體系是所有制度中最關鍵、最根本、最重要的制度體系。十九屆四中全會指出,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最大優勢,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最本質特征,進一步保證了黨中央的集中統一領導,極大地豐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的國家治理思想,為解決國家治理問題提供了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
文化底蘊和傳統不同,制度就不同。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基因是形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的內在特質。習近平強調:“數千年來,中華民族走著一條不同于其他國家和民族的文明發展道路。我們開辟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不是偶然的,是我國歷史傳承和文化傳統決定的。”〔8〕五千多年的中華文化歷經了繁榮昌盛到跌宕起伏,積累了豐富的治國理政經驗,傳承了中華思想文化的優秀基因,是我們黨政治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構成我們黨治國理政的文化根基。如,中國傳統文化中的民本思想。孟子提出“民為本、社稷次之、君為輕”的思想。宋代朱熹提到“天下之務莫大于恤民,而恤民之本,在人君正心術以立紀綱。”中國共產黨批判地繼承了中國傳統文化中民本思想的合理內容,結合馬克思主義理論加以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從“水能載舟,亦能覆舟”到“立黨為公、執政為民”再到堅持和完善城鄉統籌的民生保障制度,精準扶貧,構成國家共同體內在和諧的基礎。如,中國古代的政治家和思想家的法治思想。《墨子》指出,“天下從事者,不可以無法儀,無法儀而其事能成者無有也。”管仲提出了“以法治國”的觀點,強調法“不能廢法以治國”。正式對這些思想進行創造性發展,我國提出堅持全面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戰略目標,為促進社會公平正義、確保黨和國家長治久安發揮了重要作用。再如,中國古代的大同社會思想。《禮記·禮運篇》寫道:“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是故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故外戶而不閉,是為大同。”體現了大眾對于社會的評判標準和追求。中國共產黨將這一實現注入到國家制度和治理體系建設中,以“天下為公”情懷和“以天下為己任”的自覺意識建構國家共同體、人類命運共同體,在堅持公有制的基礎上強調集體主義、強調成員的權利共享和責任共擔、強調國家責任普遍性的價值觀,從而奠定了國家共同體治理觀的核心價值取向、內在訴求和思維模式。
制度建設就是把核心價值觀具體化、制度化,以核心價值觀引領制度建設標志著我們黨的高度制度自信和對制度建設規律的把握。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精髓,是關于國家、社會和個人三個層面的價值目標、取向與準則,規定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在思想和精神層面的本質特征,凝結著全體人民共同的價值追求,提供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和國家治理最重要的價值支撐和精神引領。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核心價值觀是文化軟實力的靈魂、文化軟實力建設的重點。這是決定文化性質和方向的最深層次要素。一個國家的文化軟實力,從根本上說,取決于其核心價值觀的生命力、凝聚力、感召力”。〔9〕“富強、民主、文明、和諧,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愛國、敬業、誠信、友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24字表達,把涉及國家、社會、公民三個層面的價值要求融為一體,回答了我們要建設什么樣的國家、什么樣的社會、培育什么樣的公民,既體現了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繼承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精髓,也吸收了世界文明有益成果,體現了時代精神。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作為文化的內核,是直接作用人、社會、國家的發展的最深沉、最持久、最穩定的力量,國家、社會、個人提供了一整套價值規范和行為標準,有助于提高社會主體的價值追求,對構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和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現代化也具有重要的制度規范和評判標準作用。如“富強、民主、文明、和諧”體現了國家建設“五位一體”的總體目標,為完善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等國家制度設計提供目標引領。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將核心價值觀融入到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和生態建設等各項基本制度建構中,融入國家制定的法律法規和各項路線方針政策種,既重視發揮法律的規范作用,又重視發揮道德的教化作用,實現法律和道德相輔相成、法治和德治相得益彰。同時,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精神引領,健全各行各業規章制度,完善市民公約、鄉規民約、學生守則等行為準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多元融入和引領是我黨執政思路的轉變,使社會主義政治、經濟、文化、社會和生態等各方面的制度安排與體制機制設計更加完善,決定我們要逐步建立的國家制度和治理體系必然是多元協調、協商民主、依法治理、公平公正的。事實表明,以法律政策承載價值理念和道德要求,核心價值觀建設才有可靠支撐,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的制度和治理體系建設才更為廣大人民自覺遵從,也才更彰顯其價值本質和獨特優勢。
