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間,中國銀保監會人身險部日前發布通知要求:疫情防控期間,各人身保險公司不得以商業為目的跟風炒作,利用疫情事件營銷,利用輿情熱點做廣告,讓保險保障“變味”。根據銀保監會的數據顯示,2019年人身險的原保險保費收入占保險行業總保費收入的比例高達72.68%。另外,保險業專業性比較強,相關技術要求較高,交易雙方的信息不對稱情況比較嚴重,因此對于保險監管非常具有必要性。
關鍵詞:人身險;監管;平安億元保單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的保險業保持了快速增長的勢頭。保險業剛剛起步的中國是處于一個計劃經濟時代,依靠自身開展保險業務,保險監管手段和內容都比較簡單。到現在三支柱現代保險監管框架的形成,中國銀行保險監督管理委員會組建。不斷地改革是為了集中整合監管資源,更好地發揮協同效應,推進構建現代金融監管框架。根據銀保監會發布的數據顯示:2019年保險業的原保險保費收入為42 645億元,相較于2010年的保險業原保險保費收入的14 528億元,增長了近194%。
一、人身保險概述
人身保險是投資于人身和身體的壽命的保險。尤其是成家之后,收入的逐漸增長讓人們有更多的時間和金錢享受家庭生活。但與此同時,人們還需要面對來自各個方面的壓力。一旦遇到一些意外情況,整個家庭的財務狀況可能會陷入困境,家庭成員的生活壓力會巨大,人身險存在的意義就在于此。
從中國家庭的人口結構層面上來看,很多家庭已經經歷了人口老齡化,家庭越來越小和家庭的低生育率。隨著很多人群逐步進入老齡階段,當家庭人口結構變化,家庭的保障功能弱化,風險的承擔能力減弱,人們對于增加保障的需求會上升。在2019年的保險行業原保險保費收入中,人身險保費收入占72.68%,其中壽險原保險保費收入占人身險的73.41%。人身險業的迅猛發展和產品種類的不斷增加,再加上我國人口老齡化進程正在不斷加快,居民對于保險的需求增加,這些都需要加強對于人身險業的監管。
二、中國平安的億元壽險保單
(一)中國平安的億元壽險保單
案例開始于2002年5月,平安保險公司簽下了一單“十年期鴻祥附加定期壽險”。這本是當年平安最大的一單壽險業務,年保費980萬元,10年保費高達9 800萬元。平安保險的何某希望通過和李某一起合作,拿到當地一家大型國企的保單,但是李某沒有保險代理資格,這項業務的傭金只能先靠何某領取后再按照一定的比例分給李某。在公司范經理的多次帶領下,這項業務被順利拿下,何某多次拿到了傭金,但是卻拒絕李某的傭金分配要求,最終這件事情鬧上了法庭。
(二)案例暴露的問題
在后續的調查中,發現了這起事件中出現的一系列漏洞:
1.這筆億元保單為客戶提供了一個6%的利率承諾
這次的案例發生在2002年,但是早在1999年,保監會就已經發布了明文規定,各保險公司不得再簽發預定利率超過年復利2.5%的壽險保單。這個利率承諾顯然違背了相關的法律法規,但平安公司稱其并不清楚6%的利率承諾,這中間存在很多疑點。
2.這份協議的真假存在爭議
這件事暴露以后,平安公司拒絕承認這份協議出自公司之手。但是平安公司沒有詳細地說明這份協議的由來,也不能確認協議上的印鑒是否存在偽造,這份協議到底是怎么來的?作為一家大型國企,應該也不會只聽信業務員的一面之詞就相信6%的預期利率,并且當時總經理范某曾經多次到訪,對預期利率的承諾不應該被忽視。
3.是否存在制造多份假保單?
