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楊
關鍵詞: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交往環境;交往技巧;交往能力
中圖分類號:G645.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 — 2234(2020)04 — 0152 — 03
大學生的學習生活環境與中學時代有著很大的不同,交往對他們非常重要,但交往經驗相對不足的大學生很容易受到挫折。〔1〕第一缺乏語言藝術,有一部分大學生在與他人交往時缺乏語言的藝術,例如:有的大學生在與別人交往時,說話過于直白,不懂得語言的藝術表達,容易傷害到別人。第二不注意交往的場合,大學生在與他人交往時如果不注意交往的場合,會造成尷尬的場面和阻礙良好的溝通。所以,大學生在與他人交往時應注意交往的場合,來規范自己的行為舉止。〔2〕第三缺少主動交往,大學生在與他人交往中往往不太積極、主動,不愿意分享自己的心情。第四缺乏溝通技巧,大學生相互之間的交往是否自在,是否能夠相互傾聽,相互理解。第五對人際關系認識的誤差,比如認為人際關系就是討好、巴結,交往目的不純等都是錯誤的認識,影響大學生之間正常交往。第六缺乏共情能力,大學生在交往過程中能否站在對方的立場看待問題,能否尊重雙方的隱私,給雙方臺階下。
隨著市場經濟的不斷發展,尤其是拜金主義行為的滋生,追求物質利益不可避免地滲入到大學生交往活動中。大學生在社會交往活動中受到市場經濟利益至上的目的影響,在擴大自己交往圈的同時,把個人功利的需要作為自己的目的,更多的強調物質利益的需要,輕視精神情感和社會道德的需要。〔3〕在道德觀念上,部分大學生在實際生活交往中往往會忽視道德的存在,出現許多利益至上的情況。如有些大學生為獲得更好的考試成績,在考試中采取作弊手段,違背誠信考試的原則。在團隊合作中,有些大學生更多的是注重個人想法,把個人利益優于團隊利益,團隊意識淡薄,缺乏責任感和義務感,造成交往關系的不融洽。
高校里微信、QQ等新媒體手段已成為使用最為頻繁的工具。大學生之間越來越多的通過QQ、微信、微博等平臺來進行交流,這樣做雖然擴大了交往圈,但也減少了大學生在現實生活中與別人的交往,使大學生交往關系具有虛擬化傾向。網絡的出現使人們接受的信息量更大,交往更加頻繁,有一部分大學生沉迷于網絡中,消耗了許多時間和精力影響他們的學習。〔4〕還有各種不良社會信息出現在大家面前,從而影響大學生在現實中的交往,這些不良的網絡信息對于大學生交往中的三觀的形成造成嚴重的負面影響,可能造成大學生在現實交往中區分不清現實世界與虛擬網絡世界的區別。同時,大學生在交往過程中經常用手機,QQ,微信等進行交流,減少了現實生活的直接交往,導致了大學生人際交往關系的虛擬化,精神心理交往的空虛化從而影響大學生交往的深度。
1.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構建良好的交往環境
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構建良好的社會交往環境,有利于大學生交往的良好發展。為此,在社會交往中,首先需要宣傳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組織大學生集體學習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內涵,尤其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倡導的友善,是社會主義條件下處理人際關系的基本價值準則。其次在社會交往中懂得分辨善惡美丑,譴責社會上的不良現象,學習道德模范身上的優秀品質,踐行社會主義榮辱觀,形成良好的人際交往關系。通過大力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優良的社會風氣,促進和諧的人際交往關系,構建穩定的社會交往環境。〔5〕
2.構建有利的網絡環境