十九屆四中全會提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現代化建設的總體目標是“到我們黨成立一百年時,在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上取得明顯成效;到二〇三五年,各方面制度更加完善,基本實現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到新中國成立一百年時,全面實現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更加鞏固、優越性充分展現。”〔10〕這一目標具有強烈的實踐指向,體現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現代化發展規律,適應社會主要矛盾轉化的內在要求,面向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發展構想。
制度現代化是現代化的目標之一。制度現代化是把建設現代化制度體系、發揮制度優勢作為在競爭中取得有利地位的根本保證。我國的制度建設經過多年的探和建設,體系基本成熟穩定,特色優勢逐漸凸顯,這是我們保持制度自信的源泉,但是正如前文所述,任何制度建設都不可能是一勞永逸的,社會基本矛盾運動規律決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演進必然是一個與時俱進的發展過程。當前,我們的制度現代化目標還沒有實現,相比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和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求,相比當今世界日趨激烈的國際競爭,相比實現長治久安,我國的制度建設還有許多缺點和不足,有些方面甚至成為制約發展和穩定的重要因素。實際上,對于建設一個人類歷史上全新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制度體系和治理一個人口眾多、發展很不平衡的大國而言,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建設、提高國家治理能力的任務必然是艱巨的、復雜的。尤其今天,我國改革進入到了攻堅期、深水區,許多升層次的矛盾和問題逐漸顯露出來,發展不平衡、生態環境破壞、創新不足、利益分化、法治不健全、人口老齡化等等矛盾問題的存在一方面考驗著我們黨的執政能力和治理智慧,另一方面也說明我們的制度優化還任重道遠,治理水平還需要進一步完善提高,我們必須尋求新理念和新思路解決問題,實現新的發展和新的突破。
制度現代化包括整個國家的制度體系的現代化,改革發展穩定、內政外交國防、治黨治國治軍各方面的制度概莫能外。習近平指出:“國家治理現代化,不是著眼于推進幾個領域改革,而是著眼于推進所有領域的改革,即從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總角度考慮,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如何進一步完善和發展的問題。”〔11〕我們只對制度本身的不足有清醒認識,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根本制度和基本制度為基礎,以更大的政治勇氣和智慧,在現代化建設的改革實踐中不失時機深化重要領域改革,堅決破除一切妨礙科學發展的思想觀念和體制機制弊端,才能不斷完善和構建系統完備、科學規范、運行有效的制度體系。十九屆四中全會提出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是適時回答了“怎樣治理社會主義社會這樣一個全新的社會形態”,是試圖通過不斷改革和創新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目的就是克服原有制度的缺陷和不足,為國家事業發展、人民幸福安康、社會和諧穩定提供一套更加鞏固、更加完備、更加管用的制度保障。
對社會主要矛盾的科學判斷是制定黨的路線方針政策的基本依據。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發生了重大轉變,由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這就意味著我國的生產力發展水平達到了新的高度,雖然這種發展還遠沒有達到改變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性質的程度,但是卻對生產關系和上層建筑的變革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進一步深化改革,鞏固和完善人民民主專政的國家政權,完善制度體系建設。新時代,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更加強烈,不僅對物質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爭議、安全、環境等方面的需求日益增長。人民不僅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穩定的工作、更滿意的收入,還要求更可靠的生活保障、更高水平的醫療衛生服務、更優美的環境和更豐富的精神文化生活。然而,從現實來看,我國還存在著發展不夠充分、發展不平衡的問題,尤其是社會法治化水平不高,文化建設相對滯后,社會建設還有不少短板,生態文明建設問題較多。正是基于對社會主要矛盾轉化的準確判斷,為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現實需要,為人民美好生活提供制度保障,以習近平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保障和改善民生,出臺了大批惠民、利民、便民的舉措,建立一系列和老百姓生活密切相關的制度。使全國各族人民的幸福感、滿足感和安全感大幅提升,推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和治理體系更加完善、治理能力明顯提高,為政治穩定、經濟發展、文化繁榮、民族團結、人民幸福、社會安寧、國家統一提供了有力保障。
在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和治理體系過程中主動適應社會主要矛盾變化的內在要求,抓住矛盾主要方面,聚焦工作重點,完善相關制度,體現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和國家治理現代化發展的根本動力和依據。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對此做出許多新的戰略部署,如,堅持和完善滿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生態制度,實行最嚴格的生態環境保護制度、全面建立資源高效利用制度、健全生態保護和修復制度和嚴明生態環境保護責任制度等等。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對全面推進依法治國作出全面部署,國家治理活動規范化、程序化、法治化程度不斷提高。十九屆四中全會從黨的領導制度體系、人民當家作主制度體系、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行政體制等十三個方面就如何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進行了安排,體現了我黨對制度建設規律的深刻把握,標志中國之治上升到了一個新的高度。