對于壽險業務來說,有團險和個險之分,個險能提取到的傭金更多,而何某正是利用這一點,可能存在偽造投保人的簽名,創建了一些虛假的保單。上級平安公司的負責人則表示這次事件中的都是個險保單,至于虛假保單和簽名,公司是后來才了解到了情況,但是具體的代簽名情況與比例需要經過調查才能弄清楚情況。
三、保險監管
保險業作為一個技術含量高、業務專業性強的復雜行業,信息不對稱和不完全的問題十分突出。保險人與被保險人之間信息不對稱,保險公司內部員工利用所得到的消息與外部員工相互勾結,還有社會中缺乏對于誠信的限制等等。因此,保險監管非常具有必要性。
(一)市場行為監管
保險監管的基礎是市場行為監管。保險行為監管主要是指保險公司在市場上進行經營行為等各種表現行為,采取有效的監管措施,使其合法經營和規范發展。由于保險商品是一種信用要求較高的特殊商品,保險交易需要對合同約定的未來損失作出賠償或者給付的承諾。
科技手段在應用過程中,不僅需要大量的數據資源,還會產生大量客戶個人信息。在對運用了保險科學技術的領域不能因其新而放低了監管要求,監管機構要根據市場的科技發展水平進行及時適當的政策調整,避免新技術監管的盲區。在統一監管標準的前提下,明確監管主要目標,有側重、有主次地規范市場行為。以“科技管科技”不失為一種創新科技監管手段。
(二)償付能力監管
償付能力監管是現代保險監管的核心。雖然目前保險業并沒有一個統一的償付能力監管標準,但是基于每個國家不同的國情,經濟文化背景各不相同,各國都有適合自己的一套償付能力監管標準。在借鑒各國的監管標準的基礎上,并結合中國自身的國情,服務于實體經濟。
(三)公司治理監管
公司治理監管是保險監管的保障。在當前的監管環境下,上市保險公司強制性的治理合規促進了代理成本的下降,增加了成本效率,從而能夠有效地提升對于風險的控制和經營的有效性;但是自主性的治理合規多是為了追求經營效益,疏忽了對于風險的防范而導致效果不甚明顯,因此監管部門有必要實施強制性監管。金融體系的脆弱性和相關法律法規的不完備性,保險業受到了更多的監管。一些中小保險公司為了盡快提高企業的競爭力和彌補資源劣勢,通過保險經營,保險公司吸收了大量的資金,為了提高自身的競爭力,公司往往會采取更加激進的投資方式來實現資本增值。
四、結語
我國壽險市場龐大,但市場上的產品卻缺乏自身的特色。一旦一種產品的推出廣受好評,市場上就會出現盲目跟風的現象,保險產品趨同,創新性不足。而同質化產品往往只能靠傭金比率或是一些不合法的手段來提高銷售量,公司成本和風險增加。各公司需要加強對于保險從業人員的職業道德教育和懲罰力度,減少為了自身利益而偽造保單或虛假宣傳而傷害投保人的利益和公司的聲譽。
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間,中國銀保監會人身險部日前發布通知要求:疫情防控期間,各人身保險公司不得以商業為目的跟風炒作,利用疫情事件營銷,利用輿情熱點做廣告,讓保險保障“變味”。
參考文獻:
[1]樊綱治,王宏揚.家庭人口結構與家庭商業人身保險需求——基于中國家庭金融調查(CHFS)數據的實證研究[J].金融研究,2015(7).
[2]張驥,孫健.“償二代”對人身險公司保險資金運用效率的影響[J].稅務與經濟,2019(5).
[3]仲賽末,趙桂芹.銷售渠道、產品策略及其交互作用對我國壽險公司績效的影響[J].保險研究,2018(8).
[4]以改革增動力 以開放促活力——改革開放對我國人身保險業科學發展的啟示與展望[J].保險研究,2018(12).
[5]唐金成,劉魯.保險科技時代壽險業的應對策略[J].西南金融,2019(11).
作者簡介:陳苗芳(1995—),女,安徽合肥人,石河子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金融專業一年級在讀碩士研究生,主要從事貧困與區域發展領域研究。