網絡是一把雙刃劍,給大學生交往帶來便利的同時,也容易造成大學生沉溺于網絡交往,自我封閉,缺少實際的交往聯系。因此,構建有利的網絡交往環境,是大學生建立良好的人際交往關系的重要條件。〔6〕首先政府相關部門要完善網絡規章制度和加強對網絡交往環境的監管,這樣才能有效維護網絡環境秩序,同時也能夠阻止不良的網絡信息與行為出現在大學生的網絡交往中。而且相關部門必須做好網絡立法工作,構建有利的網絡交往環境,保障大學生在網絡上正常交往的同時不受不良信息入侵,防止大學生在網上從事犯罪行為和不文明行為。其次要運用好網絡的宣傳作用,提高人們在網絡交往中的素質和修養,為構建有利的網絡環境打下基礎。同時,還應該加強關于在網絡虛擬交往中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動,積極開展宣傳典型、熱點引導和輿論監督,堅決抵制網上不良信息的出現和傳播,充分發揮網絡輿論宣傳、監督的作用,以此來提高大學生形成正確的交往觀和有利的網絡交往環境。
1.以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為主導
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為大學生交往營造良好的校園環境,使大學生正確的認識自己定位自己,為大學生交往提供正確的方向,有利于大學生形成良好的交往觀念。同時,它也為大學生提供正確思想和行為的價值標準,使大學生在與他人交往時更積極和主動以及客觀的看待問題;而錯誤的人生觀、價值觀便會阻礙大學生之間的友好交往和未來的發展。〔7〕
2.營造良好的校園交往環境
營造良好的校園交往環境,不僅有利于大學生之間的和諧交往,而且有利于大學生身心的健康發展。要營造良好的校園交往環境可以從以下幾點入手:第一,營造良好的班級交往環境,班級是大學生進行交往活動的一個集體,鼓勵大學生主動參加集體活動,培養大學生的集體榮譽感,營造一個和諧、融洽、積極的班集體,將大家凝聚在一起。〔8〕大學生通過積極參加班級的集體活動,多多與同學之間的相互交流,有利于大學生之間形成和諧的交往關系,提高自己的交往能力,也利于大學生身心健康的發展。第二大學生還應該建立良好的師生交往關系,大學期間是大學生交往觀念形成的重要時期,教師通過課堂教學灌輸學生正確的人際交往觀。學生與教師之間建立良好的交往關系,學生遇到交往難題時向老師請教,可以從老師身上學到正確處理交往問題的技巧,形成自己正確的交往觀念。第三大學生還要建立和諧的寢室關系,大學期間寢室是大學生待的時間最長最私人的地方,寢室就是一個小集體,處理好室友之間的交往關系,也有利于營造良好的寢室交往環境,還有利于大學生進行和諧的交往和提高自己的交往能力。
3.組織豐富的校園文化活動
學校是大學生主要的生活場所,也是大學生交往的重要場所,組織豐富的校園文化活動,營造良好的校園文化氛圍,對大學生之間的相互交往起著重要的引導作用。首先,學校不但要重視學生的學業成績還要重視學生的實踐活動,積極鼓勵學生參加各種集體活動,培養學生的興趣愛好,使學生全方面發展,促進大學生主動與人交往。〔9〕比如學校可以組織學生喜歡的一些校園活動,如辯論賽、女生節、書畫展等,不僅讓大學生有了自我表現的機會、還可以鍛煉能力、為不同的大學生提供更多交往的機會。其次,組織豐富的校園文化活動,如課外實踐活動,問卷調查活動等等,都可以促進學生之間、師生之間相互交流、相互理解的文化氛圍,幫助大學生建立和諧的交往關系,實現大學生交往之間的和諧發展。
1.保持家庭的穩定
家是人的歸屬,是孩子學習交往的第一個場所,保持家庭和諧的交往環境,有利于孩子身心健康的發展,有利于建立和諧的交往關系。孩子在與父母的日常交往中學到一些基本的交往方式,父母之間的和諧交往也有助于孩子形成正確的交往觀念。但是在現在的家庭環境中,因為價值觀念的轉變,有些父母自身的價值交往觀念存在偏差,例如在與他人的交往中比較看重物質利益,這也會潛移默化孩子的交往觀,不利于孩子與他人進行正常的交往。因此,為了保持和諧的家庭交往環境還要父母樹立正確的交往價值觀念。此外,父母離婚家庭破裂,家庭交往環境的不和諧,父母之間的感情不融洽,對孩子的心靈會造成嚴重的傷害,會影響孩子的教育和與他人進行良好的交往。因此,應保持家庭的和諧穩定,有助于孩子身心健康的成長和建立良好的人際交往關系。