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是近代以來中國人民最偉大夢想。夢想需要人民來實現,需要走中國道路、弘揚中國精神、凝聚中國力量。習近平指出:“實現中國夢必須走中國道路、弘揚中國精神、凝聚中國力量。”〔12〕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實現偉大復興的夢想不可能一帆風順,往往面臨著一系列更大的風險挑戰。行百里者半九十,越是接近目標越是要克服各種阻力和困難,預見風險和挑戰。同時,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也離不開和平穩定的國際環境和穩定的世界秩序。然而,隨著全球化程度的進一步加深,各個國家之間經濟、政治、文化、軍事等方面的交流、交融、交鋒不斷增強,給人類發展帶來新的不穩定因素和挑戰。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世界面臨的不穩定性不確定性突出,世界經濟增長動能不足,貧富分化日益嚴重,地區熱點問題此起彼伏,恐怖主義、網絡安全、重大傳染性疾病、氣候變化等非傳統安全威脅持續蔓延,人類面臨許多共同挑戰。”〔13〕面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必須統籌國際國內兩個大局,必須以共同體理念推動同世界各國的交流、合作與發展。適應這一發展要求,中國制度建設不僅應致力于實現中國人民的根本利益訴求,還致力于維護全人類共同利益和福祉。十八大以來,我國制度建設更加注重加強黨的集中統一領導,更加注重各方面的統籌協調,更加注重未來的發展面向。隨著“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和“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的展開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更加穩定、鞏固并逐漸走向成熟。可以看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優勢不僅保障中國的自身發展,還以共建共享的共同體意識來充分發揮國際作用,積極促進全世界共同努力,以開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贏的發展實現經濟全球化,以平等相待、互商互諒的伙伴關系來應對政治分歧,以和而不同、兼收并蓄的理念來應對文化交鋒,以共同、綜合、合作、可持續的安全觀來應對安全爭端。總之,面向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前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必將更加鞏固,國家治理體系必將更加完善,必能更加從容地應對各種挑戰。
我國制度的改革完善從未停止,并充滿生機,我國國家制度將不斷彰顯出的強大生命力和巨大優越性。我們必將在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進程中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并為廣大發展中國家提供中國經驗和中國方案。一個有著近14億人口的發展中國家通過自己偉大的探索實踐,構建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的現代化,將會是人類社會發展進程中的偉大智慧,將為人類社會發展貢獻一個全新的制度文明。
〔參 考 文 獻〕
〔1〕中共中央關于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 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N〕.人民日報,2019-11-1(01).
〔2〕十八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上)〔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4:514.
〔3〕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N〕.人民日報,2017-10-28(01).
〔4〕中共中央關于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 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N〕.人民日報,2019-11-01(01).
〔5〕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24.
〔6〕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377.
〔7〕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N〕.人民日報,2017-10-28(01).
〔8〕習近平.習近平關于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論述摘編〔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5: 84.
〔9〕習近平.把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作為凝魂聚氣強基固本的基礎工程〔N〕.新疆日報,2014-02-26.
〔10〕中共中央關于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 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N〕.人民日報,2019-11-1(01).
〔11〕習近平.習近平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論述摘編〔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4:23-26.
〔12〕習近平.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22.
〔13〕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N〕.人民日報,2017-10-28(01).
〔責任編輯:侯慶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