2.重視家庭教育
首先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孩子喜歡模仿家長的交往行為,家長應重視家庭教育并引導孩子的交往行為,培養孩子在與他人交往中互幫互助。家長還應培養孩子活潑開朗不膽怯的性格,鼓勵孩子積極與他人交往。其次不同的家庭教育觀念對大學生建立良好的交往關系具有不同的影響。受傳統教育觀念的影響大多數家長只重視孩子的學業成績,忽視了孩子其他能力的培養,要求孩子必須達到自己的要求,如每次考試必須是班上的前幾名,給孩子帶來很大的心理負擔,整天悶悶不樂不愿意出門,影響孩子正常的交往。因此,家長要重視家庭教育,教育方式要科學化,教育內容要合理化,還要重視孩子各方面能力的培養,培養孩子成為全方面發展的人才,為他們的交往打好基礎。〔10〕總之,要重視家庭教育,家庭是孩子交往的第一個場所,不斷優化家庭教育環境,才能為大學生交往打下良好的基礎,大學生才能進行和諧的交往。
1.正確的認識自己
交往過程中,大學生要認識到自己的不足之處,畢竟沒有十全十美的人,但也不能完全的否定自己,要發現自己的長處,學會自我欣賞,采取正確的交往方式與他人交往,提高自身交往的能力并為大學生建立良好的交往關系。同時,大學生在與他人的交往過程中,不但要正確的認識自己,還要正確的評價他人,畢竟每個人的性格是千差萬別的,要尊重他人的生活習慣和價值觀念,保持自己的交往原則,才能和諧的與人交往。
2.掌握交往的技巧
大學生在與他人的交往過程,第一正確的運用語言藝術,可以在他人面前準確的表達自己的意思,避免造成誤會,還能尋找和展開話題,拉近交往雙方心與心的距離。第二注意交往的場合,大學生面對不同的交往場合、不同的交往對象應采取不同的交往方式,還要注重交往的禮儀,如在公共場合,大學生應該維護公共的利益,注意自己的行為舉止,在私人領域大學生可以自由隨意一些,面對長輩大學生要恭敬有禮,面對同齡人大學生可以隨意一點,但也要注意禮貌用語。
大學生與他人交往過程中存在的問題,要用正確的對策去解決問題,而不是激化問題,最終的目的是幫助大學生建立良好的交往關系。首先,大學生要認識自己在交往中的不足之處,并提高自身的交往能力。其次,家庭要重視孩子在交往中出現的問題,還要重視家庭教育。再次,學校也要為大學生交往營造一個和諧的校園環境。最后,在社會這個大環境中,不但要營造良好的交往氛圍,而且要構建良好的社會交往環境。 因此,要從多方面多角度去分析研究大學生交往存在的問題,并找到正確的方法去解決問題,這有利于大學生今后的交往和發展。
〔參 考 文 獻〕
〔1〕 楊丹.人際關系學〔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10.
〔2〕 王曉霞.現實與虛擬社會:人際關系的文化探究〔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0.
〔3〕 賀敏敏.交往理論視閾下大學生交往行為研究〔D〕.西安:陜西師范大學,2012.
〔4〕 卜紅雙,王太明.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困境及路徑優化〔J〕.新西部,2018,(18):131-132.
〔5〕 王太明,孫雪,梁宇.馬克思社會交往理論的發展路徑、演變形態及內涵意蘊〔J〕.中共南昌市委黨校學報,2019,(01):6-9.
〔6〕 萬纖.大學生網絡交往存在問題及教育策略研究〔D〕.南京:南京工業大學,2015.
〔7〕 王太明.思想政治教育視角下高校大學生心理健康管理機制構建路徑〔J〕.錦州醫科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9,(02):43-47.
〔8〕 張旭.大學生人際交往現狀及引導對策研究〔D〕.沈陽農業大學,2017.
〔9〕 付健.大學生人際交往功利主義傾向問題研究〔D〕.安徽:安徽工程大學,2016.
〔10〕 章玉.當代大學生人際交往心理問題探究-以武漢地區部分高校為例〔D〕.武漢:武漢輕工大學,2015.
〔責任編輯:侯慶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